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才剛紅,她就敢玩命洗粉,歡迎閲讀。
前些日子看到一條熱搜,訝異之餘又過瘾——
# 高葉工作室解散後援會 #。
具體事件就是,7 月 10 日,高葉工作室發布了一則聲明,内容大致如下:
一,工作室将不再授權所謂 " 官方 " 粉絲團,即日解散所謂 " 後援會 "。
二,高葉的微博超話由工作室接手,不再由粉絲管理。
三,高葉的微博粉絲群也收歸工作室,且不再設立其他官方粉絲群。
按理來説," 人氣 " 是藝人證明自己商業價值的重要考量因素 . 特别之于高葉,在經歷漫長蟄伏期後,才終于在今年因 " 大嫂 " 一角迎來事業高峰,一個典型厚積薄發的藝人,這時抓緊流量和營銷,無疑會是多數明星的選擇。
可高葉冒着影響口碑、得罪粉絲、最重要還動人蛋糕的風險,直接與流量割席。
如此 " 勇氣 ",多少讓人驚訝。
而在她的評論區,多數網友表達的則是支持、甚至褒獎的态度。
這就有點意思了,當一個好不容易得到流量的演員主動推開流量,人們既不疑惑也不惋惜,而是一邊倒地直接獻上慶賀。
" 後援會 " 怎麼就成了過街老鼠了?
一條高贊留言也問道:" 誰能告訴我,這個後援會到底幹啥的?"
這還得從 " 大廠 " 聊起。
不同于《超級女聲》時期的當街拉票的玩法,誕生在互聯網時代的《偶練》,從開始就顯示出了賽博朋克氣息。
從那時開始," 投票權 " 正式和金主爸爸的產品捆綁,追星就意味着花錢,直至演化到震驚全國的 " 倒奶 " 事件。
但,粉絲經濟是門好生意,這并非什麼新鮮的論斷。
這些現象裏真正颠覆傳統模式的不是 " 賺誰的錢 ",而是 " 誰在賺錢 " ——
各家粉絲為了更有組織、更有規模地給自家應援,便誕生了 " 後援會 " 這一形式。
而收割韭菜的人除了資方,也混雜進了粉絲之中的領頭者。
換言之,後援會若只是單純的應援,也還罷了。
關鍵是,它從一開始就帶着鮮明的 " 經營 " 色彩,是利益交換的場所,更是金錢流通的渠道。這在各種病态應援、站姐跑路的新聞中便可見一斑。
而之于明星自己,後援會更具危害性的,是其對明星事業的無底線幹預與操控。
來看看張小斐吧。
在高葉這次熱搜中,她是被 cue 最多的人。
張小斐有着和高葉相似的職業生涯,同樣都是苦熬多年,後憑一個角色大爆,吸引了大批新粉為其打 call。
而後,她又成為了 " 解散後援會 " 的先聲。
當時她的粉絲後援會的公告是這樣寫的——
" 後援會及其管理人員也曾多次嘗試詢問公司工作人員将來姐姐的發展方向以及粉絲需要配合的工作 ……"
瞧出問題了沒有?
作為一個自發建立的民間組織,卻以 " 愛 " 之名開始插手明星的事業與行程,這顯然是一種類似通過組織宮女聯誼逐步控制朝廷的妄想。
恰如張藝興粉絲認為自己比偶像親媽更懂奶娃,許多後援會也覺得因為自己的愛更純粹,所以他們更會為藝人着想。他們覺得是自己的關注捧紅了藝人,自然自己也有資格成為藝人的 " 媽 ",接着便毫無邊界感的把手深進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然,對于流量明星而言,粉絲的溺愛就代表一切,所以有必要維持他們的幻想。
所以我們幾乎沒見到過有愛豆敢幹出解散後援會這種事,反而他們的團隊會與後援會建立相當緊密的合作。
正經藝人本身就是大樹,少了一群猢狲反而更長得枝繁葉茂。而有的明星就是一株光秃秃的死木,沒有叫嚷聲、蹦跶聲,就注定沒有任何生機了。
高葉這顆大樹,是靠自己在貧瘠中不斷頑強扎根、汲取養分而長成的。
在大嫂之前,她經歷過每年都只有一兩個角色的冷板凳期,也遭遇過連續被好幾個經紀人抛棄的谷底時刻。
來源|@不普通人類實錄《高葉 老問這種問題煩不煩》
可她從不會因為外界否定就自我放棄,反而對演員這份事業更加熱愛,時刻将自己調整到最飽滿的狀态。她一直想的是," 萬一萬一機會來了呢。"
來源|@人物《高葉 成為大嫂之前》
業務上,她也經得起評判。
她扮演過夾縫裏求生存的社畜,面對上司時唯唯諾諾,被所有人欺壓的委屈,哪怕隔着眼鏡片也傳達精準
來源|《理想之城》
更早之前,她還是少帥姐姐張首芳,為了演出張作霖大女兒的嚣張跋扈,從走姿到笑容,處處拿捏着那股子蠻橫的勁兒。
來源|《少帥》劇照
靠着一步步的積累,高葉才逐漸證明了自己,也創造了更多機會。
《狂飙》選角時,是總制片徐康把高葉推薦給導演的,因為他在之前早見識過高葉的水準。哪怕她演的都只是配角,還是有讓業内人士過目不忘的功力。
來源|娛理《我們替觀眾,問清楚了 " 狂飙 " 的選角,倒叙和熱搜問題》
之後,高葉又靠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剖析折服了導演,一舉拿下角色。這背後,自然離不開多年對專業的精進,以及對方法論的提煉總結。
來源|娛理《我們替觀眾,問清楚了 " 狂飙 " 的選角,倒叙和熱搜問題》
這麼看,她能走到今天,靠的是自己的演技和表演,以及對自己,對行業的堅持和熱愛。
作為這樣一位創作者,對事業并無助益的應援并不是剛需。因為她的事業和前程,不是靠粉絲造數據刷輿論得來的,從谷底到頂峰,她只靠自己表演説話。
高葉是一顆大樹,解散後援會之于她不光不是斷肥,某種程度上反倒是在除蟲。
誠如上文所説,打着對偶像的 " 愛 " 實則是資本催熟下的後援會,從誕生之時起,或許就攜帶了金錢的罪惡。
平移到這些演員身上,亦是如此。
幾年前還在流量時代的朱一龍,就曾遇到後援會打着他的名義,一小時集資 58 萬的情況。
來源|@新浪新聞
這可不是小事,作為一個民間自發組織,朱一龍的後援會根本不受朱一龍團隊管控。
這意味着,這筆巨款的流向可能完全憑站姐心情。好的話或許能為演員的名氣做點貢獻,壞的情況,則完全可能變成一起刑事案件。
更要命的是,這次募集還是打着朱一龍的旗号。萬一暴雷,必然牽連明星。
後來由于影響惡劣,藝人團隊不得不親自下場幹預,承諾為每位粉絲退款。
除此之外,更多所謂後援會還偏好幹涉明星事業,把自己當作隔簾的太後。
而這種錯誤認知,也直接催生了許多離譜行徑。
比如,就曾有粉絲在某乎曝光已經解散的阿雲嘎後援會的豐功偉績,包括但不限于幹涉藝人行程、得罪廣告金主。
來源|知乎 @兔叽《如何評價阿雲嘎解散自己全球後援會》
而更殘酷的事實是,當這些後援會自以為對藝人掏空自己、嘔心瀝血時。
于藝人,這些行為卻是沉重的負擔,乃至騷擾和綁架。
2015 年,因《琅琊榜》和《偽裝者》的同時大爆,一直未大爆過的王凱來到了轉型的關鍵期。
照理來説,演員轉型多少是冒着風險的。所以很多明星通常會做兩手準備,一方面積極轉型,另一方面穩住粉絲,以防人氣波動影響事業。
而那一年,王凱卻寧願頂風險,也堅持解散了後援會。
在他看來,後援會的接機、集資,甚至是追蹤自己的行為,固然能滿足虛榮心,卻對自己最根本的事業進步毫無意義。
就看他在一次采訪中説——
但是你説去機場啊
來現場啊
我覺得都很多餘
因為看似好像在營造一種你很有人氣
你很火
其實我覺得最後
你也不能説它沒有價值
它也是有價值的
但説不出來
我就是很排斥
來源|鳳凰網《非常道》
這是不是激情發言,就看他的後續發展。
在下定決心遠離流量,走正戲小生路線後,王凱接連拍了《歡樂頌》和《大江大河》等劇,也不忌諱角色大小,靠作品的好評為他奠定了業界聲明。而後他又穩穩搭上了正午陽光這條線,并進一步開拓自己的事業領網域,也才有了我們如今能看到的《大江大河 2》《清平樂》《山海情》.......
這一切和後援會的造勢無關,決定片方能否抛給他橄榄枝的,到底還是他的能力和實績。
8 年前王凱遭遇的這一切,如今又發生在了另一演員身上。
雖然如今高葉後援會在解散之前還暫未鬧出什麼出格行徑,但不得不説已經有了類似苗頭。
開始指揮工作室工作了。
開始指導藝人穿搭了。
因此,也不怪有人面對高葉的狠手腕舉雙手雙腳贊成。
如果追根溯源來看,後援會,本該是一個同好者交流的地方,它應該是藝人和粉絲的雙向奔赴中 " 愛 " 的產物。
這麼一對比,就更顯得如今的荒誕和悲哀。
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高葉依然擁有一群清醒粉絲吧。
他們不會因為藝人解散後援會就甩手離開,也不會沒邊界感的插手到藝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在風波中他們也能看到本質,做着理智的判斷。
一個藝人能帶來的最良性的影響,便是給予粉絲同樣清醒、自尊的頭腦。而也唯有這樣的粉絲,才能真正助益于偶像,達成良性互動。
而如今的 " 後援會 ",早已在利益的漩渦裏完全變質。
一個誕生于資本遊戲下的產物,從誕生那一刻便決定了它的逐利基因。而如今,它還妄圖指揮踏實演戲的演員。
博弈的邏輯适用于權錢交易,控制的邏輯适用于權力系統,而這兩者偏偏都與藝術無關,更不該染指本就很難保持清淨的演藝圈。這些好演員能夠厚積薄發,靠的本就是不走投機者的道路,如今這些粉絲捧着泥垢的流量來獻禮,哪裏是真為她們好?
本就不幹淨的東西,最後只會弄髒人家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