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純電、增程誰是終局?所有人都想錯了,歡迎閲讀。
剛剛過去的上半年,成功押注增程的理想和問界仍然高居前二,零跑和深藍也憑借增程迅速躍升進入第一梯隊。最後幾家堅守純電的極氪、蔚來,哪怕上半年增長喜人,也才剛剛夠到前兩名的半數銷量。
本以為絕對正确的純電趨勢,今天卻似乎要被增程插混截了胡。過去人們津津樂道新能源的 " 終局 ",有人説是純電,有人説應該是增程,今天的反復無常已經説明了不确定性。究竟誰才會是終局,純電?氫能?固态電池?清潔燃料?
好像很少有人考慮過不同于所有選項的另一種可能:類似于上一個時代全民燒油,人們想象中分久必合的所謂 " 新能源終局 ",可能永遠、永遠都不會出現。
别誤會,這回并不是説什麼新能源是騙局之類的陳詞濫調口水話題,我們在另一個層次:一切關于所謂 " 終局 " 的分析讨論都如刻舟求劍,世界不停向前," 終局 " 永不存在,選誰都是錯錯錯。
一
汽車和馬車——是的我們還是得先從陳詞濫調説起——這簡直是談及能源革命大棋時絕不會缺席的經典保留節目。100 多年前馬車被汽車取代,給世界留下了永恒的戲劇性談資。
但眾所不周知,本胡一直是堅定不移反對過度簡化問題而無視復雜性的。如果歷史經驗本身就是被極端簡化而殘缺不全的,那麼基于此對未來做出的判斷乃至決策又能有多靠譜?
首先,今天的人們對當年 " 汽車取代馬車 " 的速度缺乏概念。眾所周知第一輛公認的汽車發明于 1885 年,獲得專利是 1886 年,向外出售是 1888 年,第一個合法牌照頒發于 1893 年。
而作為一個标志性事件,巴黎最後一輛公共馬車退役,要等到 1913 年。如果放在歷史長河中,汽車作為一項如此革命性的技術發明,其應用普及确實是極其迅速的,可這也是 20~28 年。
為什麼要講這個?因為如果低估了技術革命一般所需時間的大致數量級,自然就很容易陷入 "A 取代 B" 的終局陷阱中。今天回過頭看區區 20 年在歷史中算個什麼,可放到我們自己身上呢?
二
其次,今天我們看上去理所當然的歷史轉變,對于彼時身處其中的人們而言,可能并不是線性的、單向的 " 大趨勢史觀 "。
燒油的内燃機汽車出現,距離汽車完全(其實也只是基本)取代馬車也有二三十年。問題是在這之前,不可能有人知道 " 這種動力才能讓汽車實用化——和之前那些破爛不一樣 "。
是的,在内燃機汽車出現之前,早在 18 世紀末人們就在嘗試用化石燃料取代畜力了,蒸汽機汽車掙扎了快一個世紀最終飲恨。
如果我們取 " 蒸汽機(化石能源)取代馬車 " 而不是事後諸葛亮," 作弊 " 式地刻意精确到 " 内燃機取代馬車 ",這個能源轉變的周期還要更長。同時,過程也要復雜、曲折得多。
一般人們會以為蒸汽動力的出現是畜力的末日,然而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蒸汽機的出現和應用,反而大大增加了馬匹的數量。
原因其實也簡單。蒸汽機的出現讓大規模機械化工廠湧入城市,蒸汽機車和鐵路又大大擴展了城市可達的規模。19 世紀之前歐洲大城市最多只有幾公裏跨度,而工業革命使它們迅速擴張為龐然大物,于是對于馬車出行的需求陡然上升。
1900 年,巴黎的馬匹數量達到了大約 8 萬到 10 萬匹,以馬車為載具的初代公交車,也是在 19 世紀中早期步入正軌然後發展成熟(并最終成了今天公共交通的雛形)。
這些意味着什麼?
蒸汽機出現的時候,畜力交通不僅沒有被取代,反而一時間更為興旺發達;蒸汽機用了幾十上百年也沒能徹底取代馬匹一統江湖,最後是新生的内燃機和電力(地鐵 / 電車)才搞定了馬車。
三
如果一次能源革命的時間跨度,其實很可能會是幾十甚至上百年的量級,那麼 " 終局 " 多半是永遠不會存在、不會到來。
當一項新技術 A 終于發展成熟到可以成為 " 終局 " 的時候,很可能已經有更新的技術 B 出現了,于是技術 A 還是無法一統江湖成為 " 終局 "。
事物是動态變化着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今天最具潛力、進度最靠前的是锂電池純電動力,但是等到純電解決了各種短板、可以徹底取代油車的那一天,氫燃料、清潔燃料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出現更新但暫時還無法普及的 " 新新能源 "?
回頭看,燃油時代難道就風平浪靜一百多年嗎?今天我們之所以認為燃油時代因為所有車都燒油,就都可以劃為同一類 " 舊能源 ",唯一原因是我們今天知道了 " 車也可以不燒油 "。
在新能源真正實用化之前,上世紀 80 年代有過一波渦輪增壓民用潮流,彼時對于渦輪增壓是否會全面取代自然吸氣也有一波讨論,可最後呢?還沒分出高下,油電混動出現了。
豐田推出混動之後,究竟日系復雜的混動是未來,還是德系專注于内燃機效率、發展柴油車才是未來,也有過一段持久的争論,可最後呢?特斯拉來了,锂電池來了,新能源來了。
如果連汽車發明到取代馬車都要 20 年,從化石能源徹底取代畜力都要上百年,憑什麼認為純電就能用短得多的時間取代内燃機,以至于其他能源類型都沒可能來得及取得一些突破呢?
《氫能源才是新能源終局》《固态電池才是新能源終局》《純電才是終局》…… 除了迎合大家對 " 哪個更屌 " 的極端簡化的想象,也是因為我們天然偏愛确定性的表述。
并不是説既然世界始終在發展,站在今天想象、預測未來就全無意義了,不是這個意思。
而是説因為世界是在變的,所以對于未來的預測和判斷,應該基于對現存事物的邏輯推演,而不是基于現存事物的現況——這恰恰是很多對于未來的預判分析最愛掉入的陷阱。
依據應該是一條考慮了發展的線,而不是只反映當下的一個點,哪怕客觀上終究不可能預知未來,至少主觀上考慮了動态發展。
10 年前的電動車什麼樣,不代表 10 年之後還是什麼樣。如果就因為 10 年前的電動車續航短、價格高、沒處充電,而認為電動車以後沒出路,哪怕最後猜對了也不過是狗屎運。
氫能源和固态電池是呼聲頗高的,但不少分析否定它們的原因,卻是其今天的成本高。最終結論我們這裏不置可否,但哪怕要因成本因素否定之,也應該是基于 " 預計成本無法及時地降到足夠低 ",而非單單一句 " 今天成本太高 ",前者是一個動态推演,而後者是一個靜态的點。
四
如果理解了以上這一切,就應該能夠明白,為什麼今天電動車已經如此深入人心、锂電池的成熟度已經遠超其他新能源類型,中外車企們依然沒有停下繼續研發其他能源的腳步。
包括而不限于氫能源、生物燃料、固态電池等等,只要是有餘力的巨頭,多多少少會投點資源在上面。
當然,這其中難免有部分受現實原因驅動(比如為内燃機續命),但即便沒有保守派的掙扎,車企們也同樣會這麼做。
锂電池電動車的發展普及程度越高,其他新能源的機會視窗就關得越窄,所以近來車企開始暫緩研發停滞了太久的氫燃料。
但只要锂電池離徹底取代内燃機尚遠,那麼其他新能源就永遠還有機會,所以随着近幾年純電放緩,合成燃料又重新開始抬頭。
終局是不存在終局的,除非全世界都停下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