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為什麼你朋友圈的廣告越來越多?,歡迎閲讀。
前不久,微博上發起了一個微信和 iPhone 的二選一投票,最後超過 10 萬人參加,其中 84% 選擇了前者。
畢竟手機還有備選,但微信沒有。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去年底的調研顯示,有 42.2% 的受訪者平均每天在微信上花費 2.5 小時及以上,使用粘性遠超過其它社交媒體。
作為中國用户最多的國民社交應用,可見微信的地位有多難撼動。
與此同時,微信帶給騰訊的商業回報也愈加重要,尤以視頻号、小程式的增長最為顯著。但在 Q2 财報裏,廣告收入增長的部分原因被歸功于騰訊視頻(上線熱門電視劇和綜藝)。
只不過,長視頻生意遠不如(中)短視頻。一方面,長視頻需要大量投入來制作博人眼球的内容;另一方面,它的廣告負載率和變現效率很難有實質性提升 [ 1 ] 。
而騰訊将長視頻推到台前的做法也就有些令人疑惑,明明視頻号對廣告的拉升更高,有人預測 19% 的廣告同比增長中,視頻号可能貢獻了大半。
由于視頻号變現模式已經得到其他短視頻平台驗證,它在微信内的商業化速度比其他資產更快,貨币化率(變現空間)和廣告負載率(廣告庫存)也高于微信朋友圈、公眾号等場景。
2023 年 Q2,騰訊曾披露過視頻号對廣告業務貢獻達 30 億人民币,占比超 12%。當時,視頻号變現處于起步階段(2023 年 Q2 推出 " 加熱包 "、2023 年 Q3 推出 " 評論區廣告 "),如今貢獻曲線只會越發陡峭。
與之相比,微信朋友圈的廣告營收能力可能短期内不是騰訊的重心,甚至在變現呼聲上遠不及後發的小程式廣告。加之自 2020 年,微信官方就不再公布各業務模塊數據了,只在騰訊的财報裏透露一下用户數據。
增長黑盒前不久出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2024 微信朋友圈用户研究報告》,其中調研得來的一些數據比較反常識,比如:
● 74.7% 的微信用户會每天使用朋友圈功能;
● 43% 刷朋友圈時間變多,僅 17% 減少;
● 高收入人群中 47.6% 增加了刷朋友圈時長;
● 發朋友圈頻率僅增長了 2.2%。
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朋友圈沒有從前那麼熱鬧了?原因就在這,并非人們不愛用朋友圈了,總體上而是因為朋友圈裏的 " 淡人 " 變多了,大家更喜歡去刷,而不是去發。
當然這也不是這篇報告的核心,而是用數字證明,微信朋友圈是一座廣告富礦。
中國青年報之前做過一次調研,發現 63.9% 的受訪者朋友圈設定了三天可見 [ 2 ] 。這可能是 " 朋友圈越來越安靜 " 的直接表象之一,正如老婆餅裏沒有老婆,朋友圈裏很可能也沒有朋友。
但事實恰恰相反,朋友圈依舊保持着較高粘性,且增長黑盒的調研數據顯示,近 43% 的用户刷朋友圈的時長是同比增加的。
早在 2019 年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説過這麼一句話:" 很多人都説要逃離朋友圈,或者説不怎麼用朋友圈了。但事實上這是互聯網圈子大家看到的一個假象。"
如張小龍所預判,社交需求并未發生改變。無論是發還是刷的增加,社交需求都是底層驅動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間,微信朋友圈的商業價值有怎樣的變化,才是關注的重點。
按照調研數據,内容供給變少,但内容需求不變甚至增加,説明存在供需失衡。而增長黑盒的建議是,如果品牌能夠在朋友圈内投放高質量的廣告内容,必然能補足空缺,吸引消費者注意力——這便是朋友圈未來的商機所在。
為此它們在調研時特意涉及了一個廣告相關議題,結果顯示刷朋友圈時長增加的消費者,更傾向深度觀看廣告。他們有更高的比例會反復觀看廣告、基本能完整看完廣告;且刷到廣告立馬關閉的比例會更低。
稍加分析便可得到一個結論,用户獲取信息的需求增加,一方面説明用户更加重視朋友圈内信息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給品牌方啓示,你的廣告可能對用户的影響會更深。
報告裏還有一點很有價值,即朋友圈天然篩選了廣告的理想閱聽人。
理由是刷朋友圈增加的人,自身更傾向于獲取外部信息,很可能存在一定的 " 信息焦慮 "。説直白一點,他們更容易被種草。
且種草來源最多的渠道又是熟人社交,也就是微信最主要的關系鏈。結論就非常明顯了:朋友圈廣告相當于讓朋友和熟人給廣告做了背書,直接戳中用户最在意的點,使得用户對于朋友圈廣告產生了更深刻的印象。
甚至朋友圈并非簡單的 " 熟人社交 ",而是通過篩選熟人的關系構建起來的 " 公共空間 ",既具備一定的私密性,又有着開放性,使得信息在其中的流動更加自然,而其它渠道可能無法替代這種特殊性。
這份報告還有一個比較反常識的數據是,越是有錢人越願意看朋友圈。
月收入在 30000 以上的人群微信朋友圈功能滲透率最高,有 85% 的消費者表示自己會每天使用微信朋友圈功能,并且這部分人群刷朋友圈的時長增加比例也最高。
除此以外,通過調研還得出了以下結論:
1 收入越高的人群,對于朋友圈的信任程度會上升,且高于其它平台;
2 高收入人群對于朋友圈廣告的信任程度提升、厭煩程度和打擾感下降;
3 看到朋友圈的廣告後,高收入人群產生興趣、互動分享、注冊留存、線下使用體驗的比例更高;
4 關注奢侈品和汽車的消費者更愛刷朋友圈,而關注 toB 服務的人也有一定程度增加。
總之,相較于其他人群,高收入人群對于朋友圈信息的獲取傾向性更高,且更願意種草和花錢。
而且朋友圈已經開始觸達傳統線下廣告所覆蓋的高端人群了。
理由就是當身處電梯、地鐵等封閉環境,并且手頭沒有緊急的事務需要處理時,高收入人群中有 79.4% 更願意刷 / 發微信朋友圈,高于看電梯、地鐵硬廣的 68.3%。
但這又引發了一個對立問題,即朋友圈的 " 高級感 " 是顯著特點,也聚集了大量高質量人群,是否會帶來門檻過高的問題呢?
從調研數據來看,朋友圈廣告對于品牌規模來説是上下兼容的。用户看到不同類型的廣告數量與一年前的變化中,不同層級的品牌廣告均有增長。
而且朋友圈也并非只能帶來單一渠道的、特定場景的品牌曝光,不僅能在朋友圈内產生相應的行動,還會產生 " 外溢 ",在全網域與品牌發生互動。
佐證之一就是,有 84% 的用户在看完朋友圈廣告後會有一系列後續轉化行為,占比最高的行為是查詢搜索更多產品信息 ( 產品詳情、使用評價、價格等)。説明朋友圈廣告能夠成為有效的興趣激發點。其中,奢侈品行業進一步查詢信息的占比最高。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消費者沒有點擊朋友圈廣告,調研卻顯示也會被種草。報告數據顯示,部分人根本就沒有點擊廣告只是看到了封面,卻在後續第一步就去查閲相關信息了。該現象很顯著,能夠在各個行業總查詢行為中占到 3-5 成。
這部分 " 盲種草 " 的消費者,在查詢信息之後,還有一部分會重新回到微信小程式,完成會員注冊、甚至購買行為。
這份報告裏還給出了幾個朋友圈價值窪地,比如,3 個月内有 21% 的微信朋友圈用户從未看過朋友圈廣告;看過微信朋友圈廣告的人,平均只有 40-50% 看過小紅書、抖音、微博、快手的廣告。這説明朋友圈的用户跟其它社媒平台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差異化。
朋友圈廣告的閱聽人仍有很大的品牌曝光和轉化滲透空間,68% 用户從未購買使用過廣告品牌,40% 的用户仍處于品牌未充分曝光的區網域;商業服務和美妝個護仍有很大的品牌曝光滲透空間。
報告也列出了幾個存在藍海機會的垂直細分領網域,典型如商業服務。
但這些似乎與社交媒體的整體下滑趨勢相悖。
最近一份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研究指出,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B 站五大典型新媒體平台的全網滲透率,都比上一年降低了。而這些平台占用户總上網時間比例,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平緩期。
問題并不出在社媒平台自己身上,而是消費者變了。在人均使用 28.5 個 app、注意力很難超過 3 秒的快餐時代,消費者的字典中并無 " 忠誠 " 二字。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疲勞(SMF)作為一種心理學上被明确定義的症狀,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 逃離社交媒體 " - 刷手機帶來的可能不是愉悦,而是壓力和焦慮。
但反觀品牌的營銷預算,花在社媒上的份額卻沒有變少。研究顯示,包含短視頻在内的社交媒體廣告市場份額,已經從 2019 年的 22.5% 增長到 2023 年的 35.9%。
随着 2024 年營銷預算緊縮的時代到來,依然有 68% 的廣告主準備加大社媒場景的廣告投放 - 在高預算廣告主中,這個比例更是提高到了 73%。品牌方即使勒緊褲腰帶,也要把最後一分錢花在社媒上。
這種反差的結果就是:更多的錢、更大的競争只能争取到消費者更有限的時間和注意力,社媒營銷的效率變低了,構建品牌心智變難了。
在這種環境下,以朋友圈為代表的微信生态,其實給品牌提供了一個應對衰退周期的 " 避風港 "。它雖然無法立刻帶來指數級的增長,但可以在用户的心智中細水長流,降低營銷預算的風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解碼 Decode",作者:編輯部,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