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經濟學家姚洋:房價還沒有調整到位 唯一可能替代房地產的是汽車產業,歡迎閲讀。
本期策劃為《經濟大家説》第 063 期
本期嘉賓|姚洋 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國發院經濟學教授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丨祝玉婷
編輯 | 劉鵬
在經濟學家群體,姚洋一向以大膽敢言、角度犀利的特點,不斷登頂各大平台熱搜榜單。
2024 年初,他從備受矚目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位置上卸任,但依然是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他長期關注經濟學原理、中國制度轉型等宏觀話題,也會常年奔波于全世界各地,與學界、企業界代表深度調研行業發展;與學院的年輕人讨論就業并保持自律、樂觀。
即使長時間奔波往來,今年 60 歲的姚洋依然保持健身習慣,并以每年撰寫一本書的速度,從熱點事件中總結學術經驗,給出自身建議。
6 月 25 日 -27 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現場,姚洋第三次接受騰訊财經《經濟大家説》欄目獨家對話。
回顧年初,他在騰訊财經的跨年策劃中表示,中國經濟本身沒有問題,只不過我們 " 在恢復的過程中有一些起伏 "。半年過去,他認為中國經濟依舊整體向好,一些企業也反應 " 有些恢復 ",但大家也在繼續 " 等待觀望 ",希望政策層面可以有 " 大招 " 釋放出來。
究其根本,在于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期已經過去,中國經濟期待一個新增長點。他談到了當下正熱火朝天的汽車行業。從產業鏈條長度來看,汽車行業跟房地產行業相當,上下遊鏈條從生產、銷售,再到後市場,鏈條非常長,因此在整個經濟體量中 " 唯一有希望替代房地產行業的 "。
但這也并非意味着,房地產行業就是夕陽行業。姚洋強調,因為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房地產永遠是朝陽產業,全世界都是這樣。
因此,在讨論宏觀經濟時,房地產行業是永遠繞不過去的坐标。姚洋預測,下半年房地產依然會有新政策出台,但不太可能是我們所期待的 " 大招 "。
他以海外經驗來解釋當下的房價,并認為價格還沒有跌到位。" 如果比較一下美國金融危機後的房價,它們跌得時間快但很深,但我們的調整時間長而且跌幅尚不足夠,日本的情況更為長期,一直在下跌并跌幅較大。這種調整必須跌到一定程度,市場才會反彈。"
在他看來,跌幅需要達到 40%,市場才可能得以矯正,而目前還沒有調整到這個幅度。
在房地產政策方向上,他認為需求端已經完全放開,未來應該更現實地處理供給端問題,比如取消預售制度。" 不能一下子急刹車。我們應該制定一個三到五年的過渡期計劃,讓企業有時間喘口氣,适應和消化這一衝擊,減少風險。"
而取消預售制後,銀行應該開閘放水。他建議建立一個房屋儲備銀行,資金來源可以通過銀行發行永續債,只需支付利息即可。地方政府可以從銀行借款,收購房產,建成廉租房或保障房。
以下為對話全文:
下半年仍陸續會有房地產新政出台 但不太可能有大招
騰訊财經:上半年我們針對房地產、促消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目前政策效果如何?下半年可以有什麼樣的期待?
姚洋:我覺得回顧前五個月的經濟表現,整體還是向好的,我調研的一些企業,反應也是 " 有些恢復 ",但是還在繼續 " 等待觀望 ",大家都希望政策層面可以有 " 大招 " 釋放出來。
上半年在地產方面推出了 3000 億的再貸款,後來擴大到 5000 億,是個積極信号;消費領網域推出了 " 以舊換新 "。
盡管大家還在賺錢,但覺得好像有壓力,這個壓力很多都是精神層面的,而不是實際層面的。
總體而言,中央在出招方面是比較謹慎的。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2008 年的 " 四萬億 " 刺激政策造成了很多的後遺症。
我個人認為 " 四萬億 " 是必要的,而且對于維持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後的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留下了很多後遺症。比如各地亂建一些項目,浪費了很多資源,還助長了腐敗等等。過去十幾年,我們一直在反思,走不出來。一説政府要花錢,就會提到 " 四萬億 "。
第二,中央層面還是希望整個經濟不要有過度的負債、過度的金融化、過度的房地產化。
從 2018 年開始,我們看到了去杠杆、去債務化、去房地產化的整體趨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果再推出大招,可能就會抹殺這些成效。因此,中央出台政策比較謹慎,而且出的政策都是圈地式的,比較微觀化。例如房地產行業的 " 保交樓 ",就是微觀政策,而不是大水漫灌的政策。
我預計下半年可能會有新政策出台,但也不太可能是我們所期待的大招。
建議取消預售制度 應制定一個 3-5 年過渡期讓房企喘口氣
騰訊财經:今年以來,在推動房地產行業回暖方面,政策出台了多項政策,從目前數據看您認為這些政策效果如何?
姚洋:這些政策确實產生了一定的作用,但作用是脈衝式的。政策一發布,第二天銷售額可能就增長了一兩倍。但一周之後,效果基本上就消失了。
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二手房的交易一直還可以,成屋的交易也不錯,但關鍵是預售屋的交易情況不太活躍。
此外,房地產企業總是傳出不穩定信息,特别是大房企,項目多。其實一個項目出現問題,并不意味着其他項目也有問題,但老百姓并不知道,他們看公司不看項目,這會產生較大影響。
所以,我認為單純依靠需求側的政策效果有限,盡管絕大多數城市取消了限購政策,但效果并不顯著。原因主要在于供給側依然面臨較大風險。人們擔心房企倒閉後,自己成為 " 冤大頭 "。
我認為應更加現實地處理供給端問題,比如取消預售制度。讓老百姓預付款去蓋房子,讓他們承擔風險,這是不合理的。但是,房地產企業已經習慣了預售,不能一下子急刹車。我們應該制定一個三到五年的過渡期計劃,讓企業有時間喘口氣,适應和消化這一衝擊,減少風險。
我們目前明顯看到房地產市場超調了。一般預計的房地產需求量為 10 億至 12 億平方米,而去年可能只有 9.6 億平方米。根據今年前五個月的數據推算,全年銷售量可能不到 9 億平方米,明顯超調。這主要原因在于供給端問題,因為需求端完全放開了。
所以,我一直呼籲需求與供給雙管齊下,不能只放開需求端,供給端同樣至關重要。
呼籲建立一個房屋儲備銀行,銀行發行永續債為政府房屋儲備提供資金
騰訊财經:如果全面取消預售制度,企業端将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去建樓,他們的錢應該從哪兒來?
姚洋:取消預售制後,銀行應該開閘放水。
以前我們靠預售資金滾動,拿着預售資金挪用到其他項目,一旦鏈條斷了就全斷了,确實有很大風險。
取消預售制就需要銀行放貸,但這個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們現在在搞白名單制度,白名單上的項目需要仔細審查;白名單之外的項目,借錢會更難,所以需要聯動起來解決。
另一方面,央行的再貸款從 3000 億擴大到了 5000 億,我不知道現在是否有城市真的去借這筆錢,然後去收房。我覺得這個方式存在 " 用途錯配 " 的問題,地方政府借了很多商務性債務,實際上是用于公共事務如修橋鋪路,這些項目要麼沒有回報,比如修公園,要麼回報期很長。
按理他們應該通過發國債來融資,但現在他們是去借商業性債務,到銀行借錢,到市場上借債券,這本身就是錯誤的。我不是説一點都不能借,但這不應成為主體。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商業性債務成為主體,地方的國債反而成為一個引子,用來引導市場融資。我認為應該反過來,政府債應該是主體,稍微借一點商業性債務來補充。而且如果要借商業性債務,必須要有現金流支持,不然永遠還不上。
我完全贊成地方政府去收房。收房有什麼好處呢?給市場一個信号,價格不會再跌了,政府都出手了。但必須用公共資金或長期資金,這正是我一直在呼籲的:建立一個房屋儲備銀行,資金來源可以通過發行永續債,只需支付利息即可,這是為了公共目的。然後地方政府可以從這個銀行借款,用來收購房產,建成廉租房或保障房。
但這是長期的事情,根據中央的計劃,未來保障房要占所有房產的一半,如 10 億平方米中的 5 億平方米将是保障房,這是一個長期任務。既然如此,就需要長期的方法。
此外,如果户籍制度不改革,保障房推廣就會受阻。只有那些沒有户口來到北京且沒有住房的人才需要保障房,這需要户籍制度改革,這是一個相互聯動的問題。
房價還沒跌到位 需要達到 40% 市場才可能矯正過來
騰訊财經:在年初跟您的交流中,您也表示:過去房地產調整速度太慢了,早就應該讓房價下跌。" 不是老百姓沒錢了,而是老百姓不願意去買房子,所以必須讓價格調整到位。" 經過半年的調整,您認為房價現在到底了嗎?
姚洋: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還沒有跌到位。如果比較一下美國金融危機後的房價,它們跌得時間快但很深,但我們的調整時間長,跌幅尚不足夠。日本的情況更為長期,一直在下跌并跌幅較大。這種調整必須跌到一定程度,市場才會反彈。中國香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房價跌了一半,然後趨于穩定。
我認為跌幅需要達到 40%,市場才可能得以矯正。中央政府目前判斷市場調整差不多到位,所以要求地方采取措施穩定房價。我認為房價會繼續下跌,因為中央政府注入的資金量太少。同時,地方政府也沒有積極性去擴大貸款規模,所以市場自然會繼續調整。如果讓市場自由調節,房價必然還會下跌。
貨币政策已失效,只有财政政策才管用,政府必須加大杠杆
騰訊财經:央行上半年在探索發行超長期特别國債,但這并不意味着量化寬松,您如何評價這一政策?
姚洋:首先,公眾對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有一個普遍的誤解:央行發行超長期國債理解為 " 量化寬松(QE)" 是不正确的。
很長時間以來,央行主要通過外匯來發行貨币,現在外匯儲備不增長了,所以央行必須用其他方式,全世界的中央銀行都會這樣做,即通過市場購買債券。
大家不要過度解讀,這只是一個發貨币的手段而已。
我認為老百姓去購買超長期國債是很好的,這説明老百姓對中國政府投了 "YES" 票,非常有信心,這是好事。
我一直在強調,政府必須加大杠杆。現在各方面都不再加杠杆,企業不加杠杆,居民也不加杠杆。去年我們的儲蓄大幅增加了 10%,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我們的經濟增長是 5%,儲蓄增長了 10%,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信号。這表明我們的需求極度不足,必須創造需求,但從哪裏來呢?只有政府加大杠杆。政府不加杠杆,我們不可能扭轉當前的需求下降趨勢。
過去一百年來,現代經濟學告訴我們,這是唯一的出路,我們歷次金融危機也告訴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政府加杠杆。
貨币政策已經失效,只有财政政策才管用,政府必須加大杠杆。
唯一有可能替代房地產的就是汽車產業 但房地產永遠是朝陽產業
騰訊财經:以往我們的房地產投資對 GDP 的貢獻是很高的,現在房地產高速發展期已經過去,我們的經濟新增長點是什麼?
姚洋:首先,要想替代房地產業,一定要找到鏈條特别長的產業。因為房地產產業鏈條是極其長的,不要想着就是蓋房子、賣房子。
我覺得現在唯一能替代房地產的就是汽車行業,汽車行業鏈條也非常長。當然,汽車行業要完全替代房地產,也不那麼容易,它的體量也不夠,還是有限的。
另外,大家都有一個誤解,以為房地產調整後,它就是夕陽產業了。我告訴大家,房地產永遠是朝陽產業,全世界都是這樣。" 衣食住行 " 永遠是朝陽產業,因為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
高科技不管飯吃,你看印度發展高科技,整個經濟就發展不好。因為高科技行業可容納的就業太少了,前後項聯系又很少。比如 AI,基本沒有前後項聯系,是幹幹的一個產業,更别説它會替代一大堆產業。
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範圍内的競争力太強大了
騰訊财經: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锂電池、光伏產品等 " 新三樣 " 產品出口快速增長。中國汽車產業的出海,有哪些優勢?
姚洋:我們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範圍内的競争力太強大了,簡單地看一下車價就知道了。
比如説有一個入門級的電動汽車,在國内賣起步價約 10 萬多一點,在歐洲是 2.8 萬歐元,你換算一下,價格是我們的兩倍,我們的優勢太大了。
當然,價格優勢反映的是我們綜合成本的優勢。中國造汽車現在基本在重復日本 80 年代的 " 精細化 ",效率極其高。
再比如我們在電池領網域的優勢太明顯,因為電動汽車 40% 的價格在電池上,這樣把我們整個的成本也降下來了,這是我們的優勢。
所以,歐洲要給我們征税,我覺得沒任何影響。我覺得中國就應該揮揮手:你就征呗!
我們應該大度一點,平視世界,我們已經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了,泱泱大國要有大國氣度。大國氣度就是説我們現在成功了,你們落在我們後面,我可以幫助你們。
我覺得我們汽車廠家要認清一個形勢,不要老想着在中國生產汽車賣到海外,這條路走不通,一定要去海外建廠,這是雙赢的。
企業出海最大挑戰是把整個產業鏈挪過去
騰訊财經:中國企業在海外建廠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您認為現在企業出海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姚洋: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怎麼把產業鏈挪過去,得把供應商帶過去,因為當地的供應商比較少,他們去工業化非常嚴重。
但是我也知道我們的很多企業不畏艱難,龍頭企業走出去,供應商也跟着出去了。
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因為需要説服供應商,跟着到匈牙利去設廠,一開始成本是比較高的,但長期堅持下來,我覺得還是可以賺錢的。
歐洲必定是個巨大的市場,北非的投資環境也在改善,從北非進入歐洲是沒關税的,所以北非也可以投資,比如摩洛哥等地方,跟歐洲距離比較近,跟歐洲的關系也很好。
中國的產能對全世界來説不過剩 特别是新能源
騰訊财經:關于耶倫説中國 " 產能過剩 " 的問題,您怎麼看?
姚洋:當然有,我們過去十幾年一直產能過剩。我覺得我們争辯不存在產能過剩是掉入了耶倫設定的一個圈套。
其實回答耶倫這個問題很簡單:沒錯,我們在國内是有產能過剩,但是對全世界來説不過剩。特别是我們的新能源,一點都不過剩。
美國要能源轉型,歐洲要能源轉型,整個世界要能源轉型,我們太陽能的能力在國内過剩,對全世界來説一點都不過剩。
問題就在于美國把投資的大門給我們關上了,你(美國)應該打開大門,讓我們中國的企業到美國去投資,這才是對的。把 " 球 " 踢到了美國那邊去,讓他們來回答。你(美國)打開你的大門,我給你去投資,我幫你工業化,對你們美國有好處,為什麼不給我們敞開大門?美國人沒理。
華為為中國電動汽車智能化增加了起飛的翅膀
騰訊财經:針對未來新能源車出海趨勢,在技術創新方面您還有什麼樣的建議?
姚洋:我沒什麼建議。我只是對我們中國的技術進步佩服得五體投地。
比如華為進入這個領網域後,為中國電動汽車智能化增加了起飛的翅膀。因為華為在芯片領網域、算力領網域都是世界一流的,它加入後,讓我們的汽車智能化提高了一個大的等級,讓我們在世界上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了,這種技術進步一直都在小步快跑迭代。
所謂的來一個 breakthrough(重大進展)是很少見的,目前來看大部分還是美國在做,中國很多都是在做 1 到 N 的創新,我覺得這很合理,我們不能把美國做的所有事情全給搶過來,那讓美國幹啥?這個世界總是有層次的。
我覺得中國在技術進步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在高端算力、芯片、GPU 方面,算力也是可以找到替代的,一塊芯片不夠,我用十塊芯片,還可以在算法方面優化。
我一直説,美國這樣打壓中國的高科技領網域,特别是不允許美國企業賣產品給中國,實際上是犯了一個戰略性錯誤。
這個完全不符合經濟學的邏輯。經濟學的邏輯是世界要有技術分工,大家在分工裏都會生活得很好。現在美國 " 吧唧 " 把這個鏈條給卡斷了,中國又有這種能力,技術路線是明确的,所以反倒醒悟過來了,開始做美國做的東西。
再過十年,美國人回頭一看:我天啊!中國更新了,反而替代美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