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親自下場“掃地”,石頭科技沒所謂?,歡迎閲讀。
小米近期動作不斷,各項業務都迎來新進展。
手機這邊,9 月 13 日和華為達成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定,備受關注的 5G 通信技術也包括在内;此外小米還迎回了輪崗兩年的王騰,後者将回到總部擔任 Redmi 市場部總經理一職。汽車這邊則已經進入試生產階段,據媒體報道目前每周大概能生產 50 輛樣車。
在備受關注的手機和汽車之外,小米另一個支柱—— IoT,也悄悄發生了一些變化。
據報道,小米生态鏈部在近日完成了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新成立智能硬體部和掃地機部。其中,原小米生态鏈部副總經理陳維揚将兼任掃地機部負責人,直接向生态鏈部總經理陳波匯報,足以表明小米對該業務的重視。
目前,智能手機市場仍處于寒冬,汽車尚未實現量產,小米能抓住的增長點并不多—— IoT 絕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發力掃地機,會不會為小米 IoT 打開一片新天地?
(圖片來自小米官方微博)
小米進入掃地機器人行業的時間并不晚,2016 年便推出了初代米家掃地機器人。初代產品功能沒有太大特别之處而且只有白色一種配色,路徑規劃、遠程控制、實施清掃地圖等常規功能倒是一應俱全,通過小米官網和小米之家首發銷售。
往後幾年,小米掃地機器人的更新迭代速度很快,并憑借性價比優勢迅速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如今,小米已經形成了掃地機器人、洗地機在内的清潔機器人產品矩陣,掃地機產品線裏則包括 T、S、C 等多個系列,覆蓋不同價格區間以及掃拖一體、自清潔等多種復合功能產品。
為了減輕成本壓力、提高生產環節的靈活度,小米一直堅持輕資產運營策略。客觀地説,集團給這項業務投入的資源并不多,和生态鏈企業合作是小米最重要的策略,也是保證掃地機生產、供應的關鍵。
公開資料顯示,通過投資、控股等形式,小米先後将追覓、石頭科技、雲米、睿米、順造、德爾瑪等企業納入掃地機生态鏈之中。其中,追覓和石頭科技的戲份是最足的。
根據天眼查數據,小米早在 2015 年進入掃地機器人行業前就向石頭科技抛去了橄榄枝,參與後者的 A 輪融資。之後幾年,小米系的順為資本連續參與石頭科技三輪融資,成為後者最重要的金主。小米對追覓也同樣慷慨,先後參與其 A 輪、B+ 輪、C 輪融資,且多次領投。
正如上文所説,小米押寶這些生态鏈企業的意圖很明确:自身缺乏掃地機生產經驗且中間環節利潤低,找一個貼牌生產的企業是最經濟實惠的方案。不過投資的生态鏈企業太多,也會有副作用。
一方面,各個品牌既是和小米有千絲萬縷關系的盟友,也是業務上的直接競争對手。加上小米對生态鏈企業的限制很多,彼此之間的關系并沒有看上去那麼和諧。另一方面,貼牌生產雖能轉嫁成本,卻也削弱了小米對供應鏈的控制力,并給品控帶來不确定性。
説回此次調整。在調整前,小米沒有單獨的掃地機部門,掃地機只是生态鏈部旗下的一條產品線。此次獨立出來後,掃地機業務的地位明顯提升。另有消息稱,小米此次還将 IoT 產品線劃分為 S/A/N 三個等級,掃地機屬于最高一級。作為掃地機部的負責人,陳維揚曾管理過智能音箱、小米路由器等產品,項目經驗也十分豐富。
種種迹象表明,小米掃地機将要追求更高的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如果要提高產銷規模,品控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同樣靠代工起家的石頭科技就在近期投資自建工廠,加強對上遊供應商和中遊生產環節的掌控。而且一旦日後出貨量飙升,小米還可能出現和生态鏈企業争奪產能的情況。
成立掃地機部、加大投入後,小米或許需要找一個沒有利益衝突的代工夥伴,或者加強對生產線的幹預。新團隊新作風,加上集團加大資源投入,看得出小米真的想在掃地機這條賽道上走得更遠。
小米在此時選擇發力掃地機業務,説到底離不開幾點考量。
首先,手機市場遇冷,小米迫切需要抓住新增長點。
财報顯示,小米手機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 13.4% 至 360 億元,總出貨量則同比減少 15.9% 至 3290 萬部,國内、海外的出貨量同比均錄得下滑。雖然小米的高端化戰略已經初見成效,二季度智能手機 ASP 同比提高了 2.9% 到 1112 元,但仍難抵市場大盤的萎縮。
Omdia 的統計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2.659 億台,同比、環比分别下滑 9.5% 和 1.2%,IDC、Counterpoint 等機構統計的數據稍有出入,下滑趨勢卻出奇一致。唯一值得欣喜的是,小米的庫存已經較此前幾個季度有所下滑。但大環境何時回暖仍要打一個問号,做好兩手準備總是沒錯的。
其次,和手機相比,小米 IoT 發揮尚算穩定。雖然毛利率比不上逆天的互聯網服務,也比之前幾個季度有很大進步。
财報顯示,小米 IoT 業務二季度營收為 223 億元,同比增長 12.3%,高于市場預期的 207 億元。從增長曲線來看,小米 IoT 終于告别了連續四個季度的負增長——此前四個季度分别為 -4.4%、-9%、-14.4% 和 -13.6%,二季度增速也遠高于市場預期的 4.4%,可以説是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更重要的是,IoT 業務在利潤端表現突出,幾項數據都接近甚至超過歷史同期最佳水平。其中,毛利潤同比增長 38.3% 至 39.1 億元,毛利率則同比增長 3.3% 至 17.6%,創下歷史新高,且連續四個季度錄得上漲。除了毛利率高達 74.1% 的互聯網服務外,IoT 就是小米賺錢最容易的業務了。
從細分數據來看,現階段小米 IoT 業務以傳統大家電為主,掃地機等新興產品貢獻并不大,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财報顯示,小米主要 IoT 產品收入為 47 億元,主力是電視和筆記型電腦兩大類產品;其他 IoT 產品收入則錄得 176 億元,同比增長 21%,其中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長超過 70%。總的來説,空調和電視是小米目前最重要的兩類產品,貢獻了大部分收入和利潤。
這種趨勢其實已經延續較長時間,過去一年智能大家電一直是小米 IoT 業務的增長引擎。在最先突圍的電視之外,小米空調這兩年的進步也有目共睹,去年全年出貨量突破了 300 萬台,同比增長超過 50%。
不過小米空調的市場份額還無法和美的、格力、海爾三巨頭相提并論,只是和二線陣營的 TCL、海信、奧克斯們拉近了距離。數據顯示,美的、格力和海爾的是市場份額合計超過 70%,二線陣營的奧克斯們份額則在 5%-8% 左右,對應的年出貨量均在千萬級别。
最後,相信小米也看到了掃地機器人市場的潛力。
和傳統大家電相比,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确實不大。來自華經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截止去年年底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為 124 億元,同比增速約為 3.4%,全年總零售量則約為 441 萬台。對比之下,空調、冰箱、電視等大家電出貨量都在數千萬級别,市場規模也在千億以上。
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比不上大家電,和起步晚、發展時間短有直接關系。但也得益于較晚的起步時間,掃地機器人權力金字塔沒有像大家電那麼牢不可破,誰都還有上位機會。
同樣來自華經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科沃斯、小米、石頭科技、雲鲸和追覓是國内掃地機器人行業的一線玩家。份額最高的是科沃斯,占有率約為 38.6%,小米、石頭科技和雲鲸也在 10% 以上。
如今悄悄對内部組織架構進行調整,也表明了小米分散投資的态度。大家電業務有進步當然是好事,可惜空調、電視等市場老巨頭太過強勢。小米想挖掘新增量,掃地機肯定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突破口。
而小米的發力,必然會讓掃地機器人行業泛起新的漣漪。
正如上文所説,石頭科技是小米掃地機最重要的生态鏈企業之一。在石頭科技起步那幾年,小米為其提供了大量資源和訂單,米家掃地機器人、無線吸塵器的生產就大多由石頭科技負責。如今小米自己要發力,等于和石頭科技等生态鏈企業從合作夥伴變成直接競争對手,雙方的關系肯定不會如以往那麼融洽。
現在回過頭想,小米此前多次減持石頭科技股份和後者解綁,或許正是為今天做準備。數據顯示,截止今年 8 月底,小米系的順為資本和天津金米年内分别減持了石頭科技不超過 6% 和 2% 的股份,按照當時的股價換算套現超過 20 億元。減持過後,兩家公司的股權占比都來到 5% 以下。
從小米的角度出發,既然選擇主動和石頭科技解綁,心裏肯定是有底的。一則,既然要發力掃地機器人業務,和石頭科技的競争關系就會加劇,再有太多利益糾葛肯定不是好事。二則,代工環節要求并不高,石頭科技給小米提供的服務并非不可替代。
站在石頭科技的角度看,小米主動切割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
小米早期确實帶來了真金白銀和充足的訂單,是其崛起路上的貴人。但掃地機器人和傳統大家電一樣,產業鏈中遊生產組裝是利潤率最低的環節。更何況石頭科技此前一直以外包模式為主,大部分產品都是由欣旺達代工。
這樣一來,石頭科技等于做了小米的 " 包工頭 ",攬下米家產品訂單、轉接給欣旺達等代工廠,自己再賺取少得可憐的服務差價——換算下來,石頭科技承接的小米訂單只是讨個温飽,并沒有賺到太多錢。
往前追溯,2019-2020 年石頭科技已經意識到從 ODM 模式轉型的必要性,開始發力自有品牌。如今最暢銷的 T 系列和 G 系列初代產品,基本上都誕生于這個時期。到 2021 年推出 U 10 系列洗地機之後,石頭科技已經建立了完整的清潔機器人產品矩陣,對小米訂單的依賴程度不斷下降。
事實上,2021 年 5 月交出上市後第一份财報時,石頭科技的去小米化已經大獲成功。财報顯示,該财年石頭科技自有品牌收入占比為 90.72%,同比提升超過 24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米家品牌訂單下降、手持吸塵器及配件營收下滑 53.55%,毛利率卻不降反升。
當然,失去小米這個盟友肯定也有不利影響,比如喪失了大量渠道、推廣資源。在石頭科上市敲鍾當天,雷軍被調侃 " 活躍得像一個水軍 ",親自在個人微博發布了多條道賀信息,并将石頭科技的上市稱作 " 小米生态鏈模式的又一次成功 "。
自帶流量的雷軍親自站台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小米生态有過億用户、過萬家線下門店,還有家電商場夢寐以求的線上流量入口。這些資源對于石頭科技這種新興品牌來説,誘惑是巨大的。雖然小米之家不會直接幫石頭科技賣掃地機器人,但小米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和線上曝光率也是事實。
财報顯示,過去一年石頭科技銷售費用明顯增加,全年下來同比增長 40.48% 至 13.18 億元,高于同期的營收增速,可見脱鈎小米終究是有陣痛的。只能説有得必有失,從當前的業績看石頭科技和小米主動切割仍是利大于弊,更何況主動權從來都不是掌握在石頭科技手裏。
至于未來會不會被作為對手的小米反殺,就要看後者的本事了。
硬币總有兩面。正如上文所説,掃地機器人起步晚、頭部品牌的統治地位并非牢不可破。但也正因現階段市場規模有限、推廣不易,競争也非常激烈。
和早兩年相比,掃地機器人這門生意看上去已經沒有那麼美好了:新老品牌扎堆,賽道日漸擁擠;功能、價格嚴重内卷,俨然來到存量競争時代。各大品牌要站穩腳跟、撬動對方的用户,必須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
幾個頭部品牌中,石頭科技素來有 " 掃地茅 " 之稱,堅持高端定位。科沃斯則勝在入局時間最早,產品線最豐富、線下渠道也鋪得很快。至于小米的王牌,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性價比。
以京東平台為例,小米銷量最高的幾款產品分别為米家小米免洗掃地機器 2、米家掃拖一體機器人 3C 和米家小米掃拖洗烘四合一機器人,官方售價為 1999 元、1099 元和 1499 元。作為對比,科沃斯最暢銷的 T10 OMNI 掃拖一體機補貼前售價為 2899 元,石頭科技的 P10 自清潔掃拖機器人售價為 3299 元。
在理性消費大行其道的年代,性價比當然很重要。根據奧維雲網和京東共同編撰的《中國掃地機器人消費趨勢洞察報告》(簡稱報告),大眾市場(售價 1500 元及以下產品)在過去兩年 TOP 4 品牌占有率是最低的,增量空間巨大。在科沃斯、石頭科技鏖戰高端市場的時候,小米等于獨辟蹊徑,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
然而,光有性價比也不夠。
上述報告還指出,用户對掃地機器人的功能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致。如今頭部廠商的技術内卷大多集中在清潔度、避障及路線規劃等少數幾個環節。比如科沃斯最近的幾代產品都将激光導航、3D 避障作為賣點,熱風烘幹、自動除菌 / 集塵、掃拖洗一體和無感清潔則已經成為各大品牌暢銷產品的标配。
小米如果還想找到差異化優勢,就得開發具備特定功能或者針對特殊場景的產品。如今大熱的 AI 技術,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突破口。
智能語音互動和遠程操控只是最基礎的一步,小米最大優勢是擁有豐富的 IoT 生态矩陣:小愛智能音箱、電視、冰箱、空調、除螨儀、除濕機、空氣淨化器等等,都可以和掃地機器人形成互動。比如在清潔過後通過系統判斷室内濕度,自動啓動空調抽濕或除濕器,又或者在清潔時配合空氣淨化器使用,保證室内空氣清新。
屬于掃地機器人的故事,這才剛剛開始。小米這位重磅玩家要是全力以赴,保不準會颠覆原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