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低調的王者:遷入高新技術公司最多的,竟然是南京,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投中網 (ID:China-Venture),作者:楊博宇,題圖來自:AI 生成
1986 年,我國啓動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 "863 計劃 ",這标志着我國高新技術事業全面發展的開端。兩年後,國家科委開始實施 " 火炬計劃 ",頒布《關于高技術、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和标準的暫行規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就此誕生。
此後 30 餘年,經過多次修訂、補充和改革,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和評選逐步完善,相關企業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之一。觀察這些企業的發展動态,就成為分析我國科技創新、產業更新的線索之一。
最近,投中研究院依據 " 召募智慧招商系統 ",統計了全國高新技術企業在過去 5 年(2019 年 -2023 年)的融資與遷移情況。
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8 月,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 57.3 萬家(含已過期企業 11.6 萬家,未過期企業 45.7 萬家)。這些企業中有 1.66 萬家企業獲得投資。深創投和紅杉中國投資了最多的相關企業,前者投資了 1083 家,後者投資了 627 家,這再次印證了兩大投資巨頭,牢不可破的江湖地位。
而從企業遷移的角度看,全國有超過 3 萬家高新技術公司發生了遷移。其中北京遷出最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據為 1629 家;一向低調的南京,則成為了排名第一的遷入地,接收了 1447 家。
另外,整個江蘇省的數據也十分誇張:在過去 5 年,它吸收了全國 3239 家高新技術企業落地,這一數據是第二名山東省的近 5 倍。這大致可以看出我國科技創新、產業更新的地網域變遷。
2.5 萬億,投向高新技術企業
先來説説什麼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歸根結底,這是國家相關部門評選認定,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的科技公司。它的評定規則不少,不過最為重要的一條是: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60%。
由于在科技創新(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轉化)上扮演着關鍵角色,所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歷來是投資機構和各地政府重點培育和招引的對象。關注這些企業的融資和遷移,大致可以勾勒出,城市產業更新的 " 地圖 "。
據 " 召募智慧招商系統 " 數據顯示,全國(未過期)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共計 45.7 萬家。這 45.7 萬家企業中,傳統制造業 11.76 萬家,占到了 25% 以上;綜合類公司 8.57 萬家,占比 18.74%;電子信息 7.55 萬家企業,占到了 16.49%。
如果再細分下去,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公司(" 綜合類 " 中的主要企業)位居第一位,大概占了 18.72%。緊随其後的是機械設備類企業 45310 家,占比 10.06%;軟體公司 32882 家,占比 7.3%;信息化服務占比 5.61%,有 25274 家企業。
由此可見,科研技術服務、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是誕生高新技術公司最多的領網域。
再從融資上看,這 57.3 萬家(包含已過期的)企業中,獲得融資的有 16551 家,它們累計獲得了 24649.79 億元的投資。
而在相關投資中,人民币基金無疑占據着主導地位。深創投以 1083 家,位列第一。毅達資本、達晨财智、同創偉業、東方富海等老牌人民币機構,均位列前 10。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紅杉中國投資了 627 家公司,僅次于深創投,這也是雙币基金投資高新技術企業最多的機構。除此之外,CVC 騰訊投資,證券系機構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也是戰績不俗的 " 明星捕手 "。
高新技術企業分布地圖:北京一騎絕塵,廣州還需努力
那麼全國高新技術企業主要分布在哪裏?
從省級層面看,廣東一騎絕塵,擁有 75962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緊随其後,擁有 51899 家;而浙江位列第三,擁有 42337 家企業。這三個省份,擁有的企業數量占到全國的 37% 以上。
如果放在城市(包括直轄市)一級。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北京擁有 27664 家,上海 24576 家,深圳則是 24848 家。三大城市擁有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均在 2 萬家以上。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四大一線城市中,廣州明顯落後了:廣州擁有 13149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不僅落後于北京、上海、深圳,也落後于蘇州、武漢、杭州。
這一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廣州在科技創新上的滞後。今年下半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網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數報告(2023)》中顯示,廣州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數 80.82 分,全國排名第九,這顯然與中國第四大城市的地位,不相協調。
另一個指标也暴露了廣州的短板:2021 年廣州 R&D 經費投入排在蘇州之後,位列全國第五。雖然 2022 年超越蘇州,以 988.36 億元的金額回到第四,但是其投入強度(研發經費占 GDP 比重)只有 3.42%,不僅低于北上深,還低于杭州、蘇州、成都等二線城市(比如蘇州的投入強度約為 4.1%)。
所以從上述緯度看,廣州相關企業較少确實是有原因的。當然也不必悲觀,因為從國家高新總部企業分布數據看,廣州得數據就亮眼多了。
在國家高新總部企業的城市排名中,深圳遙遙領先,擁有 8479 家;北京位列第二擁有 4798 家;廣州位居第三,擁有 3994 家。雖然與第一名深圳的差距不小,但廣州相比于其他城市仍具優勢。
而且總部企業含金量大大超過一般公司。它的落户意味着一家公司的設計、研發、戰略等核心環節,都留在了當地。對于本地聚集高端人才、高附加值產業具有重要意義,這也充分説明廣州作為老牌一線城市的底藴猶在。
而且,從 R&D 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看,廣州想必已經對 " 科創 " 高度關注。未來改變高新技術企業的分布格局也是值得期待的。
低調的王者,南京吸引 1447 家高新技術企業
當然更重要的是企業的遷移情況。在過去的 5 年間,有 33695 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跨市遷移。
北京不僅是擁有高新技術企業最多的城市,也是企業遷出最多的城市,5 年遷出了 1629 家公司(不過需要説明的是,大部分企業或只是遷出了部分產能、分公司等,不意味着完全搬離 " 原住地 ")。不過北京顯然是希望留下更多優秀企業的,這從它去年開始設立 1000 億產業基金的動作就可窺一二。
那麼北京這 1629 家公司都流向了哪裏呢?數據顯示,每 5 家北京的遷出企業中,就有 2 家去了江蘇(43% 的企業都流向了江蘇)。而且有意思的是,這不是北京一地的情況,廣東省遷出的 1018 家企業,流向最多的也是江蘇省。
從江蘇的遷入數據看,在過去的 5 年裏,全國有 3239 家國家高新技術公司遷入。不僅排在各省遷入企業的第一名,更誇張的是,這一數據是第二名山東省的近 5 倍,而且是第二名到第九名城市的遷入企業數之和。
由此可見,江蘇幾乎成為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遷出企業的 " 首選接收地 "。難怪一位成都的招商人員就曾向我吐槽,"(招引企業)老是和江蘇的同行‘打架’ "。
不過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江蘇省内吸引企業最多的城市不是蘇州,而是南京。
遷入南京的相關企業 1447 家,成為過去 5 年吸引國家高新技術公司最多的城市。也就是説,江蘇每遷入 10 家相關企業,就有 4.5 家去了南京。
我特地查閲了一下南京的招引情況,發現最近幾年南京的招商工作做得确實不錯。
比如早在 2017 年,阿裏巴巴就在南京豪擲 8 億拿地,要建設阿裏巴巴江蘇總部,目前這一項目已經封頂。去年,傳感器巨頭霍尼韋爾把氣體傳感器和儀器生產線,整體搬遷到了南京。而在今年,小米華東總部也正式落地南京。
再從產業集群來看,南京擁有兩個國家級產業集群。一個是軟體產業;另一個是智能電網產業。這也解釋了為何阿裏巴巴等公司将區網域總部遷入了南京,而不是江蘇其他城市。而且以上兩個產業集群,正是高新技術企業最密集的行業之二。
當然,既然是高新技術企業的遷移,那麼科研水平也發揮了重要影響。南京擁有 51 所高校,13 所 " 雙一流 " 大學," 雙一流 " 高校、兩院院士、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均居全國前三;2023 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第 6…… 所以看中科研實力的企業落地南京,也就不足為奇了。
江蘇和南京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主要遷入地,另一方面則與投資有關。
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8 月,江蘇省國資是間接投資本地高新技術企業最多的國資。企業數達 6709 家,比第二名浙江多了 2000 餘家。直接投資也名列前茅,投資了 2627 家企業,這一數據僅次于廣東省,排在全國第二。
這意味着整個江蘇省對于本土企業的支持力度非常之大,資本招商在當地已經非常成熟。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今年 6 月,總規模 500 億元的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就正式啓動。其中設區市產業專項母基金 10 只,466 億元;未來產業天使基金 4 只,40 億元。其中,南京就落地了軟體和信息服務產業、新型電力兩支專項母基金。
從上面的數據和案例也可以看出,江蘇在間接投資與直接投資上沒有顧此失彼,而是兼收并蓄。一方面依靠市場化 GP 的專業能力,提高命中率,另一方面通過分散投資的形式,網羅更多企業。這或許也是江蘇吸引企業遷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信息外,我們還有一些發現,比如:
整體上看,高新技術企業正在快速增長。2019 年一年新增 86155 家企業,到了 2023 年,一年就新增 176663 家企業,是 2019 年的兩倍。
從遷移企業的體量上看,注冊資本在 500 萬以上的企業占比七成以上。這意味着大型企業往往是各地招引的重點。
以下為報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