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消費熱點事件系列研究洞察[1]——《哪吒2》:在風雨飄搖中引領國漫產業鏈更新與市場變革,歡迎閲讀。
截至 2025 年 2 月 24 日 15 時,《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 2》)累計票房突破 135.15 億元,超越《頭腦特工隊 2》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這一成績背後,是中國動畫電影從 2015 年《大聖歸來》的 " 國漫覺醒 ",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 " 爆款驗證 ",再到《長安三萬裏》《雄獅少年》等多元題材探索的十年積累。
《哪吒 2》是全行業托舉的國漫之光,中國動漫產業在過去十年持續蓄力,終于用一部 " 全華班底 " 作品向世界證明了自身的工業化實力。
一、全產業鏈整合:實現技術更新與文化突圍
公開資料顯示,《哪吒 2》的聯合出品方多達 138 家,同時,4000 多名動畫人的名字在片尾滾動,聚合成 " 國漫的封神榜 "。但鮮少有人追問:為何一部動畫電影需要如此龐雜的協作網絡?答案藏在中國動漫產業正在經歷的一場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
圖 1:《哪吒 2》商業模式拆解
在技術層面,《哪吒 2》展示了中國動畫工業化的強大實力。影片中,角色建模精細到發絲,場景設計精雕細琢,即使是不起眼的小角色也栩栩如生,每一幀都堪稱視覺盛宴。
這看似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制作過程中,有諸多困難和挑戰。例如,影片中哪吒 " 火蓮花 " 特效的實現,技術團隊為了将渲染時間從 72 小時縮減到 8 小時,甚至自主研發了全新的渲染算法。
在文化層面,《哪吒 2》以傳統神話為基底,巧妙融入 " 我命由我不由天 " 等現代價值觀,既保留了東方美學的獨特韻味,又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影片通過颠覆性的叙事和視覺風格,成功吸引了年輕觀眾的共鳴,同時也讓更多人對國漫產生了興趣。
這種文化自信的表達,不僅讓《哪吒 2》在國内市場大獲成功,也為中國動畫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當然,市場也給出了正向反饋。《哪吒 2》的表現堪稱現象級,票房一路狂飙,至今突破百億,不僅刷新了全球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更在整個電影市場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也吸引了大量原本對國漫關注度不高的觀眾,實現了成功 " 破圈 "。
《哪吒 2》的市場表現,不僅證明了國漫的商業潛力,也為整個行業注入了信心。
《哪吒 2》的成功,不僅是一部電影的勝利,更是中國動漫產業從量變到質變的标志。從最初的制作 " 小作坊 ",到如今的全產業鏈整合工業化輸出,國漫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技術、文化、市場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光環下的生存博弈:商業繁榮與產業隐痛并存
但國漫的崛起,從來不是單點突破的 " 童話 ",而是一場需要全產業鏈協同的 " 馬拉松 "。僅憑一部《哪吒 2》的成功,并不代表中國動漫產業站上了世界之巅,整個行業仍深陷投入產出失衡、人才流失、平台依賴的困境。
圖 2:國漫崛起歷程
盡管《哪吒 2》這樣的頭部作品能夠通過票房和衍生品實現盈利,但大多數中小成本動畫電影仍在 " 生死線 " 徘徊。高昂的制作成本與不确定的市場回報,讓許多資方望而卻步,導致大量優質項目因資金短缺而夭折。這種局面,不僅限制了行業的多樣性,也讓中小團隊難以獲得成長空間。
同時,動畫行業的高強度工作與低薪酬回報,也讓很多年輕人不再選擇 " 為愛發電 "。人才斷層,不僅削弱了行業的創新能力,也讓中國動畫在全球化競争中面臨着創意匮乏、技術滞後、市場份額萎縮的嚴峻挑戰。因此,國漫需要一場 " 人才革命 "。
此外,無論是院線排片還是流媒體分發,動畫電影放映的話語權都高度集中在少數平台手中。這種依賴不僅讓制作方在商業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也限制了 IP 的長尾價值開發。平台對流量和短期利益的追逐,也會讓部分創作者犧牲藝術完整性,迎合市場偏好,進一步加劇行業的同質化競争。
《哪吒 2》超越《頭腦特工隊 2》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證明了中國動畫人有能力打造出世界級作品,但行業的真正崛起不能僅靠 " 孤勇者 "。當資本不再盲目追逐爆款、人才不再被迫 " 為愛發電 "、平台不再唯流量論時,中國動漫才能真正走出 " 一部封神,十年沉寂 " 的怪圈。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個十年。
免責聲明
文章中的數據均來源于公開數據,我方已采取合理措施以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準确性,但由于數據來源本身的局限性,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或偏差。且本文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任何具體的投資建議或決策依據,亦不代表值得買科技集團任何立場。文章中提到的任何第三方名稱、品牌或產品僅供説明之用,并不構成對其的認可或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