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剛剛,國產銀幕這9分鍾足以封神,歡迎閲讀。
電影院裏的人還是很多。
大部分人,當然是趕過來看那部已經上映了 18 天的電影,《哪吒 2》。
而 Sir 呢?
擠進這人潮,卻是為了來看一部已經上映了 25 年的電影——
花樣年華
我知道你在疑惑什麼——
一部已經載入影史的電影,誰不是看了許多遍,為什麼還要再看?
再説,一部文藝愛情片,在家看看不就行了嗎?
這其實就是王家衞的 " 雞賊 " 之處——
這次放映的《花樣年華》叫做 " 導演特别版 ",比原版增加了 5 分鍾。
他不是把那些删減片段拿出來填補。
而是一邊縮短了字幕滾動的時間,一邊加入了一個差不多 9 分鍾的短片,講述了 2000 年," 周慕雲 " 和 " 蘇麗珍 " 在另一個時空的故事。
且不會登錄任何流媒體。
如果你不進電影院,永遠也不會看到這個新的 " 版本 "。
那還等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這 " 全新 " 的《花樣年華》。
以及王家衞。
為什麼他的電影,似乎永遠也 " 拍不完 "。
01
先説《花樣年華》的 " 新 ",也就是這個幾分鍾的短片,《花樣年華 2001》。
它不是憑空出現的。
《花樣年華》最早的片名是《三個關于食物的故事》,通用三個與食物相關的東西 / 場景——電飯煲、方便面、便利店串聯影片故事,并談論四對男女之間的關系。
王導認為,因為有了電飯鍋,所以讓女人從廚房裏解放出來,還她們自由。
" 自由 ",也就成了這個故事裏的主題。
但,王導拍片向來 " 毫無計劃 "。
關于電飯煲故事的篇幅越拍越長。
最後,成了蘇麗珍與周暮雲的故事,《花樣年華》。
而關于便利店的故事,最後王導則做成了一部短片《花樣年華 2001》,主演還是張曼玉與梁朝偉。
只不過,故事發生在了紐約。
在這個故事裏,張曼玉飾演的現代 " 蘇麗珍 " 突然闖入了 " 周暮雲 " 開的便利店中。
她風風火火地扔給他一串鑰匙,讓他保管後,随後,就消失不見了。
是的,在這個故事中," 蘇麗珍 " 是那個與男朋友吵架的女子,而 " 周慕雲 ",則是便利店裏,那個旁觀的男性。
像是《重慶森林》的性轉版。
而結果呢?
當 " 蘇麗珍 " 一次又一次地出入便利店。
當她吃完了便利店的蛋糕。
" 周慕雲 " 終于表露了心迹,吻向了這個 " 醉酒 " 的女子 ……
這個片段,只在戛納電影節裏放映過一次。
之後,就再也沒有人看過了。
那麼,這次王家衞的 " 導演特别版 " 為什麼要特地加上這麼一個短片?
多一個彩蛋就多撈一筆錢?
這樣想似乎也很符合王家衞的 " 人設 ",他的倉庫裏有大量的至今尚未曝光的菲林,以至于稍微放出來一些,都能讓影迷心甘情願買單。
可只是如此嗎?
Sir 倒是覺得,這樣的短片在 2025 年的這個時空裏,加得恰如其分。
他似乎,在還蘇麗珍以自由。
也似乎,讓《花樣年華》的影迷,得到了一個情感的出口。
《花樣年華》的情感是郁結的。
在那個保守的年代裏,蘇麗珍似乎永遠裹在自己的旗袍裏,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不敢越世俗半步。
她與周慕雲的感情,是一團霧氣,是暧昧的氛圍,是彼此遊移與試探。
他們沉浸在 " 假戲真做 " 的出軌戲碼裏。
扮演夫妻、扮演出軌的受害者、扮演即将分手的怨侶 ......
仿佛每一句台詞都像是真的。
唯一能分辨真假的。
也就只從演員精湛的演技裏,判斷他現在到底説真話,還説假話,還是用批着假戲真做的身份説着反話 .......
一個細節是——
兩人吃飯時,蘇麗珍突然 " 入戲 ",把周暮雲當做自己出軌的丈夫。
她問他,是不是在外面有女人了。
在得到确定的答案後,她扇了周暮雲一巴掌。
周暮雲不怒反而埋怨:
不是吧,他當面跟你説他出軌,你就扇這麼小力?
你看,哪怕是丈夫出軌,她也會小心翼翼地對待。
不敢越進雷池一步。
而《花樣年華 2001》呢?
它讓感情直接了起來。
" 蘇麗珍 " 終于成了敢于硬剛,她留着鼻血來到 " 周暮雲 " 的便利店説,我終于找到那個女人(小三)了。
她不再困在保守的旗袍裏。
而當 " 周慕雲 " 吻向了這個并沒有喝酒,卻已然 " 醉了 " 的女孩時,她更大膽,更直接的,迎上了 " 周暮雲 " 的吻。
這個吻長達整整一分鍾。
讓原片裏那句説不出口的," 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得到了最直接的,情感出口。
所以説,這個《花樣年華》導演特别版,與其説是加了一段彩蛋。
不如説,是給影迷的一次回饋。
它沒有改變原片的故事與表達,但在感情上,給了我們極大的滿足。
以至于 Sir 在影院裏看到這個吻時,幾近落淚。
02
説起來,像《花樣年華》這樣,推出一個 " 新版本 " 的舉動,王家衞已經不是第一次這麼幹了。
這幾乎是他的常态。
幾十年來,從最初的《旺角卡門》,到最 " 新 " 的《一代宗師》,王家衞的絕大多數電影都有着不止一個版本。
不是像其他導演一樣推出 " 加長版 "。
而是每一個版本都有不同的增減,呈現出不一樣的氣質。
比如,《旺角卡門》。
它有三個版本,差别巨大。
在現在的通行版裏,劉德華中槍倒地後,旁白閃回他和張學友兩人説過的話。
随着身體倒下,心跳聲停止,電影結束。
但針對不同的市場,王家衞其實還剪過兩個不同的版本。
一個是這一幕之後,劉德華偏過頭看向旁邊的張學友,畫面跟着落到警察局門口而結束。
另一個,是台版的 " 大團圓 "。
華仔中槍倒地,張曼玉飾演的阿娥在監獄裏喂他吃東西。
看着往日的愛人變得傻愣愣,她哭了。
二人的回憶穿插,阿娥在走出監獄大門時,終于再一次聽到華仔叫自己。
她轉過身,看着他向自己緩緩走來,在 " 忘了你忘了我 " 的歌聲裏,電影結束。
如果説,《旺角卡門》的不同版本,純粹是因為市場需求的話。
那麼《阿飛正傳》,則復雜的多。
它不但有港版和台版,甚至還有一個最初的,很多人都沒看過的 " 午夜場 " 版。
而從這個 " 午夜場 " 版裏,你能看到《阿飛正傳》最初的樣子。
也能看到王家衞在藝術上的猶疑。
比如説," 午夜場 " 版裏最初出場的是梁朝偉。
在王家衞最早的構思裏,《阿飛正傳》的第一部是以張國榮為主角的故事,而第二部,是以梁朝偉為主角的故事。
串聯起這兩個故事的,是劉德華。
于是,《阿飛正傳》的開頭,是以梁朝偉的旁白,講述着他 " 朋友 " 的故事,畫面裏的劉德華已經不再是警察,他拿着刀,遊走在街巷之中。
可僅僅是叙事變了嗎?
還有鏡頭語言。
在車廂裏的那場戲,通行版裏從張國榮 " 人分分鍾都會死 " 的台詞開始,正反打他與劉德華的對話。
台版則把拍攝視角變成了俯拍。
直接框進兩個人物,賦予了觀眾别樣意味的上帝視角。
當然,對于大部分觀眾來説,《旺角卡門》和《阿飛正傳》的不同版本,并不會對我們產生多大困擾。
因為我們大多最早看到的便是港版,也就是現在的通行版。
但《東邪西毒》就不一樣了。
2008 年,王家衞特地剪輯出了一個所謂的 " 終極版 ",在影院上映,惹怒了許多人。
它不僅比原版還少了 5 分鍾——
比如删減了開頭歐陽鋒殺劉洵的場景,黃藥師殺馬賊的場景,還有慕容嫣練劍後的嘶吼幾個場景。
甚至重新調成了屎黃的色調,并找人重新做了配樂。
以至于至今仍有不少人不認這個版本,并将《東邪西毒終極版》和《東邪西毒》當作兩部電影來看。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版本?
其實這就是王家衞對待電影的态度:電影是面向觀眾的,對于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時代的觀眾,電影也應該以不同的面貌出現。
最有代表的當屬《一代宗師》。
從大陸版、北美版、3D 版再到國際版,不同的版本歷時多年,體現了王家衞的不同想法。
比如大陸版,它像是那一代武學家們 " 武林 " 文化的編年史,從一張合影開啓一段故事,利用草蛇灰線的伏筆打通一整盤棋局。
葉問和宮二,既是主角,也是武林的配角。
而其他版本,例如北美版,則将節奏和動作戲剪輯得更為緊湊,符合外國人的觀影趣味,結尾還加了李小龍的戲份。
除大陸原版外的三個版本,葉問成為了絕對的主角。
所有其他角色都以他的人生軌迹被依次帶出、漸隐。
就像大陸版的開頭——
葉問單挑眾人,和大力哥的比武以雨中的背影為句點,結束。
但在其他版本裏呢?
在小試牛刀的片頭裏,葉問除了以一當十離去,深藏功與名外。
鏡頭又出現了宮羽田的身影,他與其他武林人士攀談:
-" 好功夫啊 "
-" 陳華順的關門弟子,佛山無敵呀 "
-" 叫什麼名字 "
-" 葉問。"
加與不加的區别,在于是否要為葉問增加一個第三者的旁白解説,坐實他能力與身份的獨特。
有些觀眾會更喜歡加上這個片段,覺得更有故事性。
但以電影主創為首的許多人卻更偏愛留白的感覺,也就是大陸版。
王家衞自己也説,這一版呈現了自己最初的構想。
北美版對我的要求是長度不能超過 2 小時 10 分鍾。我認為内地版的結構已經非常緊密,如果單純剪掉十幾分鍾,對電影來説不公平,所以我只能把電影結構重新進行整理。
2014 年羊城晚報 - 王家衞采訪
如果算上《愛神之手》的話,王家衞的這六部電影,已經有了超過 15 個版本。
所以我們可以斷言——
或許只要王家衞還能創作,你就永遠不會知道,你所熟悉的王家衞電影,會不會換個樣子重新走出來。
畢竟他的 " 硬碟 ",還藏着太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03
當然,熟悉王家衞的影迷會覺得這些不同的版本并不意外。
他就是一個這樣的導演。
無論是開拍前,還是拍攝中,以及殺青後,你都不會知道這個故事最終的樣子,有時候可以天差地别。
就拿最為人熟知的故事,《東邪西毒》裏張國榮角色來説。
我們都知道張國榮飾演的是西毒歐陽鋒。
可在王家衞的公司成立 30 周年時,他們推出了一部名為《零點零一公分距離》的紀錄片。
在紀錄片裏,你會看到張國榮飾演黃藥師時的長發造型。
沒錯,這是開拍時最初的角色分配。
那麼問題來了,張國榮已經演了一段時間東邪了,而且這些動作戲已經砸進去了 70 萬,就那麼浪費了嗎?
沒有。
在正式的版本裏,你可以看到這個一閃而過的長發造型,它變成了歐陽鋒的青年時代。
是不是也很合理?
還有,本來《重慶森林》的故事是這樣的:
在重慶大廈裏有一幫印度毒販挾持了人質,如果要釋放人質,就要答應他們一個要求:找到那名神秘的、退隐女明星,出山演出。
而,林青霞是飾演一個隐退江湖的女明星,而,金城武飾演尋找女明星的小警察。
但王家衞又臨時一改之前的想法,讓林青霞成為一名女殺手,陷入黑吃黑的困局中。
這突然改的戲軌,也删掉了林青霞在銀幕裏也許會成為經典的造型——
拿着煙,眼中噙淚,對着鏡頭唱《明星》的破碎女明星模樣。
以及,《春光乍泄》。
在《零點零一公分距離》裏,Sir 就看到了另一個版本的《春光乍泄》。
你會看到黎耀輝毫不耐煩地給受傷的何寶榮穿衣服。
何寶榮嘴上嘟囔着説:老大你這是公立醫院嗎。
你也會看到何寶榮陪着黎耀輝曬衣服。
為了調情,握着黎耀輝的手,看手相。
黎耀輝説:看完沒,有什麼説法。
何寶榮説:你會活得好長命的。
可結果呢?
在王家衞沒有給出的版本裏。
黎耀輝自殺。
何寶榮痛苦不已。
故事的最後,他選擇在黎耀輝工作的酒吧門口日夜等着。
等那個不會再回來的人。
是的。
王家衞的電影,一直在不斷地被推翻,不斷地被重剪。
哪怕是去年的電視劇《繁花》。
大結局後,王家衞也親自重新調了色,推出了最終認可的版本。
他不會将電影完成當成創作的結束。
而是會把從構思開始,到當下,一直當成創作的過程。
如果説一部作品是導演的 " 孩子 "。
那麼對他來説,從受孕到出生到長大,這一整個過程,他都時刻關注,時刻參與,并使其呈現出更 " 當下 " 的樣子出來。
哪怕放眼整個世界。
這也是獨一份。
而這,恐怕是為什麼《花樣年華》會有如今這個 " 導演特别版 " 的原因。
也是我們為什麼總愛對王家衞的電影,逐幀分析的原因。
説到這裏,Sir 想起王家衞在與 AI 對談時説起的一句話。
他説:" 我想邀請觀眾們和我一起從頭再來,因為電影已不再是從前的同一部,而我們也不再是從前的那個人。"
這其實,是一種超過了當下絕大多數華語導演的意識。
我們總以為作品是 " 死 " 的。
它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它會成為的樣子。
這讓我們許多的作品,哪怕明知道 " 過時 " 了,也會繼續拍下去,哪怕拍出來已經知道不理想,也只是想法設法在原有基礎上彌補。
大量毫無價值的電影由此產生。
而實際上呢,王家衞卻説,電影是 " 活 " 的。
它一直随着時間流動。
它所面對的不僅是 " 觀眾 " 這麼一個空泛的概念,還細分為此時此地的觀眾,與彼時彼地的觀眾。
或許你會覺得這是王家衞商業上的精明。
可 Sir 倒是覺得。
當下的華語導演,哪怕有王家衞對待作品一半的态度,也不至于會 " 問心無愧 " 地推出一個個一無是處的作品出來。
該 " 回爐重造 " 的哪裏是《花樣年華》。
更該是,那些不拿自己的作品當回事的導演,以及他們糊弄的心。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穿 Prada 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