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年輕人的買房新公式,三個字,歡迎閲讀。
冷熱兩極的房產市場
12 月 15 日,北京門頭溝的曹各莊南路,道路兩旁停滿了車輛,人們急匆匆朝着一個方向前進,讓人還以為是哪家網紅店開業,吸引了如此多的消費者。
打聽了一圈才知道,原來是周圍一家名叫電建 · 長安華曦府的項目開盤,大家都是來買房子搖号的。來搖号的大多是年輕人,有和另一半一起來的,也有和爸媽一起來的。
現場競争想不到的激烈。一位負責搖号的員工告訴我,搖号現場一開始只擺了 1208 把椅子,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全坐滿了。後來只能緊急聯系活動公司,又加了 150 把椅子。但也杯水車薪,還是有不少人只能站在兩旁,等着搖号。
電建 · 長安華曦府選房現場
王昌就是其中一位。起初看着這麼多人,他有些意外,但也沒放在心上,他猜測,這麼多人是不是都是房托啊?但在搖号到 400 還沒搖到他的時候,他慌了。萬一自己的意中房被别人搶走了可怎麼辦啊?
買房搖号的現場,竟然有了一種抽取自己 " 人生盲盒 " 的即視感。
不到 3 個小時,這套樓盤的首預售屋源就宣布售罄。開盤結束,一位銷售回到營銷中心,看到樓下還有 100 多組客户在一邊吃着外賣,一邊試圖等待還會不會有餘房開售。
這位銷售表示,那天有客户一直等到凌晨 2 點,還在為了沒有選到理想的户型或是樓層而在營銷中心哭,甚至在眾人面前懇求," 還有嗎?我要買。"
竟然有房子能如此火爆,甚至到了一房難求的地步。在 2024 年的房產市場,這可是件稀罕的事情。
畢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願租着一套大房子,也不願意花幾百萬添置一個老破大,或是為了一個學位擠在 30 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裏。
在被爸媽念叨買房後,辛昕也看了三年的房子,類型從市中心看到郊區,從小户型看到大户型,有新樓盤也有二手房。雖然也看過一些各方面都符合心理預期的房子,但辛昕還是沒敢輕易做決定,萬一未來房價又跌了呢?萬一未來有更好的樓盤呢?萬一自己失業還不起房貸了呢?
《小日子》劇照,圖源網絡
她決定再觀望一陣,而且," 住在出租屋裏的生活也沒什麼不好。"
不光是辛昕。一系列數據也在表明,消費者買房的熱情正在降温——京樓銷售排行榜曾發布《2024 年北京樓市成交排名總榜》,顯示 2024 年北京市商品住宅新增供應 32102 套,同比下降 23.30%;成交 37178 套,同比下降 26.82%;成交面積 472.29 萬㎡,同比下降 24.16%;成交均價 56855 元 /㎡,同比下降 5.62%;成交金額 2685.19 億元,同比下降 28.43%;目前存量 69532 套。
可見,在買不買房這件事上,年輕人要斟酌的更多了。
不過年輕人并不是完全不買房了,在 2024 年的房產市場,北京還是誕生了不少全年成交金額超過 30 億元的明星樓盤。社交媒體上也還有年輕人在分享自己的買房上岸思路。
看着年輕人一邊降低買房的熱情,一邊拼力争搶房型,我們也不禁好奇,房產市場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冷熱兩極的現象?
性價比到 " 情價比 " 的更新
在買房這件事上,年輕人的購買标準愈發嚴苛了。
性價比是他們最基本的考量。
有人會在買房前提前做功課,匯總出網友們分享的性價比最高的樓盤,有針對性地實地考察;有人把房子的信息匯總給 deepseek,讓它分析下房子值不值得買;還有人為了找出性價比最高的房子,專門打造了一個房屋打分表格——
2021 年,工作已經穩定下來的張蕾有了在北京買房的打算,三年來,她看了幾十套房子。每看一套樓盤,她就會打開自己的 excel 表格,從配套設施、地理位置、房屋設計、小區環境都多個維度,對其進行打分和比對,并将總分與單價相除,換算出性價比系數。最終,在父母的資助下添置了一套 " 性價比之王 "。她把自己的購房思路分享到社交媒體上,吸引了不少想要買房的年輕人,紛紛在評論區求打分表。
社交媒體上流行的購房表格
精密計算的背後,是年輕人對房屋性價比的執着與追求。
不過随着房地產市場的頻繁波動與消費情緒的變化,既要又要的年輕人,将這套買房公式更新了。
最近," 後浪研究所 " 發布了一期《2024 年度 " 消費更新 " 報告》,我們發現,這屆年輕人,一邊摳摳搜搜,一邊狠狠花錢,而能讓他們花大錢的動力就在于,為體驗付費、為快樂買單。
也就是説,在消費時,年輕人已經不單單考慮價格優勢了,更偏向于衡量自己能從中獲得的滿足感、喜愛值、舒适度等多種情緒能量。而這種全新的标準也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全新的消費态度—— " 情價比 ",即為獲取某種情感體驗或情感聯結所投入的綜合成本,與其帶來的情感滿足感之間的比率。
而在買房這件事上,當房子作為一個投資标的品的一面越發被弱化,它作為一個大件消費品的一面便日益被強化。
對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説,房子這個大件消費品,性價比當然是他們要的,但同時,一套房子所具有的情價比,更是他們所看中的。
在大廠工作的 Lily 也在去年決定買房。她在海澱、石景山先後看了幾套價格較低的新房子,有些賣點是距離地鐵只有 1 千米,有些賣點是學區房預備役,還有些賣點是周邊配套設施完善。看來看去,雖然房子都不差,Lily 卻總沒有購買的衝動。直到她在一套二手房裏,聽到房東介紹卧室裏裝配了全景落地窗,每逢春夏都可以從卧室裏看到樓下的花海,宛如莫奈畫作般。Lily 心動了。她感嘆,自己想要的不只是房子,而是每天推開窗户就能 " 續命 " 的詩意具象化。
像 Lily 一樣,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購房決策,正在經歷着從 " 升值空間 " 到 " 情感場網域 " 的範式轉移。在社交媒體上,你能看到許多年輕人都因為大飄窗、小院子的陽光普照,咖啡角、吧台的温馨設計,以及開放式廚房的煙火氣而做出了買房的決定。
電建 · 長安華曦府模範間裏的咖啡角和餐邊櫃
資產增值是未來的事,有,當然好,但追求情緒價值的具象化表達,是近在咫尺的事,他們更迫切渴望在有限的能力範圍内實現無限的自我享受。
在他們心裏,已經生成了一套更新迭代的買房計算邏輯。
32 歲的李欣和老公本來打算在海澱購買一套 8 萬一平,建于 2000 年的二手學區房。倆人算了一筆賬,如果倆人能在這套 40 幾平的房子裏住 40 多年,換算下來相當于每天要花 219 元購買教育焦慮。與其這樣,不如購買一套五環外每平 4 萬出頭的房子,剩下的差價送孩子去上國際學校也綽綽有餘。還有每周都能帶孩子去周邊露營,接觸大自然的地理優勢,情緒價值和生活體驗拉滿了。
" 房子不該是壓榨三代人的牢籠,而該是裝載生活可能性的容器。" 李欣説,在房子的選擇上,她開始用 " 情價比 " 換算房子的價值,變成了一個十足體驗派。
像李欣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把房子作為情感載體而非資產符号,一場關于房子 " 情價比 " 的比拼已然來臨。
房地產邁入 " 情價比 " 時代
在這個被不确定性裹挾的時代,年輕人也對房子有了新的定義。
他們渴望的不再是四面牆圍合的物理空間,而是一處能随時按下暫停鍵的精神家園。
也正是觀察到年輕人的需求變化,當傳統開發商仍在以 " 低價促銷 "" 學區溢價 " 為賣點時,中國電建地產卻開啓了一場 " 居住價值 " 的全新更新。
以熱賣的電建 · 長安華曦府為例,在這裏,年輕人可以體驗到 "15 分鍾情緒供給圈 "。只有 350 米直線距離的上岸地鐵站,輕松緩解通勤焦慮;10 分鍾内便可抵達的中駿世界城和龍湖長安天街,生活剛需無懼缺失;15 分鍾車程的首鋼園内,咖啡館、公園一應俱全,精神家園就在身邊。
在這裏,年輕人可以獲得一個 " 長期的生活搭子 "。輕奢的設計,園林的配套,讓白天在 CBD、產業園、高樓大廈披荊斬棘的年輕人,回家後可以一鍵切換到平靜、閒适的狀态,過上一種既摩登又逸境的⽣活。
在這裏,年輕人可以找到一處 " 全能滿配式家園 "。它既創新拓展了室内的尺度,提高了空間使用率,又誠意滿滿,初次見面就送你滿配精裝;還利用空間巧思,為年輕人提供極致收納,讓年輕人的每一個精神寄托都所承載,每一個興趣夢想都有所施展。
在這裏,年輕人可以輕松實現 " 夢想中的生活場景 "。270 度的轉角落地窗,讓你睜開眼睛就能看見西山;小户型也能實現二室與三室的自由選擇,幫你在 " 二人世界 " 與 " 三口之家 " 間也能随意自切換。每一處設計都在回應年輕人對 " 詩與遠方 " 的具象化渴望。
可以説,中國電建地產也重構了一套房子的價值公式,它用每平米 5 萬的定價,澆築出超越 5 萬的情緒價值,創造了不止 5 萬的生活品質。在具有性價比已經成為房產市場的基本操作時,中國電建地產卻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性價比之外,兼具 " 情價比 " 的好房子。
電建 · 長安華曦府模範間中,被陽光和美景環繞的 270 度轉角落地窗
中國電建地產通過電建 · 長安華曦府,重構了房地產價值評估體系,促使行業重新審視產品力、生活理念、情緒價值等要素在價值天平上的分量,成為了給消費者提供 " 情價比 " 房子的先驅者,并成功引領房地產行業進入 " 情價比 " 競争的浪潮。
當傳統的居住需求可以被充分滿足後," 情緒價值 " 正成為新的定價錨點,也就是説,年輕人買房的 " 情價比 " 時代已經到來。
" 情價比 " 時代的到來,也許代表房子終将回歸本質——它是可以盛放三餐四季的容器,是可以安放疲憊靈魂的港灣,更是打開理想生活的鑰匙。
而中國電建地產想要給年輕人提供的,并不單單是一套房子,是一份一線城市的生活品質入場券,是一件對抗焦慮的護身符,更是一種不擺爛的生活态度。
也許未來,房地產的終極戰場将不僅是地段與面積,更是部門空間内裝載的生活和情感密度。畢竟,年輕人想要的,從來不是鋼筋和混凝土,而是被認真對待的生活可能性。
而對于房地產來説,誰能讀懂年輕人對生活的渴望,誰就能赢得未來。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封面圖源 Unsplash。)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後浪研究所 ",作者:鍋包柚,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