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雷軍“我不應該再等了”盡顯選擇難題,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姐夫李,作者:姐夫李,題圖來自:AI 生成
4 月 1 日晚 22:19 分,雷軍在微博發聲回應小米 SU7 碰撞事件。
" 難以承受的悲痛 ",向逝者家人 " 致以誠摯的慰問 "," 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回避 "。
29 号的事故導致三名女孩不幸離世,3 天來公眾的痛惜、期待和質疑考驗小米,雷軍在微博中稱:" 等到此時,我覺得我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
昨晚雷軍發微博之前,我的好幾個公關群了吵成一團,有的説雷軍一定要出來,有的説應該等事實,此時不宜出現。
我昨晚的直覺是先不發聲,也被 " 雷軍是不是應該去慰問家屬 " 這樣的具體選項幹擾。
不發聲的原因是:雷軍出來,他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審視,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發聲的好意被夾雜着不同情緒的言論裹挾,撕裂的輿論最終對家屬、對小米、對社會都不利。
其次,公司的基本立場,對事故發生表示痛惜,在警方指導下配合調查,已經在 4 月 1 日中午小米公司發言人聲明中表達,可以等調查有初步進展後再考慮下一步發聲。
以及其他關于行業影響,類似事故是不是都應該一把手第一時間發聲,講什麼、怎麼講;對公眾的進一步質疑要不要持續回答,講什麼、怎麼講,等等。
我還想到,2018 年的滴滴順風車殺人案,滴滴 CEO 和總裁沒有在第一時間發聲,他們團隊的糾結,程維和柳青的後悔,他們在下一個類似事件中的補救,包括迅速回應,慰問受害人家屬。
從雷軍的微博回應來看,上述想法,真的想多了。
雷軍微博聲明下面的評論
真誠是必殺技,但是你試圖表達真誠的時候是否能讓人相信你的真誠,你有沒有日常積累、人設标記,這是 CEO 們在危機時刻站出來的顧慮。
雷總是非同尋常的雷總,人們習慣了他的出場,他不刻意的對話方式,睿智的思維,識大體的格局,寵粉的願望,憨憨的性格,不懼出錯、自我調侃的個性,讓這個頂流 IP 影響人心,温暖人心。
雷軍現象給企業公關提出了新的問題,要專業還是靠直覺。
輿情在 4 月 1 日中午小米公司發言人 " 專業性 " 的微博發布後形成高潮。公眾的質疑點在于:
發布撞車前記錄是否是逃避責任,從 NOA 發出有障礙風險提示到駕駛者手動接管為一秒鍾,從人駕狀态到發生碰撞為一秒鍾。
這是暗示 NOA 的及時反應,還是過遲提醒?是車輛問題,還是駕駛者的問題?
更多的質疑在于,這份聲明似乎在選取對小米汽車有利的事實,而忽略了人們更多關心的諸如 " 為什麼車門未能打開 " 等問題。
小米汽車發言人的聲明應該是公關、法務、政府關系等部門協調的產物,一份标準的公關聲明,車企近年來對這類事故的标準文本。
雷軍對這個聲明滿意嗎?
企業管理風格不同,有的企業一人決策,不管團隊提什麼方案,創始人 /CEO 會按自己的直覺行事,結果有的大獲成功,有的跌入泥潭。
另一類企業相信 " 專業 ",創始人 /CEO 耳朵軟,喜歡交給集體決策,下面人一嚷嚷,外部公關專家笃定地説應該這樣這樣,決定就這麼做了,效果跟上面一樣各異,失敗的機率甚至會更高一些。
領導力最終是領導個人的能力,包括尋求意見,遵從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利益判斷綜合原則,最終果斷決策。
小米 SU7 碰撞事件給我們提供了罕見的雙模式版本,一個是小米公司發言人的專業版,一個是雷軍的個人直覺版。
目前的輿情表明了個人直覺的優勢。
這種模式是否可以普世推廣,還是嚴重存疑,因為你不是小米,不是雷軍。
小米團隊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提供了專業意見,發布了可公開的事實,回避了無法确認、可能引起更多争議的話題(如車門能否正常打開)。
雷軍的聽勸也是他的風格,平時短視頻怎麼拍聽勸是常人的習慣,危機中聽勸而不跑偏是領導力的考驗。
雷軍和小米沒有跑偏,兩份聲明表明了兩種應對模式在危機狀态下,在事實不明确、輿論走向不明确的情況下決策的選擇和不同的效果。
危機中公關的專業精神還重要嗎?
專業不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代名詞,只是某種特殊的視角。
危機公關不是一個專業問題,而是管理問題,領導力問題。
公關是處在企業和公眾之間的微妙角色,他要從公眾的立場為企業提出決策參考,也要從企業的角度做好與公眾的對話。
這種兩邊不是人的狀态是公關不受待見的原因。
不受待見,但被需要,也是公關這棵小樹在大風中不倒的理由。
公關要基于公眾價值觀,對輿論情緒的手感向 CEO 提出決策參考意見;而正确的決策,最終取決于 CEO 的判斷。
每個重要的決策都有風險,公關的責任是預知所有風險,但是試圖規避所有風險,最終指向的一定是錯誤決策。
危機決策不是依靠專業意見的理性行動,而是直面風險的價值觀選擇。
如果你是公關人,企業遇到了小米這樣的事件,你會做些什麼,給你的 CEO 什麼建議? 你會穩妥,還是激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姐夫李,作者:姐夫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