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前置倉為何死灰復燃?,歡迎閲讀。
文 | 零售商業财經,作者 | 呂鑫燚,編輯 | 鶴翔
擺脱 " 真偽命題 " 之争的前置倉模式,近來又成了各路玩家眼中的 " 好生意 "。
前有叮咚買菜發布第二季度财報,GMV 實現 62.2 億元,同比增長 16.8%,淨利潤更是達到 1.03 億元,同比增長近 13 倍,實現了 2021 年來最高單季淨利潤水平。
後有美團旗下 " 小象超市 " 宣布,今年二季度開設了超 680 個前置倉,其中有 550 個位于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無獨有偶,美團旗下酒水即時零售品牌 " 歪馬送酒 " 自 2021 年 6 月上線至今年 8 月,已開設超 800 個前置倉,且計劃在年底前增至 1000 個。
随即而來的還有,盒馬将于上海重啓(4 年前放棄的)前置倉模式,為消費者提供 3 公裏内最快 30 分鍾送達服務;大潤發 M 會員店也于近日透露了加碼前置倉、門店倉的消息。此外, 絲芙蘭、無印良品、海瀾之家、名創優品、優衣庫等零售品牌則通過美團閃購、淘寶小時達入局,由此釋放了一線品牌 " 以店為倉 " 大幅提升即時零售比重的信号。
在實打實的業績增長面前,前置倉 " 真偽命題 " 不攻自破,從早期創業先鋒 " 燒錢試錯 " 鋪路,到山姆等零售企業大規模入局;從 " 做給 VC 看 " 的偽生意到成為零售企業獲取增量的 " 必答題 ";從虧損嚴重的生意到交出盈利答卷,越來越多的零售企業在商業模式上與 " 前置倉 " 相結合,這也預示着即時零售進入相互助力的正循環階段。
如今業内人士不再盯着業态的 " 必要性 " 大做文章,而是轉向了探讨如何将前置倉的生命線拉長。從當下行業格局來看,前置倉三大陣營(店倉一體、店倉分離、有倉無店)都在各自模式中探索出了一條最優路徑。
01 突破點,新客流量、活躍度、復購率
将時間撥回 2022 年,前置倉先行者 " 每日優鮮 " 轟然倒塌,四年燒光 142 億的 " 成績 ",似乎再次驗證了前置倉是即時零售趨勢下最難的模式之一。
彼時業内主流觀點認為,用户數、客單價 / 毛利率、履約成本,三者構成了前置倉模式的 " 不可能三角 ",很難同時實現用户數多、客單價 / 毛利率高、履約成本低;但如果不同時滿足的話,也意味着前置倉模式無法盈利。
圖:前置倉模式的 " 不可能三角 "
其原因為,前置倉在傳統模式中位于偏遠地區的 " 城市中心倉 " 布局基礎上,以 " 加密 " 的打法,選擇更多、更靠近消費者集中的社區點位,覆蓋周邊 3 到 5 公裏。商品從中心倉配至前置倉後再根據訂單情況由騎手完成配送,最快履約可壓縮至 30 分鍾。
前置倉多了一次商品配送環節,增加運輸成本提高了損耗率,同時為了追求輻射更大規模人群,建倉成本也在節節攀升,更短的時效又推高了 " 最後一公裏 " 的履約成本。
根據每日優鮮财報,2021 年,公司總營收為近 70 億元,同比增長 13.3%,但運營成本卻高達 108.12 億元,同比增長近 40%。另據華泰證券測算叮咚買菜 2021 年的單倉模型,前置倉的租金占比 2.7%、配送 9.8%、前置倉人工 5.2%,以及大倉租金分攤 11.1%、水電折舊 1.2%、大倉分揀 / 物流 7.4%。
2021 年的财報數據直接掀開了前置倉模式的 " 遮羞布 "。但此題并不是完全無解,成本高和損耗大可以通過訂單量 " 打平 ",只要消費者習慣該模式,前置倉仍有大展拳腳的空間。華泰證券測算,單個前置倉訂單若達 1500 單 / 日,客單價達 75 元,在不考慮管理和研發費用的前提下,有望實現 0.4% 的經營利潤率。
圖源:艾瑞咨詢
彼時業内玩家也深谙此邏輯,但在快速跑馬圈地階段中,大多數玩家選擇向新用户 " 要 " 訂單量,通過大規模補貼和營銷擴大用户池。2020 年前後,每日優鮮首單用户的獲客成本為 30 元 -40 元,想要培養用户穩定的復購率,需連續下單 6 次,拉新留存成本需要 200 元。
不過新用户增量不穩,且獲客成本(包括線上流量以及線下地推費用)又是一道難題,因此訂單量最理想的來源還在于復購,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也多次強調復購率最重要。" 大家會覺得流量很重要,但我們認為復購率最重要,只有用户需求生生不息。"
進一步講,以提升商品力為前提的 " 復購 " 才是前置倉模型跑通的 " 内燃機 ",這也是如今前置倉能夠 " 死灰復燃 " 的核心原因。
如今市場環境和 2020 年相比,前置倉的成本難題依舊存在,損耗大的痛點雖可以通過更精準的數字化手段預判,降低損耗率,但也尚未解決根本問題。唯一的變量就在于用户逐漸習慣了 " 萬物到家 " 的即時消費模式。
這一點通過叮咚買菜的财報也能看出,今年第二季度叮咚買菜高管在業績會上披露,該季度月均下單用户數約 730 萬,同比提升 11.7%;每用户月均收入較去年同期提升 6%,其中來自會員的月均收入達到 500 元以上。
目前深耕江浙滬地區的叮咚買菜,已經牢牢掌握該地區消費者的 " 心智 ",用户下單頻次的增長帶動了品牌前行的速度,由此向供應鏈要利潤,從而實現規模增長。
回溯過往,經過多年的演變與試錯,前置倉的先行者們雖已不在江湖,但留下了新的玩法和探索空間。經後來者因時制宜後,前置倉不再是偽命題,而是能夠逐步得到消費者價值認可的商業模型。
02 三大陣營," 店倉 " 融合互補的新生态
從經營主體來看,前置倉可分為平台倉和自營倉。平台倉是指,前置倉商家在第三方即時零售平台上開設線上門店,自主管理線下倉,典型代表是美團閃電倉商家。自營倉則是,前置倉商家自營即時零售平台和線下倉,可具體細分為兩大類:一是以小象超市、京東小時達、樸樸超市為代表的即時零售平台資源前置倉模式,二是以山姆雲倉、永輝全倉為代表的擁有線下倉庫的零售商自建線上平台模式。
圖源:《2024 即時零售前置倉創新發展報告》
若從 " 店與倉 " 的視角切入,那麼目前前置倉牌桌上留存三大陣營:店倉分離、店倉一體、有倉無店,且玩家們在各自模式裏尋找更适合自身 " 打法 " 的同時,也給外界塑造了一個能窺探全模式細分迭代方向的視窗。
以 " 店倉分離 " 陣營為例,該模式最具有代表性的玩家為山姆,其業務内核是 " 店倉協同 "。即通過門店銷售數據制定前置倉貨盤,最大程度降低損耗,基于門店用户流量帶動前置倉銷售頻次,再通過前置倉養成的消費習慣,反哺給門店增加用户粘性和生意增量。
2018 年,山姆在國内市場試水前置倉模式,其貨盤和門店相比更為精簡,門店 SKU 在 4000 個區間,但是前置倉只有 2000 個左右,主打高頻生鮮、鮮食、食品、快消品等品類,提高動銷。
從成本來看,據資料顯示,目前山姆在國内有 330 個前置倉,山姆單個前置倉投入 30 萬元左右,單個前置倉只有 1 到 2 個自有員工,其他員工都是第三方外包,人工成本做到最大程度降低。
山姆的商品結構特性導致其客單價較高,自身品牌力和會員體系又能撐得起復購頻次,因此山姆具備 " 玩轉 " 前置倉中 " 店 + 倉 " 雙布局經營模式的基礎。同理可得,該模式只适合類似山姆等擁有較高品牌知名度且目标客群購買力強、會員增長勢頭穩健的零售企業入局。
大潤發 M 會員店的布局亦能佐證這一點,據「零售商業财經」了解,M 會員店揚州店第一天開業時就同步開通了線上業務,嘉興店線下還沒開業時就已提前 4 個月開啓線上業務。此外,揚州店在門店 7 公裏外落子了前置倉,随着門店會員規模的增加,未來 M 會員店還将持續布局前置倉。
某種程度上,大潤發門店即可視作前置倉的一個點位。" 店倉一體 " 不僅降低了前置倉落地成本,自然到店的客流也進一步降低了損耗風險,這也是該模式被視作前置倉 " 最優解 " 的原因之一。盒馬、京東七鮮、永輝、物美等都為該模式的代表。
" 店倉一體 " 是以最小成本撬生意增量的經營杠杆,其本質是零售企業全渠道運營的階段性產物。" 店倉一體 " 看似只是簡單的加法,增加線上渠道業務,但長遠來看,其真正的挑戰是,如何重構到家和到家業務的組合以及重構後端供應鏈。
早在 2015 年,物美便開始推動店倉一體化業務,2020 年才實現全部門店鋪設店倉一體化。物美表示店倉一體化首要考驗的是後台系統,對人員、場地、物流等成本控制要求較高,成熟的後台系統需要多次試錯、調整。
但 " 店倉一體化 " 的線上業務,更偏向單純的 " 增量 ",由于門店和倉重疊,導致其輻射範圍本質相同,難以通過線上業務反哺給線下。此外,線上業務的便攜性還容易 " 喧賓奪主 " 和線下業務互搏。
不過低成本的入局方式,讓店倉一體孕育了一股新力量,即名創優品、優衣庫等品牌入局,擴大了前置倉品類邊界,擴容了業内玩家類型。
這類品牌本就擁有固定客群,店倉一體的模式能提升運營效率,和第三方即時零售平台合作,還能進一步降低履約成本,屬于 " 四兩撥千斤 " 的轉型。
最後陣營為 " 有倉無店 ",這是前置倉最初形态,也是當初最飽受诟病的存在。但經過供應鏈調優和用户心智的培育,代表玩家叮咚買菜、樸樸超市都傳來了捷報。
由于沒有自帶流量的線下門店,有倉無店在用户側推進更難,失去了前行的重要必要條件,這也是當時每日優鮮等面臨的困境。其解法也十分簡單,通過向供應鏈要利潤,輔以數字化系統更精準調優貨盤,再以復購頻次提高動銷,形成正向飛輪。
此前," 有倉無店 " 更适合生鮮電商,一來生鮮高頻剛需的特性為復購提供了保障;二來,生鮮本就偏即時性,與大眾購物消費習慣天然相同。
但随着用户教育的普及,以及美團、餓了麼等平台大力開展即時零售的風頭正盛," 有倉無店 " 模式迎來發展拐點,品類進一步擴容。
首先,美團、餓了麼以閃電倉入局,密集的閃電倉點位為商家搭建舞台,目前已經湧現了第一批成熟的線上便利店業态,以飛象便利店(哈爾濱分倉)為例,2024 年初,在售商品 SKU4500 個,日均訂單 400 單左右,單日峰值突破 572 單,上線營業 16 天成為商圈便利店人氣榜第一,上線 50 天突破萬單。
此外,美團還推出小象超市,以平台自營模式為錨點,疊加自有品牌提升商品力,迅速打開局面。今年 1-6 月,小象超市在上海地區的線上消費訂單量和用户數同比增長 30% 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當具有履約能力的平台下場幫助商家做大蛋糕時,其帶來的不只是流量入口,還有平台配套的履約能力以及數字化能力。前者能讓商家有底氣選擇租金更低、面積更大的點位,增加 SKU 提高銷量;後者能更深入洞察商品銷售變化,及時調整規避庫存風險。
單純從模式來看," 有倉無店 " 模式基于配套設施成熟,其可復制性更低,生命線更長。而 " 店倉分離 " 則門檻最高,僅适合全能玩家。各自陣營有着不同解法,也承載着不同體量、類型企業布局前置倉的不同訴求。
03 卷土重來的新挑戰
雖然前置倉的基本模型已經跑通,但随着市場教育逐步滲透,整體業态愈發成熟,新的挑戰也随之而來。
對于 " 店倉分離 " 和 " 店倉一體 " 玩家而言,其重要議題為,讓線下值得逛。線上的業務增量,自帶即時性和便捷性,當消費者習慣足不出户能買到相同品質的商品時,線下門店的意義就為給消費者一個進店理由。
再細分來看," 店倉分離 " 的山姆,其線下門店自帶 " 打卡屬性 ",且現場試吃和餐吧業态的加持,在場景打造上讓消費者願意遊逛。而且山姆本就主打大規模集中度較高的采購場景,購物頻次對其影響不大。
" 店倉一體 " 玩家也在逐步加碼線下,例如前不久物美超市增設 " 食堂 ",并喊出年底前将拓展至 20 家門店的目标,以餐飲為引流,提高線下客流量。據悉,在食堂業務亮相前,物美中關村店餐飲檔口每天銷售額只有三四千元,自該食堂試營業一周以來,單日用餐客流已達 500 多人,餐飲銷售額增長至上萬元。
" 店倉一體 " 的另一股力量——品牌方,則通過體驗感夯實線下的競争力。以優衣庫為例,其正在逐步關掉低效門店,在核心一線城市開大店。今年初,優衣庫在武漢開出城市體驗店,除了售賣衣服外,店内還增設了花藝等業态讓門店更具可逛性。
由此可見,有門店的玩家,在通過前置倉挖掘業務增量時,不能一味地打磨線上業務的加法。而是在 " 店倉協同 " 下,盡可能地保留線下的特色。
而對于 " 有倉無店 " 的玩家而言,其挑戰分為兩方面:商品力、點位。
首先," 有倉無店 " 的模式中,品類已經從生鮮、快消擴容至服飾、3C 等。新玩家不斷入場帶動了商品品類逐步增多,常規商品不再具有競争力。只有具備 "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 的商品力,才能從同質化的商品中 " 殺出重圍 "。
這也是小象超市推出象大廚等品牌、叮咚買菜上線蔡長青、叮咚好食匯、叮咚王牌菜、拳擊蝦、叮咚大滿貫等 20 多個自有品牌的核心原因。唯有商品本身具有吸引力,才能帶動復購頻次。
這條脈絡的本質和線下零售企業迭代相同,當商品不再稀缺,只有自有品牌才能增強競争力,并降低運營成本。
而對于主打 " 标品 " 的線上便利店而言,其難以講出特色商品的故事,只能通過動辄 5000+ 的 SKU 來彌補短板,走不了 " 特 " 就走 " 全 "。
其次,從點位來看,當玩家越來越多之際,誰能占領更優點位,觸達更密集人群聚集地,誰就能降低履約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并逐步培養周圍消費者的下單習慣,拿到更多訂單量和復購率的 " 主動權 "。
将視角放大,從整體前置倉業态來看,各方勢力的加碼下,市場步入成熟期的顯著特點為分工愈發明确。行業度過培育期、完成從 0 到 1 之際,也預示着未來鮮少能出現擁有綜合力量的 " 新黑馬 ",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将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