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被誤解的職業教育:就業率超九成,招生人數增長近3%,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傅一波
" 如果大家都去考公、當醫生、做警察那種很厲害的工作。那誰來做超好喝的珍珠奶茶、蛋糕給我吃。誰來幫懶惰的我送早餐,誰來開咖啡廳讓我拍照,誰來在工廠裏做手機、做衣服,就算這份工作在父母、社會大眾眼裏不值一提,但正是他們的存在讓某個人得到了很大的幸福。"
2024 年伊始,江蘇一個叫思賢的中職學生把這段話發到了社交媒體上,結果引發了網友兩極化評論。有人對此觀點表示贊同,也有人覺得社會發展必然需要各種精英。
這些議論其實是職業教育一直背負的紛争與讨論。
随着社會發展,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态有增無減,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 " 職高 "、" 高職 " 是低人一等的存在,繼而用盡全力将子女送進大學本科。另一面,很多綜合性大學學生畢業後,卻面臨着就業難題。
根據教育部數據,2023 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 1158 萬人。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低于中職、高職畢業生——後者分别為 95% 和 90%。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 年)》提及,近十年來,職業教育累計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 6100 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網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 70% 以上來自職校畢業生。
單從就業角度來看,從職業教育中走出來的學生更容易在就業市場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标系。
走出困境
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其實一直存在:一方面倡導 " 工匠精神 ",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嚴重的年齡斷層。
中、高職被很多人認為是 " 低等教育 "。由于過去很多不确切或不全面的信息,職業教育在許多人眼中約等于 " 不得已的選擇 ",更有人以挖掘機操作員和廚師作為職校生最大的标籤。
圖源:圖蟲創意
北京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趙志群教授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長久以來,大眾對職業教育始終存在 " 學生學習差 "、" 學校名聲不好 " 的刻板印象。
除此之外,由于獲得的信息不對稱或不全面,很多家長并不完全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他們認為只有讀好書,具備高學歷,才能找到好工作。
這就造成了兩種現象的出現,一是中、高職院校招收的學生相對較弱;二是,由于學生較弱又造成此類學校難以被社會認可 。
趙志群将此定義為職業教育所面臨的惡性循環。
同時,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需要有相對平衡的社會分工、人才結構作為支撐。從社會的發展脈絡來看,職業教育一直服務于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目标。
以 2005 年為例,當時中國處于工業化的高速發展期,湧現大量流動人口,國務院頒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中職教育承擔起提升進城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這份檔案還要求在 2010 年以前高職教育招生規模達到高等教育規模的一半。
趙志群表示,在本世紀初,我國的人才結構處于三角形,也就是高學歷屬于少數群體。而職業教育承擔的責任是平衡人才結構。
随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三角形的人才結構無法支撐起社會所需的創新和發展需求。所以,在人才結構上需要做出調整,即用 " 橄榄形 " 的人才結構取代原來的三角形結構。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扮演的角色就是培養那個 " 橄榄 " 中部的比例占據人才大多數的人員。
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例,大約 80% 的工作崗位實際上并不需要高學歷來支撐。比如,社會需要高素質的調酒師或一線生產技術人員,但學術型大學的大學生卻不一定能夠勝任。
趙志群在回顧過往做社會調研時,發現一些工業企業反映,很多大學生不願意去到一線生產線工作,但憑借着他們自身在大學所學的知識技能,又不能滿足科研工作的要求。因此對很多企業而言,高質量的職業院校畢業生是他們現階段最需要的。可大眾普遍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進到生產一線做工人,辦公室白領才是首選。
趙志群認為,這反映了在理論上被稱為 " 技能錯配 " 的問題——他認為,未來,高學歷并不一定獲得好工作的情況會更加普遍。
" 我們在互聯網上經常會看到:5 千元月薪找一個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很容易,同等價格卻不一定能找到個好的焊工。這也正是我國不斷強調職業教育的原因。"
正是這種情況有加劇的可能,近年來政策不斷倡導提升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3 月 1 日,教育部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高職 ( 專科 ) 招生 555.07 萬人,比上年增長 2.99%。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校舍建築面積 3.02 億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2711.83 萬平方米。
趙志群還指出,目前部分中、高職業院校面臨着合并或轉型的問題。比如 2023 年,河南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就與焦作大學合并,上海也有一些中職院校并入高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眾對職業教育發展前景的認識和理解。
待解決的出路
趙志群表示,除了提升職教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職業教育發展要擺脱困境,其中一個辦法是提高制造業的地位。
2023 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曾針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過具體的要求:" 采取務實管用措施穩定制造業、外貿企業等就業規模,突出就業導向優化高校專業設定,面向市場需求提升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質量 "。
趙志群認為,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标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造業作為中國的支柱產業,與職業教育息息相關,尤其是在眼下制造業面臨着諸多挑戰時,如競争激烈、利潤減少等。
如果不改善制造業發展的宏觀條件,特别是用工條件,很多年輕人不願意進入制造業,制造業也愈發難以發展,技術工人将陷入工資相對較低、社會地位難以提升的不良循環,大眾對職教的刻板印象也就難以剔除。
趙志群説,只有保證了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才能讓大家正視職業教育,制造業發展的基礎也更為堅固。
另一方面,趙志群認為,從全世界來看,職業教育發展較好的國家皆是制造強國,也是技術工人地位相對較高的地方。" 比如,德國、瑞士,當地技術工人工資水平與我們印象中的白領并無差别,甚至更高。"
對于中、高職教育的教學問題,他表示,當前的教育太過強調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實際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與隐性知識。學校和社會應該鼓勵因材施教,不能以書本上顯性知識的學習成績論英雄。
學生在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後,學校也應當進行多方面的努力。比如,通過老師的人文關懷,幫助學生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樹立自信心,提高自己的學習意願和投入。其次,職業院校也應當搞好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畢業時能夠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并獲得體面的收入。
圖源:圖蟲創意
華南師範大學職業教育學院院長劉志文此前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曾以航空公司舉例,據他了解,目前有部分航司已和職校建立合作關系,從職業學校裏培養空乘,學生一畢業即能上崗。
" 以往普通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要進到這個(空乘)行業反而就變得困難了,這就是反向天花板。" 劉志文説道。
醫學也是 " 畢業即就業 " 的模範之一。比如,部分省份就有 5 年制的醫藥高級專科院校,培養出來的藥劑師、護士,都會由當地的醫院或藥企接收。除此之外,地鐵服務業、制造業、基建產業、甚至警察等行業如今也有了對應的職業教育機構。
這也是工業社會的特點之一。劉志文分析,不少本科學生大學的實習,仍是以體驗為主,并沒有真正融入企業,也就難以實現 " 畢業即就業 "。但在職業教育端,反而做的相對完善。
總之,應該将發展職業教育的本質擴大到制造業的話語體系中,若僅僅是就職教談職教,那麼那些走進職業院校大門的年輕人,仍難免被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