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全網火爆的露營2.0,車主表示沒那麼簡單,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三聯電子廠 Pro,作者:波旁,編輯:Benjamin,原文标題:《" 月入 8 萬的精致露營 " 感 ? 房車車主表示不忿》,題圖來源:AI 生成
春天都過去了,今年你出去露營了嗎?
曾經代表中產審美的精致生活,也在經歷一場洗牌。上萬元的北歐風棉布帳篷,精确到克的咖啡制作,噼啪燃燒的金屬壁爐,都曾是城市用户種草的選項,但如今很多裝備已經退居了陽台的角落。
" 現在流行露營 2.0 了,趕緊把帳篷賣了吧。"
所謂的露營 2.0,是指把雪峰焚火台換成車載逆變器,從亞麻帳篷頂轉移到新能源汽車全景天窗。人們對詩和遠方的想象,開始傾注在可以移動的舒适空間裏。
這場關于户外露營的新營銷,也不再拘泥于户外博主或帶貨達人。當一種生活的景觀被描繪得足夠理想,那些在精致坐高鐵話題下表演的博主甚至改裝廠,悄然開始圍獵精致車内露營賽道。
全網都在曬的露營 2.0,就是把生活裝進車裏
不同于當年的精致露營,如今露營的标配是:移動電源房車或者僅需一台智能電動車,户外的需求強調随需随有,而不是一場關于搭建與搬運的重復勞動。
除了公園下午茶,只有在野外環境裏露營過的人,才知道裏面的痛。人類進化了幾千年,住進了鋼筋水泥的庇護所,你突然決定 into the wild。吃喝睡覺物件全部另購一套。但對户外設備來説,想要提升 3% 的舒适性,可能得多花 30% 的錢。
無論是抗撕裂的客廳帳,還是能夠從容存取兩度電的電源,再到零下 15 度温标的羽絨睡袋,和睡了腰不疼的充氣拉絲床,都預示着不菲的投入,以及為了把這些東西平移到遠離塵嚣的造訪地,你甚至需要一輛汽車。
在動辄兩千塊一晚的搭建好的帳篷營地裏入睡,松弛兩小時,但像海綿吸收滾地濕氣,第二天起來,還要反向重復昨天的動作。有人逐漸疲憊,并開始認真思考,既然最終都得買輛車,能不能發明一種方法,把户外和車結合起來?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需要的是片刻寧靜獨處的時光,或者一個随叫随到的獨立空間,而又可以花幾次露營的錢喜提一輛電動汽車時,一切都開始變了。
一邊是營地老板開放長租,打包出售過剩的二手挪客户外椅;另一邊網絡上的博主們也不再拍攝精致坐高鐵的視頻了,開始陸續切入汽車露營,只不過任何賽道的起号,都是從用力過猛開始的。
搜索 " 半夜有人敲門 ",點開其中一個視頻,開頭大概率是急促的敲門聲和緊張懸疑的配樂。你會感覺只要開車出去露營,就會被人盯上,然後随後要不是點點關注未完待續,要不就是誤會一場;
" 月入 XX 萬精致房車露營 " 展示則是另外一種系列:沒有使用痕迹的車輛細節,窗外的美麗風景,以及合租房沒有的獨立感。
有過房車經驗的粉絲看到博主洗漱時惬意的畫面,忍不住捏緊拳頭:水電貴如油,他們是如何做到不加計劃,想洗澡就洗澡,想洗菜就洗菜,想上廁所就上廁所,但似乎不焦慮清理灰水和黑水箱的?
浮誇的表演,對應的是真實的需求:一些縣城寶媽們正在爆改老頭樂的車廂裏塞進投影儀和貓爬架,用外接充電寶自制星空燈,在接孩子和家庭之間,用一集甄嬛傳找到平衡。
" 都説 XXmini 是貴婦的包,對于我這種普通人來説,也可以是個温馨的飯桌。"
" 這是難得的完全屬于我自己的空間,而只要坐進去,就成了完全屬于我的時刻。"
這樣的 " 低配房車 " 改裝非常流行。搜索車型,會跳出來各種各樣的改裝方式分享,甚至有人設計了 3D 打印的套件,專門應對改裝方案。
也有人掏空二手面包車,把後座改成舒适床位,橫跨半個中國,車尾不再貼着 318 的地圖,而是自己的直播 ID。
小吳年初離開北京某 MCN,花 5000 塊收了一輛 MPV,底盤已經鏽蝕。他選擇這輛車的時候,想着可以自己做個旅行賬号,即便做不起來,也就當改着玩了。他認為越老越破的車型,改起來越沒有心理負擔,還可以大刀闊斧地用,并且還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情感:可能都不再被需要,也沒人在意了,但其實它還能跑。
" 很奇怪,你開好車的時候會忍不住和别的車比較,但開上它以後就看不見那些豪車了。"
在汽車被發明出來一百多年後,幾十萬國產電動車也終于可以一鍵變大床,并且還配備官方适配的床墊,把奔波的工具變得盡量像個港灣。通風加熱座椅按摩冰箱一應俱全,有人説國產車只會堆配置,但至少説明确實有人願意為了這種舒适買單。
那麼既然露營都已經不是露營了,車為什麼只能是車?在朝九晚五的縫隙裏,辟出一塊能伸直雙腿的空間,是一種迫切的需求。
消費的盡頭就是買空間,無論是誰。
" 和車一塊露營後,我再也沒有休閒過 "
這股風潮的源頭指向東亞社會特有的生存邏輯。
上世紀日本泡沫經濟時期,職場中年人開始流行在 " 車中泊 " 裏逃避職場重壓,租一輛汽車開去郊外,但并不用來自駕看風景。而是利用汽車作為臨時住宿空間。
從交通工具到庇護容器,人類将汽車空間開發了新的奧義。
在網絡長視頻剛剛普及的時代,韓國主播們則用越野車、巨型户外帳篷與雪景,用視覺上的美滿構建都市白領的荒野想象。
這類視頻往往時長高達一兩個小時,每一個從事過文化行業的人,都知道要獨立完成這樣的自拍,往往需要一整天或更多。而每一個從事過文化行業又露營過的人,都知道這個過程有多疲憊和無聊:
博主需要在把車開上來之前架設機位,再收機位。每個機位就要來回跑兩次,還不算表現不好需要重拍的部分,更别説擺放裝備、布置燈光,這樣的拍攝如果不帶助手,似乎很難确保效率。尤其,為了氛圍感,需要雨雪天氣,才能更凸顯那一口辛拉面的温存。
在零下五度脱掉羽絨服表現帳篷裏的温暖,打光給外面的雪制造浪漫——那些看似随意的鏡頭,往往要 NG 多次才能換回一個點贊。
事實上那些不拍視頻的露營車玩家,才沒有工夫在荒野求生,他們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折騰車本身了。
小吳一開始想把 MPV 改成復古内飾,發現不符合法規,于是座位拆了又裝。又想鋪上榉木地板,最後反復權衡,選擇了極致軟裝:十二包郵賣的波西米亞毯子印滿了他在這座城市的局促,失業後他一直把車停在順義一個房車營地裏," 每月 600",六環外的區位可以讓他的冀 G 牌照随時逃出生天。
莊生是一個房車數字遊民,表面看起來到處溜達,十分潇灑,但難以為外人所道的是,房車生活冬冷夏熱,要逐氣温而遷徙。
春節期間莊生駕車進入雲南的景邁山,卻被工作人員阻攔,發現景邁山不讓房車進,并且除此之外,雲南很多的市區都禁止房車進入停駐。
" 不讓進,怕有人住下不走。可以理解,但房車并不是遺世獨立的存在,每一天都需要折騰補給:水、電、清理黑水箱。就算你的車裏只有一張床,也要解決充電和洗澡的問題吧。"
露營車友使用小程式分享各個駐車地的基本信息
" 總有人説玩起露營車的人摳,那是因為太貴了。總有人以為玩房車能省錢,實際上這是貴族運動。"
山羊哥去年興趣從皮卡轉到皮卡改的小專手續房車,皮卡 15 年報廢,房車沒有強制報廢,但細算一筆賬,房車就算每天鑽進去住,住滿 15 年,一輛車購入四十萬,就算不賣,算上保險,加油保養等,日均成本也要一百多," 更何況不可能天天住,如果一兩年折舊賣了,那可能意味着費用來到一天大幾百。"
真正玩露營車的,已經上不了班了
山羊年初從公司離開了,事實上他已經意識到,車是一種對遠方生活的延展,而自己對車傾注的熱情遠遠高出了實際需求:永遠也用不到的汽車充電樁的轉換器、為了怕意味和倒排泄物永遠關閉的廁所,就像之前他的四驅皮卡,後面印着野馬分鬃但從未去過内蒙。于是他決定賠十五萬,又把房車賣了,換了一台長安底盤的釣魚神車。
莊生在洱源牛街鄉的一處山坡上駐車了,賣賣咖啡,平日裏靠沙溪的朋友扛着户外電源來助力生活。但并不知道哪一天又會有人來驅趕他離開。
小吳開着他的車剛剛上路,他説他終于懂了,人生不是曠野,人是在給平台打工,不是他在哪流量就在哪,而是流量在哪他就得去哪。而最近,他得攢夠去重慶榮昌的油錢。
大家好像都在通過對車的功能改造來對抗某些事,在沒想明白前又掉進了更隐蔽的消費陷阱:為可能不存在的 " 詩和遠方 " 預付成本,為平台算法貢獻露營 vlog 素材,最後發現自由的價格是永遠在路上。
眼下最現實的矛盾或許是:當你還猶豫要不要耗電開會空調時,營地免費的駐車位又要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