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卷智駕?首選合作媒體應該是車主,歡迎閲讀。
文 | 一口老炮
温文爾雅的雷軍,怎麼突然喜歡起了賽車?
因為他是消費者心理洞察大師,他知道買車的人,尤其男性,都熱衷于速度與激情,那麼智能駕駛時代,這種速度與激情會是什麼樣?華為或者小鵬,甚至特斯拉,可不可以,來一次卡斯帕羅夫時刻,讓智能駕駛在紐北與世界排名第一的賽車手來一次較量?
春節剛過,比亞迪就在智能駕駛領網域,丢下了原子彈,幾萬塊錢的車,都要能智駕了。
就在兩年前,王傳福是怎麼説的?無人駕駛那都是扯淡,弄個虛頭巴腦的東西那都是忽悠,它就是一場皇帝的新裝。
很顯然,大家都不裝了,行業的共識已經從暗牌到了明牌,業内人士都知道,很多企業在一邊否定自動駕駛的時候,一邊依舊已經組建了龐大的智駕團隊在追趕。
如今,智駕行業的老演員們,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了,如何與友商們拉開差距?否則繼續這麼下去,先發的優勢,最終也會被磨平。
一場新的腦洞大開的營銷大戰即将在 2025 年開打,主題就是智駕。
短期還是拼營銷
彼得蒂爾在《從 0 到 1》中有一個十倍差距的説法,也就是你的產品如果沒有跟競争對手拉開十倍差距,用户是很難有體感的。
各家都會説自己的智駕很強,然後羅列一堆理由,讓消費者無法判斷,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技術上沒有拉開絕對差距,用户無法像感受 IOS 和安卓那樣直觀感受到差距。
沒有絕對的王者,甚至特斯拉也不是,所以,局面和過去一樣,還是要拼營銷。
其實,硬是要比拼技術硬度,道理很簡單,尊重時間,尊重錢,技術上的事情,無非就這兩個維度,一個企業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和時間,自然技術就會更扎實。
在我個人看來,現在有兩大流派,華為和小鵬是典型的時間派,而李想、比亞迪以及小米,都是金錢派,沒有什麼好壞之分,時間和錢,都可以引發質變,因為核心是人,人才的搶奪戰。
但是,無論什麼派,在傳播層面,都是萬劍歸宗,要回歸到安全可靠上,如何讓消費者相信你的智駕是安全的?
這就是營銷傳播團隊,需要去解決掉的問題。
技術的質變需要時間和錢,我不是説技術不重要,企業畢竟要活下去,要競争,需要時間和錢形成良性循環,營銷就是這個過程中的續命藥,酒香不怕巷子深,酒不香的時候就很怕巷子深了。
那麼,怎麼跟潛在的購買者,吹自家產品,轉化率最高?
購買前的四個階段
一個中產階級,購買一輛 20 萬元以上的車,一般決策時間多久?
通過我三個月的用户調查之後,我得出的時間是,平均一個月,這個時間段裏,一般分為四個階段,最終左右他們決策是什麼?是媒體嗎?還是水軍?還是負面?還是廣告?
答案是,已經買了車的真實車主。
人人時代,除了人人都是媒體之外,還有一種什麼解釋?人人都是廣告過濾器。
今天的消費者,在大宗產品交易的時候,決策鏈路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最終左右他們的不是媒體,而是其他已經交易的消費者,誰是真的消費者?誰是收了廣子的?
但事實上,今天大部分車企,在傳播過程中,還是集中資源在傳統渠道,距離自己最近的車主,往往被他們忽略掉。
有社交媒體内容產出能力的車主,是未來最有價值的合作媒體标的,這是我的基本判斷。
這不是啥新概念,就是以前的口碑營銷。
我自己也是一個消費者,最近要買一輛新能源車,在決策過程中,我非常細致的做了一次用户洞察,大部分有辨别能力的消費者,決策過程會抽成四個步驟。
首先,通過媒體平台搜索,然後看搜索結果裏的媒體的評測,對目标產品進行一個初步了解。
然後,會去實體店裏看車,然後再試駕。
第三,在網絡上搜集大量已經購買了車輛的用户的真實使用體驗,深度了解這款車的優點和缺點,然後多次論證信息的可靠性,用户甚至會點開發帖人的賬号,看看這個人是不是真實用户。
最後,就是找低價環節了,通過各種銷售渠道進行比價,最終确定購買渠道。
被忽略掉的車主内容
所有的車企,在第一和第二環節,都是基操,如魚得水,但是第三和第四環節,很少能做好,因為麻煩,周期漫長,出力不讨好,老板不支持,基本做不下去,但事實上,第三第四環節才是真正的決策環節,前面都是前戲。
為什麼搜索還有大量價值?因為消費者需要通過搜索,把廣告剔除,找到那些真實的體驗報告,小紅書為何能在抖音的夾縫中生存下來,就是含廣量,沒那麼高。
現在消費者,找真實用户體驗的能力是無孔不入,甚至會在媒體内容的評論區去找線索,然後私信别人,詢問真實體驗。
人類求真的本性,在大宗交易決策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裏面,有很尴尬的内部組織架構問題,很多企業,會成立一個用户運營部門,來負責社交媒體,但是出現了負面批評他們又不管,要甩給公關部門,這時候就出現了兩個部門互相甩鍋的問題,責權不清晰。
我個人感覺,要看企業要什麼,如果把用户運營當做用户增長來使用,就應該放在市場部,如果口碑品牌心智是主要需求,那就應該放在公關部來做。
兩者都摻和進去,最最差選擇。
如何在第三和第四環節做好傳播呢?
首先,要把傳播做到售後服務裏去,從買車的時候,就鼓勵車主後期針對智能駕駛做社交媒體的使用記錄,這樣一來,真實的用户使用内容,從量上就無形增加了,普通用户的激勵機制投入量,要比媒體投放小的多。
其次,要做好車主的社區運營,這一點蔚來做的太好了,沒有企業比他們做得更好,當然,投入也很大,但是蔚來車主的社交媒體内容產出能力一般,可能這不是他們運營的重點。
最後,要引入 " 羊毛學 " 如何買到更便宜的某款車,在 " 羊毛 " 層面上,有縱深,可以挖掘,有趣味,而且有補救措施,比如沒有薅到某個羊毛,也沒關系,可以補救,總之别玩出 " 背刺 "。
當然,上述的一切,前提都是你對自己的產品有足夠的信心,如果你的技術漏洞百出,還是别讓普通消費者來公開檢驗你的技術了,否則韭菜也割不到了。
比如,你要利用你的車主記錄智駕功能,結果 20% 的用户三天兩頭都是撞車事故,你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
這個時候,大聰明們會問了,要不要出錢收買這些用户,讓他們統一説好話,我勸你千萬不要這麼做,錢這個東西,是一味變質劑,不用,你們的關系,就是粉絲信仰,用了,你們就是金錢關系,蘋果花錢收買自己的粉絲嗎?特斯拉會收買自己的粉絲嗎?小米會收買自己的粉絲嗎?
總之,好好鼓勵你的車主,在社交媒體,創作有利于你產品優點放大的内容,就一定會讓你快速獲得更多的訂單,因為他們是可信信源,能蠱惑人心。
這是一個體系化的事情,到了實操層面,這是一本書也寫不完的方法論,我自己今年核心業務,就是做 " 用户型媒體内容運營 ",如果你有興趣,也認可這個方向,我們可以合作。
智駕這一仗最少三年
在過去幾年,新能源車賽道,智能駕駛,在消費者購買決策鏈裏,一直排不進前三,電池續航,充電速度,甚至彩色電視機冰箱大沙發,都比智駕的權重高得多。
但是插曲始終是插曲,智能駕駛然後自動駕駛,就像人工智能一樣,是主旋律,這個趨勢不會變,時間帶來的插曲會帶來一些短期的小高潮,但是真正的大結局就是——車不再需要人開。
人類一切創新和努力的結果,都是為了提高勞動效率,解放勞動力,從這個維度來看,只有智能駕駛能滿足這個追求。頂級的商人,哪有可能看不到這麼明确的未來?雷軍、李想、甚至押注換電的李斌,誰敢説自己可以不做智駕?
智駕,廠商之前是内心深處有共識,現在是嘴上也有共識了,所有傳播的錢,要砸向這個共識的時候,事情自然就成了。
但是,這一仗開打,我的判斷是,最起碼要三年才會有真正的結果,從智能駕駛到自動駕駛,誰率先邁過這一關,誰就是真正的赢家。
在智能駕駛這個拐點到來的時候,我特别佩服兩個人,一個是何小鵬,一個是李想。
前者多年以來,持之以恒的押注智能駕駛,是新勢力裏面,最專注的一家公司,很多人一直認為小鵬是新勢力裏面最有可能死掉的一家,但是去年我見了一次小鵬後,我非常堅定這家公司死不了,為什麼?就兩個字,聚焦,一個業務聚焦的公司,很難死亡,去年下半年至今持續性的銷售爬坡也證明了聚焦的力量。
如果,智能駕駛是未來消費者買車的第一考慮因素,那麼小鵬只要不被繼續貼上和加固 " 低價品牌 low" 的标籤,那麼他就會是大赢家之一。
而李想的優勢是,每次都能在正确的時間,非常務實地做出低調的調整和布局,2024 年,理想汽車在業内幾乎沒有搞出任何動靜,但是車依舊賣出了 50 多萬輛車,最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在持續性投入智能駕駛,去看财報,就知道,李廠長偷偷在這一塊研發砸掉了多少錢,李廠長清楚地知道未來在哪裏,他要用手上最多的現金流和汽車公裏數,來換去時間上的劣勢。
何小鵬和李想代表了創業的兩種流派,一種是從持之以恒,一種是敏捷開發,在智能駕駛這個維度上來看,我認為,小鵬和理想,必然還會狹路相逢,這是不僅僅是企業之間的碰撞,也是兩種思維的碰撞。
你會問,為什麼不談特斯拉、華為、小米、比亞迪和蔚來,因為不在一個維度上,大家的 ALL IN 的賭注不一樣,其他玩家,各有各的命根子。
我很好奇,我到底會在一季度買一輛什麼樣的電動車呢?我已經決策了一個月了,還是眼花缭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