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也許,你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不可承受波動,歡迎閲讀。
一個初夏的雨夜,鄭致芬降落深圳機場,風塵仆仆。
作為招商銀行财富平台部的首席财富顧問,她剛剛結束在貴陽的行程——為當地的金葵花客户作 "2023 年第三季度金葵花策略報告會 "。這一以季度為頻次的報告會,自加入招行以來,她已經講了百餘場。
進入财富管理行業伊始,鄭致芬就是一位「财富顧問」,從業 18 年來從未改變。
時間回溯至 2005 年。
碩士畢業後,她和一群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一道,成為了台灣中國信托第一批自主培養的财富顧問。在一整年的封閉式離職培訓中,他們通過在基金、保險、債券和資產配置等方面的輪崗和系統化培訓,來深刻理解一個未來将伴随他們一生的财富管理理念——資產配置。
對于她來説,财富顧問的職業生涯,從第一天開始就在面對「波動」這個永恒的命題。「一旦你要追求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大概率要承受一定的波動與風險。」
然而投資永遠是一件逆人性的事。大多數時候,人們傾向于押注某一種資產或是某個明星項目,大量短期造富的故事被廣泛傳播,卻往往在眾聲喧譁時,把許多普通人的财富倒向一地雞毛。
因此當「資產配置」以一種看似復雜,但長期有效的方式出現在自己的認知體系裏時,她在日積月累的工作中越發認同了這種理念的可靠。
2013 年,當來自深圳的招商銀行向她抛出橄榄枝的時候,時任 Facebook 首席運營官的 Sheryl Sandberg 出了一本風靡全球的自傳《向前一步》。鄭致芬被書中的一句話所打動——「如果有人給你一個火箭上的座位,别問位置在哪,上火箭就對了」,也因此下定決心來到大陸。
盡管彼時「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财是大陸财富管理市場的絕對主力,盡管「資產配置」還遠沒有迎來自己的發展機遇,但她仍然确信,這個起步中的财富市場有着光明的前景,而招行就是這個廣闊天地裏的「火箭」。
從信用卡時代到财富管理時代,中國的商業銀行業在此後的十年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招行,盡管表面上看不盡相同,但招行與自己曾經的老東家又有深層次的相似——兩個平台都以零售為長板,重視财富管理,且以資產配置為理念内核,這就讓她此前職業生涯的積累有了用武之地。
十年後的今天,在中國财富管理行業迎來全面淨值化的時刻,她希望能夠通過招行的平台,把「資產配置」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成為了極其重要的對象。因為盡管這一代人的理财意識覺醒得更早,但在徹底打破剛兑後,其理财難度卻遠高于前輩,這在去年的兩次債市波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那麼説到底,年輕人财富焦慮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年輕人的财富觀應該如何塑造?如何才能在波動面前保持耐心、不焦慮?财富的積累如何才能從第一桶金到每一桶金?
在我們的對話中,鄭致芬始終有一個強烈的願望:「我們希望能幫助年輕人強化投資的目标感,達成或更接近自己的财富需求、人生理想,希望招行的「TREE 資產配置服務」能成為年輕人的最優解。」
01
風險收益比面前,人人平等
遠川投資評論:年輕的時候所謂财富管理往往是一個起步階段,因為本身财富的積累也剛剛開始,更多的還是面臨匮乏或者焦慮,财富觀很多時候是圍繞收益率建立起來的,您自己經歷過這樣一種時刻嗎?後面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鄭致芬:我個人财富觀的形成過程與大多數人類似,都是要經歷一些試錯,經歷過一些誤區後,才會形成自己的判斷,發現什麼是不對的,什麼是相對好的。
我在留學之前在台灣的券商工作過一年,那個時候很年輕也沒有很強的風險認知,也曾經聽風買股。因為在券商工作有機會拜訪上市公司的财務長,他們對自己公司的股票很樂觀,我就動員母親跟着買,後來這個公司退市了,我們只能把股票放在家裏做紀念。
其實在最開始涉足投資的時候,我和很多人一樣,重視單一資產或是單一品種的挑選,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大多時候就是看收益,而忽略了風險,當時總覺得自己年輕,好像可以承受很高的風險,所以也總是會去冒險。
後來漸漸地我發現,在風險收益比面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你要追求更高的收益,大概率就要冒更大的風險,但如果總是去冒非常高的風險,那第一桶金就永遠存不下來,更别提随着時間的推移,讓資產能夠保值增值。
對年輕人來説,最寶貴的資產是時間,前面摸爬滾打如果浪費太多時間,其實是很可惜的。
要想清楚的是理财投資其實只是一個手段,要找到一個能夠真正長期幫助自己實現人生目标的方式,如果總是走彎路,最終不只保值增值做不到,人生的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
遠川投資評論:剛剛説的這些,其實是整個财富管理裏偏常識的東西。雖然道理都懂,但在财富焦慮面前,保持耐心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鄭致芬:但現實就是如此,越早接受就越受益。人生很多事,都是靠積累來的,比如工作的經驗、個人的資產,着急并不能解決問題。
其實投資拆解來看,就是三個變量,本金、收益率和時間。
在本金上,我們會發現很多理财比較成功的人,是通過自己的實業經營或者工作回報來積累本金。再來就是時間,比如市場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招行的中高資產客户選擇「等一等」的概率相對更大。收益率上,他們更多追求的也是對抗通脹,而不是一味地瞄準更高收益。
相反在本金不夠多的情況下,比如資產量在 20 萬以下的年輕客户,更希望用相對較短的時間獲取較多的收益。我們從經驗上就會知道這種情況下,你的勝率會很低,而且越折騰就越不幸,因為論信息、經驗和智慧,年輕人和他們的前輩相比,并沒有更多的積累。
遠川投資評論:對于年輕人積累自己的第一筆财富,您有什麼樣的建議?
鄭致芬:我覺得第一點就是先做好收支規劃。現在的薪水雖然不多,但也正因為不多才更要做好規劃。很多人通常都是賺多少扣掉花多少才是存多少。但其實可以反過來,獲得收入後先确定你要存多少,再來決定食衣住行要花多少。
第二點就是不要在所有事情上都一味減少開支,因為對年輕人來講有個投資很重要,就是投資自己。一定要舍得花錢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見識,這些東西看似不會產生即時的效果、帶來即時的收入,但是它總會在某個時間點發揮功效。
第三,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假設一個人從開始工作到退休都持續地做投資,總共 30 年,在前 15 年 -20 年的時間裏,總資產積累主要還是來自于工作所得,一直到後半段因為本金足夠多,復利才會開始展現更好的效果。
這就是我剛剛講的本金、收益率、時間當中那個本金,你的前半段都先不要去在乎投資所得,想着要靠投資所得去養活自己,我覺得是個比較天真的想法,更多的還是要提高你的工作所得,積累第一桶金。那怎麼去實現?當然是努力工作,這比投資更重要。
説了這麼多,總結就是四個關鍵詞:努力工作、積累資金、做好規劃、保持耐心。
人們都覺得保持耐心很難,可這就是一個你必須要做的事情,沒有第二條路。我也會經常舉巴菲特的例子,大家都會舉巴菲特的例子,可是舉來舉去為什麼只有一個巴菲特?如果説有更好的捷徑或者是更好的方式方法,他為什麼不做?
遠川投資評論:不過每一代人的成長環境接觸到的投資路徑還是會有不同,比如 90 後這一代很多都圍觀過一夜暴富的叙事,耐心是一個正确且理性的方案,但與此同時也沒有那麼誘人。
鄭致芬:對啊,道理都懂,做卻很難。
短期限、高收益的資產大概率會與高風險相伴而行。這類資產不是説完全不能買,但要控制好比例。
假設你的總資產有 100 萬,那花 5 萬塊去買這類資產,就算它虧沒了,也在你可承受的範圍内,不影響你的人生,但萬一翻好幾倍,也掙到了不錯的收益,所以如果想嘗試,也是可以的。
怕的是許多人不理解背後的風險,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把過多的資金都壓在這類波動大的資產上,當風險事件發生時,将導致自己的整體資產承受大比例的虧損。
所以你看,我們終究是要做好配置,即使是冒險,也要把風險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範圍之内。只要你心裏對資產配置有合理的認知,把較高風險的資產在比例上做好限定,長期下來,對于資產整體的保值與增值将更有保障。
我覺得年輕人想嘗試新東西是沒有問題的,花了錢有可能買到機會,也有可能買到教訓,因此把比例控制好是首要前提,這本身就是資產配置的意義之一。
02
扭轉收益率導向,強化人生的目标感
遠川投資評論:招行現在接觸到的這些年輕的财富客群,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鄭致芬:現在許多年輕人在大學畢業前就已經有了基本的理财常識,互聯網訊息這麼發達,他們很早就會通過 B 站、小紅書去關注和學習相關的知識。
從招商銀行的數據也可以發現,年輕人有很強烈的理财需求。2023 年我們新增的 AUM(零售管理客户總資產)中,有超過 1/3 是由 35 歲以下的年輕客户貢獻的。從投資行為上來看,年輕人更敢于左側布局,更敢于冒一定的風險。
不過對于不少年輕人來説,他們初入社會的時候,生活中就有保本保收益的理财產品。這一非常獨特的存在,從 2004 年國内第一只理财產品推出開始,直到去年才算真正結束,很長一段時間裏,無風險收益率都是被扭曲的。
2013 年之前,我還在台灣,就有一些在大陸做生意的客户告訴我,他們在大陸的銀行買理财保本,期限短,收益率還有 6% 左右,信托甚至可以給到 10%,當時我還跟他説:" 不可能,世界上不存在這樣的東西。"
結果來了大陸之後發現還真的有,那時候餘額寶也曾到過 7% 以上。但這并不是真的保本,而是金融機構對風險進行了兜底,等到近兩年,一些產品陸續出現問題之後,才發現已經兜不了底。
直到去年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實施,大家才真正感受到理财的波動,随之而來的是人們風險偏好的顯著下移,大量的資產集中湧入現金和存款,其實這都是過猶不及的問題,這也是每一代初入投資領網域的年輕人都會經歷的階段——對配置的了解和接受度不高。
實際上,想獲得高于存款的收益率,一般都會有波動的風險。但只要你做好配置,并拉長投資年限,其實完全有可能将投資組合的波動控制在一定範圍内,你也會發現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麼不可承受波動。相反,長期來看,波動還可以幫你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對抗通脹。
遠川投資評論:所以,究竟怎麼把資產配置的理念真正在實踐中推廣和落地?
鄭致芬:讓客户了解和接受資產配置,的确有比較高的門檻,就像我們剛剛讨論的,最初那幾年,客户只要買單一的銀行理财,收益率就有 5%,而一個投資組合要通過分散風險,達到 5% 的組合收益率,其實也是不容易的。
但難度大并不等于完全沒有解法。
就招行來看,我們很早就把資產抽成了幾大類,客户經理的考核裏,很早就有 " 資產配置實施率 " 這個指标。潤物細無聲,盡管在客户端需要長期的、不間斷的投教,但至少可以讓客户經理先認同資產配置的理念,并慢慢向客户端滲透。
招行在 2012 年就組建了 " 投資決策委員會 ",我們每個季度都會展望下一季度的市場,并據此為客户提供合适的股債配置比例建議。十幾年過去了,現在回頭看,當時這件事情也只有招行堅持在做。回溯 2012 年至今,以中等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户為例,如果每一個季度都按照招行的建議去配置,其平均年化收益率大概是 10%。
資產配置就是這樣,起初半年一年甚至兩年都不一定能夠看出效果,得要堅持 5 年、10 年才能夠發現,它既較好地控制了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又能讓平均年化收益率足夠好。
我也知道資產配置很難,大多數的客户都做不到,所以我們才會有「TREE 資產配置服務體系」,才會有「TREE 資產配置指數」,我們用這個指數向客户呈現過去十年招行建議的投資組合的收益情況,牽引更多的客户盡早開始配置。
每個季度,我都會對客户作 " 金葵花投資策略報告會 ",每當我對客户展示「TREE 資產配置指數」時,很多客户都會表現出非常濃厚的興趣。當客户説:「那你就照着這個方式給我配一個組合吧」,我就知道他們已經認同了「TREE」,認同了招行。
遠川投資評論:在招商銀行「TREE」的體系裏,資產配置是怎麼去表達的?
鄭致芬:在「TREE 資產配置服務體系」項下,我們按照資金的性質和目的将資產分為四大類——活錢、保障、穩健、進取。以「招财樹」的意象來看,保障類是樹根,意外、重疾、子女教育、養老等類型的保險是家庭穩定的基石;活錢管理是樹葉,客户需要至少保留 3-6 個月的現金流,以應對日常的流動性需求。
穩健和進取是投資性的需求,可以發現相對多的資產還是以穩健類的配置為主。
以招行的情況來看,在這四大類的資產中,大部分人的保障類配置相對是最低的。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保險都歸于保障。因為保險分為兩種,一種是投資型保險,很多人買這類保險為的是收益率,這類保險,我們會把它歸類為穩健投資而不是保障類資產。
遠川投資評論:在普及資產配置的過程裏,除了給人們提供一個 5 年、10 年的組合收益率結果,可能更難的問題還是在于怎麼讓大家上車來做這件事情。
鄭致芬:的确如此。對此我有四個建議:
1)不要害怕波動。投資的本質是,你要獲得超過存款利息的收益率,大概率要承擔相應的波動和風險,你之所以不敢承受波動,可能是不知道波動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我經常給客户舉一個例子,如果是年化收益率 2% 的投資,需要 36 年才能讓總資產翻一倍,人生有幾個 36 年,頂多就兩個吧,三個的概率非常低。可如果是年化收益率 6% 呢,12 年就能翻倍。
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做配置的原因在于覺得自己沒有必要為了 2% 和 6% 之間這 4 個點的差異去冒險。可是 36 年後,年化 2% 和 6% 的收益差距高達 4 倍,知道了這一點,你覺得這個風險值得去冒嗎?而且投資組合年化收益率 6%,其實也沒有冒很大的風險,波動率并不太高。
況且波動本身并不是虧損,所以不要一味地去規避波動,而是要知道自己能承受的上限在哪裏,把整個資產組合的波動控制在一個合理範圍内。
2)強化人生的目标感。配置只是手段,美好生活才是目的。我們通過配置來明确生活目标,比如 5 年後或者 10 年後買房、買車、結婚、子女教育、退休養老。每個人都應該有目标感,而我們則是去強化客户的目标感,讓他們知道為何要做配置。
資產配置并不僅僅是單純地告訴客户股票配多少、債券配多少,這只是冰山一角,我們希望招行的「TREE 資產配置服務體系」能夠幫助客户擺脱以「收益率」選投資產品的心智模式,通過對不同品類產品期限和風險的拆解,給不同風險屬性、不同生命階段的客户,提供有針對性的資產配置建議,去匹配每個人的投資目标,并提前管理好客户的預期。
3)盡早配置。我也常常給客户舉另外一個例子。假設 55 歲退休,想為退休生活準備 550 萬,以投資組合年化收益率 4% 為例,如果 50 歲才開始存,本金就需要 505 萬,也就是説每年要存 101 萬;但是如果在 30 歲就開始做準備,每年只需要存 13 萬左右,本金大約可以少 180 萬。
4)着眼長期。過去兩年,市場的确不太理想,大家也都比較悲觀,但今年以來,随着經濟和生活秩序逐步重回正軌,長期來看,只要大家拼搏的精神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工作,何愁經濟不成長?企業不盈利?
遠川投資評論:所以,最終還是要靠時間?
鄭致芬:對,所以大家就不要浪費時間,盡量少走彎路。尤其年輕人,可以更多嘗試,但彎路不要走太久,還是要盡快找到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
強化人生的目标是一件比收益率更重要的事情。投資是為人生目标服務,而不是為收益率本身服務。我們投資理财,是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比如要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與相愛的人結婚或者養育一個小孩。
目标感一定要明确,否則這件事情就沒完沒了,因為當你獲得 8% 的收益率你就想要 9%、10% 甚至更高。這時候不妨停下腳步仔細想想,我們到底為什麼投資,我們究竟追求怎樣的生活。
作者:金言
編輯:張婕妤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張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