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我看财報:這是日薄西山的諾基亞?,歡迎閲讀。
之前看各家 2022 年的财報,有一家,讓我格外驚訝。
2012 年淨利潤 -237.6 億元,2014 年淨利潤 264.8 億元,剛過去的疫情 2022 年,淨利潤創下近 10 年新高,325.79 億元。
這業務幹的,擱誰看都得問一句小夥子股票代号幾何。但如果我告訴你,這個公司是諾基亞呢?
挺難以置信的。流行的叙事是,諾基亞公司早已經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衰落,步入暮年,頹廢不已。沒想到居然不僅活着,還活得挺滋潤。拿 2022 年來説,營收和利潤都有不錯的增長率。
一
諾基亞放棄消費市場 ,壓根不是我們常講的這套慘淡收場的故事。
過去,一提諾基亞,我們最常説的就是 " 時代的眼淚 ",躲不過,當然還有難兄難弟柯達。2010 年,諾基亞風光無限,巅峰市值 2500 億美元,結果 2 年後縮水超過 90%,市場份額直接從 50% 跌到不足 4%,在破產邊緣試探。
為什麼諾基亞會落入如此境地?有站歷史派的,認為諾基亞失敗是歷史的必然。蘋果作為後起之秀,理念更先進," 用户第一,工程第二 ",而諾基亞不是。
諾基亞一直在做的是功能機,本質上是嵌入式設備,由硬體主導軟體,這也導致了決策層全是看硬體的,上到企業文化,下至產品設計,沒有把軟體太當回事。沒想到,iPhone 橫空出世,宣告手機成了由軟體定義的智能設備。
也有技術革新派,認為諾基亞死于創新,而不是落後。諾基亞作為當年的老大,其實跑得比誰都快。
諾基亞發布智能機的時候,還是 2002 年,彩屏,裝載在 Symbian 作業系統上,但賣得最好的,始終是我們記憶裏的能砸核桃的功能機。後來,老板聽下層説智能部門總是不盈利,就動搖了,裁掉智能手機部門。結果蘋果進場,諾基亞也永遠失去了先機。
有人認為是領導層被昔日的輝煌功績一葉障目,接連決策失誤。
諾基亞作為最早的無線手機領導者,銷量一騎絕塵。記得 2008 年那會人手一部,走在街上,每次鈴聲響起,都得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手機。所以,2007 年谷歌推出 Android 作業系統的時候,諾基亞説我們沒有把這當成威脅,我們用的是真正的手機,真正的手機作業系統。網評 " 他們傲慢地認為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手機 "。
後來有人站出來説,不要把管理者當傻子。只是組織老了,英雄遲暮。當組織日漸固化,江山已定,必然沒有破壞性技術創新的勇氣。
就像現在的 AI 浪潮一樣,移動浪潮來臨,人人都能看清,負責觀察市場風吹草動的上層管理者自然也能看清。只是諾基亞的組織老到沒法變革了,困在了舊時代的組織結構和經營模式裏。沒有人能拯救沉沒的泰坦尼克号,就像沒有人能拯救 2010 年的諾基亞。
以上解讀,我們都很熟悉。
二
諾基亞的主要利潤來源,根本不是手機。
功能機利潤很薄,放在運營商的營業廳裏賣。手機廠商是設備商的附屬,沒有自己的銷售宣傳渠道,不像現在手機專營店遍地都是。後來甚至是去營業廳辦業務,直接送你一部。
諾基亞手機巅峰的時候,雖然占一半市場份額,但是全年利潤也才 72 億歐元,遠不如自己做運營商賺的 260 億歐元高。而且賣得多的,都是給運營商開發的合約機。自己花心思做的,銷量很差。跟我寫公眾号一樣,花大量時間認真寫的經常很一般,随手寫成的反而效果非常好。确實比較尴尬。
所以,放棄手機部門,專注于通訊領網域,對諾基亞來説,其實是最明智的選擇。
歷年年報也确實證明了這一點。2010 年,并購了摩托羅拉的大部分無線網絡基礎設施的資產,2015 年,整合了阿爾卡特朗訊,2016 年,就成為世界第二大通信設備制造商。2017 年通訊業務貢獻了諾基亞 88% 的收入。利潤可觀。跟楊過似的,斷臂後反而實力突飛猛進。
比起跟各大手機廠商卷硬體卷價格,諾基亞現在靠着 5G 設備、雲計算和幾萬件關鍵專利的專利費,簡直不要太滋潤。運營商業務收入,對比幾大設備商,去年諾基亞的銷售收入,換算成人民币,大概是 1838 億,同比增長 12.2%,淨利潤 314.3 億,同比增長 159%。
所以,實際遠沒有過去解讀的那麼戲劇性:既然手機不那麼賺錢,也做不赢别人,那就不要了,我幹通訊網絡,幹每一個國家都需要的支柱型產業。扎實做,穩賺。
三
常見的叙事,文化,戰略,總是容易被過分高估。怎麼論證都對,都有道理。但也總有例外。
比如前面説的理念。哪個理念哪個文化更先進,對企業管理和經營來説,沒有絕對正确的答案。喬布斯説微軟制造是三流產品,但比爾・蓋茨非常成功。阿裏員工習慣幹大事前立軍令狀,在硅谷那群崇尚極客文化的科技公司看來,這種打雞血式做事風格應該是天方夜譚。
比如組織。僵化是必然,但因組織僵化而死,也不是所有企業必然的結局。
确實,企業不可避免會變得越來越臃腫,内部因為資源競争勢同水火,甚至互相掣肘。屁大點的項目,只要涉及跨部門協作,協同會都得開個兩天兩夜。積年累月地,當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創新勁兒早已磨滅,當年的屠龍少年也最終成為惡龍。
但有些 " 老 " 企業照樣能提前踩準時代風向。一度被吐槽窮得只剩錢的微軟,就在這波 AI 浪潮面前,一掃過去的頹勢,重新站到了 " 科技創新 " 領導者的角色上,引領技術創新的 Google,反而棋差一招,成了跟随者。怎麼解釋。
再比如堅定。這是最正确的廢話。
時刻身在漩渦之中,我們唯一堅定可能是想改變世界并以此致富,面對每天經營的具體問題,到底該堅定選什麼,沒有人知道。
Google、Deepmind 堅定投入 AI,Transformer 論文讓業界虎軀一震,領跑多年。結果,隔壁 OpenAI 跑通了,給業界探索 AGI 的思路寫下階段性定論。Meta、Microsoft 堅定投入 AR,產品一個接一個發布,結果蘋果第一手 Vision Pro,讓無數人開始暢想 " 空間計算 " 的未來。
劃時代的產品,沒有先例。創新,關鍵的一步,就是改變衡量的标準。但人總是依靠過去的經驗,判斷未來,所以我們天生不擅長預測。
最近看到一篇投資圈的報道,統計了高盛從 1987 年到 2023 年預測利率的準确性。搞預測,高盛是專業的,畢竟只要能準 10%,高盛就能賺十幾億美元。收益是第一驅動力。結果,看這張圖。
他們錯了 25 年,而且經常是方向全錯。
四
公司經營,本質上跟人生經營一樣,成功後的堅定才叫堅定,成功前,堅定經常被嘲笑是痴人説夢。馬斯克是典型案例。凱文凱利之前説,當事物是新事物時,通常不容易測量、不易檢測,也不易優化。引入蒸汽和鐵路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引入了關于所有權、身份、隐私和識字的新觀念。但這些想法,起初并不 " 富有成效 "。
至于怎麼經營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到底哪個思路更合适?沒有正确答案。所有人都是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看某個選擇的影響。面臨抉擇的當下,A 方案和 B 方案,可能都是對的,也可能都是錯的。
之前做企業經常被比喻成爬山,王石也這麼講過,創業跟爬山一樣,明确目标,做自己想做的事。
後來王石登了一次珠峰,改口了,説做企業比登珠峰難,難太多。登珠峰路徑非常清晰,前面有 1 号營地、2 号營地、3 号營地,衝鋒,最後登頂。還能花錢讓人帶你上去。拼就行了。
但做企業,拼有用,誰都可以創業成功。
無論創業、做事、打工,是由無數具體的選擇和執行構成的,倒垃圾、給筆記型電腦充電、定今天代辦的優先級、清洗茶杯、買沙發、開空調、選午餐吃什麼、洗手、拉上背包的拉鏈、看文章、跟同事唠兩句嗑、寫代碼、喝咖啡、開周會、慢跑、看書。做很多很多事情,然後許願自己成功。做具體的事情,就是全部意義。
唠了不少,有些機靈的腦瓜估計也開始懷疑柯達是不是另有一番故事了。這麼説吧,柯達公司全稱伊斯曼 - 柯達,母公司伊斯曼現在是搞化工的,生產香煙濾嘴材料。
來源:MacTalk 微信号:MacTalk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