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新能源“超國民待遇”退潮,油電平權時代來了!,歡迎閲讀。
2024 年的中國車市即将畫上句号,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一年的國内汽車市場," 新能源紅利退潮,油電平權時代來了 " 這句話或許能夠成為極具概括性的年終總結。
不管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郭守剛,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明确表示行業應當推動内燃機技術發展;
還是海南省将于 2024 年 12 月 1 日起對新能源汽車征收養路費,以體現 " 誰使用、誰付費 " 的公平原則。
之前高呼的油電平權終于有了一些眉目,持續多年的 " 油電之争 " 似乎能夠看到平息的态勢。對此的理解,其實不限于單純的重新重視燃油車市場,而是在加速推進油電平權的發展理念背景下,真正實現油電共軌互促發展的時代要開始了。
# 一心想幹掉的燃油車,卻是轉型的 " 搖錢樹 "#
雖然新能源汽車是近幾年才真正在市場當中站住腳,但是國家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補貼,則是從 2009 年起就一直開展。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在 2010 年到 2020 年這十年間,從國補政策起步到退出,新能源汽車享受的補貼金額超 1521 億元,覆蓋 317 萬輛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汽車行業能夠成長為一個新生產業,基本上是依靠政策扶持、财政加持、税收優惠等一系列扶持與推手,但财政赤字不斷上升,減少新能源紅利已經是必然趨勢,如今的紅利退散,只是新能源行業索要面對的開始。
後續,新能源產業回歸正常的市場競争已經是明顯趨勢,那麼這個時候問題來了,目前絕大多數新能源汽車業務并不掙錢,押寶單一新能源產品的車企所承受的生存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銷量、售價、利潤這三者并不能形成一個良性閉環,而是陷入了賣車賠錢的怪圈,那麼這樣一個發展生态下,最受影響的其實是產品的研發投入,若是研發上面的輸血被斷,企業的發展之路也相當于被直接斬斷。
今年 1~10 月,汽車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 7.7%,而利潤下降 3.2%。這樣的現象并不是今年才發生,在近三年的時間當中,大多數車企一直處在 " 失血 " 的境地當中,如此境遇只是隐藏在了繁榮的光景背後。
那麼輸血靠什麼?對于一些新勢力來説,靠 CEO 的融資能力,但是對于大部分轉型車企,輸的血就來源于燃油車。新能源發展要依靠燃油車?這樣一個觀點可能在有些人眼裏回覺得非常扯,畢竟新能源和燃油車在很多人眼裏是站在了對立面,但是現實就是,新能源的後續發展就是要依靠 " 以油補電 "。
2023 年,國内乘用車銷量 2606.3 萬輛,其中燃油車銷量為 1656.8 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949.5 萬輛,燃油車依然是市場主流,占據了三分之二的份額。
與此同時,專注燃油車的品牌在市場上更具盈利能力,比如奔馳全球總銷量為 249.16 萬輛,淨利潤約合人民币 1134 億元;對比國内賣的最好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比亞迪,盡管其銷量超過 302 萬輛,但利潤為 300 億人民币,更不要説截至去年累計虧損超 350 億的小鵬以及虧損了 207.2 億元的蔚來等新勢力品牌。
傳統車企現在依靠燃油車來填補新能源轉型的虧空已經是必然,盲目轉型全面電動化,抛棄燃油車這條輸血大管道對于後續的發展顯然不是良策,而且目前國内價格戰愈演愈劣,燃油車市場不斷壓縮,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并不能局限在國内市場,中國車出海也是近幾年的主流議題,目前,傳統燃油車出口量是新能源汽車的 3 倍,并且歐美等汽車發達地區正在逐漸構築關税壁壘,以限制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為了保住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燃油、新能源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方向更是要保住。
至此,油電平權被提上日程不是順勢而為,而是已經到了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财政的虧空、車企賠錢這些核心問題勢待解決,并且對于消費市場來説,油電平權之後,才能夠帶來更好市場選擇。
# 油電平權,會讓燃油車大反撲?#
油車和電車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系?現在普遍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替代者的關系,也就是電車将要取代燃油車的位置;另一種則是競争的關系,也就是消費者擁有最終選擇權,而不依靠政策加持。
消費者選擇油車也好,電車也罷,不應該一直被政策牽着鼻子走,而是應該交由市場和消費者的切身實際需求決定。
從現在新能源產品的銷量構成上來看,消費者的自身的選擇已經在成為主導,且不説純燃油和純電,就拿新能源當中的品類來説,盡管純電產品在政策和特權方面要 " 更勝一籌 ",但是現在整體的需求減弱卻是事實,而更能夠滿足消費者使用日常的增、混、油電混車型卻銷量上升。
增、混技術路線的新能源汽車在今年 1-9 月累計銷量達到 332.8 萬輛,同比增長 84.2%,這可以説是今年增速最高的一個新能源品類,除了在 2 月份受到春節假期影響,其他月度同比增速均保持在 80% 以上。
在這樣的趨勢下,車企不再盲目的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而是聽取了消費者需求與意見,開始在更能夠解決用車痛點的混動領網域發力,2024 年混動市場的增速的提升就是一個最佳的印證。
而這樣的市場選擇,也讓車企知道消費者想要什麼樣的新能源技術,而且也知道什麼樣的技術能夠讓自己在卷到極致的市場上活下來,現階段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已經明确,單純的電動化後勁不足,油電配合的混動更像是大勢所趨。
在推廣油電平權後,這樣的的趨勢也會更加明朗,并且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到現階段,油電平權已經不再是單單的局限在傳統燃油車和電動車之間,在混動大行其道的當下,其更能夠成為一個橋梁,起到油電兩路共同提升的效果。
# 内燃機強,中國車才是真的強 #
通過前面内容,我們給出了混動在未來将占據新能源市場的主體這樣一個觀點,那麼在油電平權的背景下,發展内燃機技術,對于新能源後續發展更能起到有力的推動。
針對汽車行業新能源轉型這件事情,我們需要從根本目的來看待,對于消費者,想要的無非就是更經濟、體驗更好的產品,對于整個行業,最終目的其實是降低碳排放。所以説我們最終要的并不是拿掉内燃機,放進一塊電池的電動車,而是一個全產業鏈清潔低碳的汽車產業。
那麼實現清潔低碳,顯然不是簡單的用蓄電池驅動,内燃機驅動的汽車也能做到,而且這也是内燃機領網域一直在做的事情,就像豐田章男之前説過的一句話:"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降碳,一旦後續出現一種更為清潔的燃料,電動車被取代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内燃機直接被判死刑、被取代無疑是一種盲目的做法。
那麼在混動市場以及混動技術迎來了飛速的增長的背景下,最終我們得到了能耗更低、效率更高的混動產品,那麼後續市場要卷的其實就是混動技術,動力電池技術和材料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極致,那麼未來要想實現更低的能耗、更長的續航以及更強的動力性又該如何提升?其實這就落回到了内燃機相關技術領網域方面。
目前,比亞迪 DM、吉利雷神混動、奇瑞鲲鵬混動、長城 Hi4、榮威 DMH、阿維塔昆侖增程、小鵬鲲鵬增程電驅、賽力斯賽翼增程,再加上哪吒、零跑、深藍、岚圖等等一系列車企布局混動產品,在增混銷量占據到新能源銷量的百分之五十之後,每賣出去一台新能源車,其中就有超過 50 台内燃機進入市場。
此時,技術路線大抵相同,那麼差異化就來自各家在内燃機上的積累,比如熱效率、變速箱擋位等,并且對于混動系統,并不是傳統内燃機加上一個電驅那麼簡單,還要針對混動的技術特點與體驗做出針對性的調整。
以近期發布的一些混動系統為例,我們會發現一些很有針對性的全新技術點,比如減少發動機啓動振動,混動專用發動機會将發動機啓動缸壓降低;彌補混動系統電驅高速無力等動力性劣勢,現在的混動變速機構采用了兩擋、三擋甚至是四擋的變速結構;不斷創下記錄的混動發動機熱效率現在最高甚至超過了 46% 等等。
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國家層面都要開始重視内燃機技術,這也是在未來強化競争力的決勝法寶,所以説,油電平權的背景下,會讓車企将研發中心放到車輛的核心零部件之上,而不是 " 冰箱彩色電視機 " 這種沒什麼技術含量的配件上。
# 呼籲許久的油電平權,建議立刻推廣!#
結合前面信息,我們其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油電自始至終不該被對立,如今滲透率達到 50% 後更該主推油電平權。
此前,有的人會把油電對立這樣一個 " 謬論 " 放到自主品牌和合資外資車企的競争之上,其簡單的将内燃機和合資外資品牌劃上等号,又将中國汽車產業盲目歸結為單一的新能源路線,而且這樣的論調在一些短視頻平台和社交媒體上大肆傳播。
但是油電對立所帶來的惡性影響,更多會在我們國内的車企,甚至是地方產業上體現。
現階段,雖然國補退出,但是還有大部分補貼是純電動車能夠享受到的,比如消費税減免、購置税補貼,通過目前能夠查找到的數據,在 2022 年之前所減免的新能源購置税就已經達到了 2000 億元,并且現在推出的購置税減免推遲政策,預計今年到 2027 年,還将減免 5700 億元的税收。
同時汽車是各級地方的支柱產業,但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随着燃油車銷量的下滑,不少燃油車企業目前產能利用率較低、燃油車的庫存壓力很大。有些地方車企燃油車銷量斷崖式下跌,新能源汽車發展又起色不大,長此以往,不利于地方汽車產業的發展,就業、税收等也會受到牽連。
油電平權不光是公平性的一個體現,更是符合市場規律的發展準則,也是維持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依靠政策所帶來的一些 " 特權 " 如果持續存在于市場當中,不管對于企業來説,還是對于消費者,顯然弊大于利。
所以,針對未來發展,油電平權政策應該盡早在全國推出,比如取消新能源汽車的税費減免或降低優惠税率,填補税收虧空;設定符合新能源汽車特性的養路費,或是将其攤入充電價格當中;取消其不限行以及部分停車場免費停車特權等。
汽車產業的發展,不能局限一條路上,更不能只考慮短時間内所取得的成就,而是要考慮到整個產業鏈、產能、地方經濟、帶動就業、海内外整體競争力等多方因素。
我們在新能源路線上實現了彎道超車,但是超車之後,如何維持車速保持領先?現階段看,動力就來源于内燃機等核心技術,油電平權其實就像是手握兩張底牌,新技術領先的同時,現有技術又不會落後于人,這樣的領先才是更有底氣的領先,也是能夠在全球市場獲得話語權的領先。【iDailyc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