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0元復刻!國内首款開源驗證人形機器人發布,傅利葉年初已完成8億元融資,歡迎閲讀。
國内首款開源驗證人形機器人 Fourier N1
4 月 11 日消息,钛媒體 AGI 獲悉,通用機器人公司傅利葉(FOURIER-Robotics)今天發布首款開源人形機器人 Fourier N1。這也是國内首款開源驗證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Fourier N1 采用緊湊型硬體架構設計,身高 1.3 米,體重 38 公斤,不包含靈巧手,全身擁有 23 個自由度,最高奔跑速度達到每秒 3.5 米,最大關節扭矩 96N.m,單次續航超過 2 小時,支持背插拔電池更換模式。
傅利葉表示,在工程驗證環節,N1 已累計完成超過 1000 小時的户外復雜地形測試,單次連續運行時間超過 72 小時,全面驗證了其結構設計的穩定性、耐久性與環境适應性。同時,N1 可穩定實現 15 度到 20 度坡度斜坡通行、20 厘米樓梯攀爬、及撐地爬起等高難度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傅利葉 Fourier N1 人形機器人 " 開源即 ready",開發者可實現 N1 的完整復刻,屬于全面開源。從可直接加工的結構圖紙、材料到裝配指南教程,從硬體制造體系到基礎操作軟體代碼、通訊接口封裝等,都進行了全方位開源開放,很多信息都放在雲盤和 GitHub 當中,堪稱 "0 元復刻 ",公司還透露後續還将開放更多的算法模塊。
針對新品,傅利葉公司創始人、CEO 顧捷表示," 為了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态,前段時間我們開源了數據集和訓練代碼,這次我們邁出更大一步,把人形機器人硬體圖紙裝配指南全部開(放)給大家,允許修改,復刻,社區無需從零開發,一起來做自己的人形機器人吧。"
11 日上午,傅利葉公司產研總監蔡宇聖對钛媒體 AGI 等表示,目前,N1 的售價尚未完全确定,這需要評估產品開源後的市場反饋、建議,以及商業生态構建等多方面因素。不過,傅利葉依然堅持核心零部件充分自研、全鏈路閉環驗證等策略,從而借助開源生态等方式,推動更多潛在客户和市場對公司人形機器人技術逐步予以認可。
傅利葉方面透露,公司已經确認不參加延期至今年 4 月 19 日在北京亦莊舉辦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
"我們團隊現階段還是希望更多專注在内部攻堅克難,以及加速下一代技術迭代事情上,目前已經有了很多客户響應和商業訴求,所以,在比較有限資源下,團隊将優先做好對客户響應和交付這一本職工作。當然,我們還是會持續去關注這一活動。" 蔡宇聖表示。
當前,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賽道火熱。
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數據預測,202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 1.24 萬台,市場規模為 63.39 億元;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将接近 34 萬台,市場規模将超過 640 億元;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将超過 500 萬台,市場規模将超過 4000 億元。
不過,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仍面臨整機產品成本較高、專業數據稀缺等挑戰。
小米 CEO 雷軍曾透露,國產人形機器人成本大約為 70 萬元 / 台。高昂的整機成本、高精度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零部件缺乏統一的技術标準等因素,阻礙了人形機器人產業化應用,使得市場整機產品訂單的需求預期存疑,使得量產計劃難以大規模落地。
融資層面,據公開數據統計,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共發生超 35 起人形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領網域的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超過 80 億元。其中,中國市場尤為活躍,融資事件超過 30 筆,總額超過 40 億元。
成立于 2015 年的傅利葉,總部位于上海張江,同時在全球進行研發及生產布局,垂直應用于健康、教育等多個生态場景。
今年 1 月,傅利葉宣布完成新一輪 E 系列融資,總額達到近 8 億元,由國鑫投資、浦東創投、張江科投、張科垚坤基金、Prosperity7、鈞山資本等機構共同參與。
早在 2023 年,傅利葉推出首款人形機器人 GR-1,并率先實現量產,是具身智能領網域的又一次技術飛躍;2024 年 9 月。傅利葉發布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通用人形機器人 GR-2,身高達到 175cm,體重 63kg,全身共有 53 個自由度,單臂運動負載達 3kg,續航時間延長至 2 小時,覆蓋導覽咨詢、學術科研、醫療康復等應用場景。
顧捷對钛媒體 AGI 表示,截至 2024 年,傅利葉人形機器人 GR-1 交付量已經超過 100 台,屬于行業真正意義上的量產的人形機器人產品,但遠未達到 " 大批量 " 程度。未來随着從視覺語言再到動作的更新,2025 年全行業有望達 1000 台以上,但具體明年目标是多少還很難預測。
4 月 11 日,傅利葉還宣布推出 Fourier Nexus 通用機器人生态網絡,其以機器人本體技術為基礎,貫通算法開發、硬體制造與商業化應用全鏈條的技術共享平台,通過 " 硬體開發 + 算法開源 + 數據共享 " 的三維架構進行開放,系統性地降低研發門檻、加速技術迭代效率等。
傅利葉稱,此次 N1 開源标志着,公司在人形機器人領網域從單點技術突破邁向系統生态建設的關鍵一步。蔡宇聖稱,相比于商業價值,更看重未來技術突破的可能性,現在市場雖然看起來如火如荼,但仍然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期待幫助降低行業的準入門檻,讓更多人加入行業變革。
顧捷曾向钛媒體 AGI 強調,人形機器人賽道是一場 " 長跑 ",需要有誠實耐心的态度,一步一個腳印向前發展。當前還沒出現真正通用機器人的 GPT 時刻,但曙光已經看到,它不是一個 10-20 年遙遠之路,而是 3-5 年的事情。"我們往往會高估半年到一年技術的進展,也會低估 3-5 年的技術進展。"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