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卷智驾?首选合作媒体应该是车主,欢迎阅读。
文 | 一口老炮
温文尔雅的雷军,怎么突然喜欢起了赛车?
因为他是消费者心理洞察大师,他知道买车的人,尤其男性,都热衷于速度与激情,那么智能驾驶时代,这种速度与激情会是什么样?华为或者小鹏,甚至特斯拉,可不可以,来一次卡斯帕罗夫时刻,让智能驾驶在纽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赛车手来一次较量?
春节刚过,比亚迪就在智能驾驶领網域,丢下了原子弹,几万块钱的车,都要能智驾了。
就在两年前,王传福是怎么说的?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腦的东西那都是忽悠,它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
很显然,大家都不装了,行业的共识已经从暗牌到了明牌,业内人士都知道,很多企业在一边否定自动驾驶的时候,一边依旧已经组建了庞大的智驾团队在追赶。
如今,智驾行业的老演员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了,如何与友商们拉开差距?否则继续这么下去,先发的优势,最终也会被磨平。
一场新的腦洞大开的营销大战即将在 2025 年开打,主题就是智驾。
短期还是拼营销
彼得蒂尔在《从 0 到 1》中有一个十倍差距的说法,也就是你的产品如果没有跟竞争对手拉开十倍差距,用户是很难有体感的。
各家都会说自己的智驾很强,然后罗列一堆理由,让消费者无法判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技术上没有拉开绝对差距,用户无法像感受 IOS 和安卓那样直观感受到差距。
没有绝对的王者,甚至特斯拉也不是,所以,局面和过去一样,还是要拼营销。
其实,硬是要比拼技术硬度,道理很简单,尊重时间,尊重钱,技术上的事情,无非就这两个维度,一个企业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时间,自然技术就会更扎实。
在我个人看来,现在有两大流派,华为和小鹏是典型的时间派,而李想、比亚迪以及小米,都是金钱派,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时间和钱,都可以引发质变,因为核心是人,人才的抢夺战。
但是,无论什么派,在传播层面,都是万剑归宗,要回归到安全可靠上,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你的智驾是安全的?
这就是营销传播团队,需要去解决掉的问题。
技术的质变需要时间和钱,我不是说技术不重要,企业毕竟要活下去,要竞争,需要时间和钱形成良性循环,营销就是这个过程中的续命药,酒香不怕巷子深,酒不香的时候就很怕巷子深了。
那么,怎么跟潜在的购买者,吹自家产品,转化率最高?
购买前的四个阶段
一个中产阶级,购买一辆 20 万元以上的车,一般决策时间多久?
通过我三个月的用户调查之后,我得出的时间是,平均一个月,这个时间段里,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最终左右他们决策是什么?是媒体吗?还是水军?还是负面?还是广告?
答案是,已经买了车的真实车主。
人人时代,除了人人都是媒体之外,还有一种什么解释?人人都是广告过滤器。
今天的消费者,在大宗产品交易的时候,决策链路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最终左右他们的不是媒体,而是其他已经交易的消费者,谁是真的消费者?谁是收了广子的?
但事实上,今天大部分车企,在传播过程中,还是集中资源在传统渠道,距离自己最近的车主,往往被他们忽略掉。
有社交媒体内容产出能力的车主,是未来最有价值的合作媒体标的,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这不是啥新概念,就是以前的口碑营销。
我自己也是一个消费者,最近要买一辆新能源车,在决策过程中,我非常细致的做了一次用户洞察,大部分有辨别能力的消费者,决策过程会抽成四个步骤。
首先,通过媒体平台搜索,然后看搜索结果里的媒体的评测,对目标产品进行一个初步了解。
然后,会去实体店里看车,然后再试驾。
第三,在网络上搜集大量已经购买了车辆的用户的真实使用体验,深度了解这款车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多次论证信息的可靠性,用户甚至会点开发帖人的账号,看看这个人是不是真实用户。
最后,就是找低价环节了,通过各种销售渠道进行比价,最终确定购买渠道。
被忽略掉的车主内容
所有的车企,在第一和第二环节,都是基操,如鱼得水,但是第三和第四环节,很少能做好,因为麻烦,周期漫长,出力不讨好,老板不支持,基本做不下去,但事实上,第三第四环节才是真正的决策环节,前面都是前戏。
为什么搜索还有大量价值?因为消费者需要通过搜索,把广告剔除,找到那些真实的体验报告,小红书为何能在抖音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就是含广量,没那么高。
现在消费者,找真实用户体验的能力是无孔不入,甚至会在媒体内容的评论区去找线索,然后私信别人,询问真实体验。
人类求真的本性,在大宗交易决策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里面,有很尴尬的内部组织架构问题,很多企业,会成立一个用户运营部门,来负责社交媒体,但是出现了负面批评他们又不管,要甩给公关部门,这时候就出现了两个部门互相甩锅的问题,责权不清晰。
我个人感觉,要看企业要什么,如果把用户运营当做用户增长来使用,就应该放在市场部,如果口碑品牌心智是主要需求,那就应该放在公关部来做。
两者都掺和进去,最最差选择。
如何在第三和第四环节做好传播呢?
首先,要把传播做到售后服务里去,从买车的时候,就鼓励车主后期针对智能驾驶做社交媒体的使用记录,这样一来,真实的用户使用内容,从量上就无形增加了,普通用户的激励机制投入量,要比媒体投放小的多。
其次,要做好车主的社区运营,这一点蔚来做的太好了,没有企业比他们做得更好,当然,投入也很大,但是蔚来车主的社交媒体内容产出能力一般,可能这不是他们运营的重点。
最后,要引入 " 羊毛学 " 如何买到更便宜的某款车,在 " 羊毛 " 层面上,有纵深,可以挖掘,有趣味,而且有补救措施,比如没有薅到某个羊毛,也没关系,可以补救,总之别玩出 " 背刺 "。
当然,上述的一切,前提都是你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的信心,如果你的技术漏洞百出,还是别让普通消费者来公开检验你的技术了,否则韭菜也割不到了。
比如,你要利用你的车主记录智驾功能,结果 20% 的用户三天两头都是撞车事故,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这个时候,大聪明们会问了,要不要出钱收买这些用户,让他们统一说好话,我劝你千万不要这么做,钱这个东西,是一味变质剂,不用,你们的关系,就是粉丝信仰,用了,你们就是金钱关系,苹果花钱收买自己的粉丝吗?特斯拉会收买自己的粉丝吗?小米会收买自己的粉丝吗?
总之,好好鼓励你的车主,在社交媒体,创作有利于你产品优点放大的内容,就一定会让你快速获得更多的订单,因为他们是可信信源,能蛊惑人心。
这是一个体系化的事情,到了实操层面,这是一本书也写不完的方法论,我自己今年核心业务,就是做 " 用户型媒体内容运营 ",如果你有兴趣,也认可这个方向,我们可以合作。
智驾这一仗最少三年
在过去几年,新能源车赛道,智能驾驶,在消费者购买决策链里,一直排不进前三,电池续航,充电速度,甚至彩色電視機冰箱大沙发,都比智驾的权重高得多。
但是插曲始终是插曲,智能驾驶然后自动驾驶,就像人工智能一样,是主旋律,这个趋势不会变,时间带来的插曲会带来一些短期的小高潮,但是真正的大结局就是——车不再需要人开。
人类一切创新和努力的结果,都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解放劳动力,从这个维度来看,只有智能驾驶能满足这个追求。顶级的商人,哪有可能看不到这么明确的未来?雷军、李想、甚至押注换电的李斌,谁敢说自己可以不做智驾?
智驾,厂商之前是内心深处有共识,现在是嘴上也有共识了,所有传播的钱,要砸向这个共识的时候,事情自然就成了。
但是,这一仗开打,我的判断是,最起码要三年才会有真正的结果,从智能驾驶到自动驾驶,谁率先迈过这一关,谁就是真正的赢家。
在智能驾驶这个拐点到来的时候,我特别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何小鹏,一个是李想。
前者多年以来,持之以恒的押注智能驾驶,是新势力里面,最专注的一家公司,很多人一直认为小鹏是新势力里面最有可能死掉的一家,但是去年我见了一次小鹏后,我非常坚定这家公司死不了,为什么?就两个字,聚焦,一个业务聚焦的公司,很难死亡,去年下半年至今持续性的销售爬坡也证明了聚焦的力量。
如果,智能驾驶是未来消费者买车的第一考虑因素,那么小鹏只要不被继续贴上和加固 " 低价品牌 low" 的标签,那么他就会是大赢家之一。
而李想的优势是,每次都能在正确的时间,非常务实地做出低调的调整和布局,2024 年,理想汽车在业内几乎没有搞出任何动静,但是车依旧卖出了 50 多万辆车,最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在持续性投入智能驾驶,去看财报,就知道,李厂长偷偷在这一块研发砸掉了多少钱,李厂长清楚地知道未来在哪里,他要用手上最多的现金流和汽车公里数,来换去时间上的劣势。
何小鹏和李想代表了创业的两种流派,一种是从持之以恒,一种是敏捷开发,在智能驾驶这个维度上来看,我认为,小鹏和理想,必然还会狭路相逢,这是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碰撞,也是两种思维的碰撞。
你会问,为什么不谈特斯拉、华为、小米、比亚迪和蔚来,因为不在一个维度上,大家的 ALL IN 的赌注不一样,其他玩家,各有各的命根子。
我很好奇,我到底会在一季度买一辆什么样的电动车呢?我已经决策了一个月了,还是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