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歐盟迫使中國企業轉讓新技術,換取補償條件,歡迎閲讀。
在眾多強國角力的清潔技術領網域,歐洲聯盟正悄然發力。英國《金融時報》揭露了歐盟的一項新計劃:迫使中國企業轉讓其寶貴的知識產權至歐洲,以此作為獲取歐盟補貼的條件。這一策略标志着歐洲在強化清潔技術領網域的貿易規則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歐盟内部兩位不願具名的高級官員透露,歐盟将在 12 月發放總額達到 10 億歐元的電池開發補助,并同步推出新标準,規定中國電池制造商必須首先在歐洲設立工廠,并共享其技術知識,才能獲得這份資金的惠澤。盡管目前這項措施僅為試點項目,但未來有望擴展到其他的歐洲補助項目中。
這一舉措揭示了歐盟對華政策的堅毅态度。一個月前,歐盟委員會宣布将對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最高達到 35% 的額外關税,提升至現有 10% 的關税之上。除此之外,為氫能補貼申請的企業,也遭遇了更為嚴苛的要求,規定其使用的中國制造的電解槽零部件不得超過整個設備的 25%。
而美國的動向也令人矚目。即将上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德 · 特朗普的盟友透露,他将繼續對歐盟施加壓力,要求其效仿美國,設立更多的貿易壁壘以應對中國商品和投資的滲透。
在這一語境下,一位歐盟高級外交官坦承道:" 若我們期望在特朗普的一些議題上獲得合作,就必須明确我們對中國的立場。"
歐洲改革中心的資深研究員 Elisabetta Cornago 也提到,歐盟委員會正努力強化貿易防御措施,以守衞可能遭受中國貿易大流衝擊的歐洲。
在中國技術進口審查日益嚴密的當下,眾多企業已開始積極應對。例如,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已在匈牙利和德國投資數十億歐元,建立超級工廠。同樣,總部設于上海的遠景能源也計劃投入數億歐元,于西班牙和法國建設生產基地。
而與此同時,瑞典的 Northvolt,作為本土電池制造商的領頭羊,現在正面臨破產的危機。
電池是制造電動汽車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并占據成本的大部分,對于歐洲正朝向更低污染車型轉型的汽車行業來説,掌握電池供應鏈的整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Cornago 警言道:" 歐盟對于中國產品采取更加強硬的态度或将對歐洲的碳減排目标帶來負面影響。" 這暗示了在追求清潔能源進步的同時,歐洲必須更細致地權衡自身的經濟和政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