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三大央企再遇調整,單獨考核到底是福是禍?,歡迎閲讀。
車企國家隊改革進入深水區。
今年兩會,國資委再次出對汽車央企改革的強烈信号。2024 年 3 月 5 日,國資委主任張玉卓表示,對直屬中央的三家汽車企業,進行新能源業務的單獨考核,不以當期利潤為考核重點,将重點轉向為技術、市場占有率和發展能力的考核上。
此消息一出,在整個汽車行業都產生了變動,三大央企股票更是直接翻紅。眾所周知,從今年春節後,新一輪汽車價格戰再次打響,作為 2023 年銷量冠軍的比亞迪開始以一天一到兩款車型的速度更新價格,7.98 萬元的秦、10.98 萬元的宋,将整個乘用車市場攪得沸騰。
國内車企只能選擇跟随,畢竟這已經是關乎存亡的節點,直接引發一天 9 家車企宣布同時降價的消息衝上熱搜。
其中長安汽車,是率先跟進比亞迪的降價的國家隊選手,但是價格戰注定會影響企業的盈利,如今在這關鍵時刻,國資委釋放如此重要的信号,意味深長。
三家難頂一家
回看 2023 年三家央企的成績單,與自身比都有不小的進步,但在新能源板塊與銷量第一的比亞迪對比,卻是三家加在一起也比不過。
2023 年,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實現 336.7 萬輛的整車銷量,同比增長 5.1%,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 25 萬輛。
東風汽車集團,銷量為 208 萬輛,同比大幅下滑 15%,新能源汽車銷量 30 萬輛,同比下滑 5%。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銷量為 255.3 萬輛,同比增長 8.82%,新能源汽車銷量更是增長 75% 達到了 47 萬輛。
可以看到除了東風還處于轉型期外,其他兩家車企都實現了不錯的增長,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
但是,與 2023 年新能源汽車的銷冠比亞迪比起來,這三家車企不只誰都打不過比亞迪,更慘的是将三家車企的新能源銷量加在一起,距離比亞迪 302 萬輛的數據還差了近兩倍,被完全碾壓。
雖然新能源汽車屬于彎道超車的技術,但這三家車企的布局同樣很早,根據報道,一汽集團早在 2008 年就量產了新能源汽車,一汽奔騰 B70 HEV。
而在之後的 2012 年,東風汽車在廣州車展上展示了首款電動車,東風啓辰 E30,并在 2013 年開始銷售。
長安汽車的起步要更早一些,在 2009 年 12 月長安汽車首款純電車長安奔奔 MINI EV 正式下線,單次續航長達 150km,但是這款產品一直到 2017 年才正式銷售。
從研發上來看,三家車企都幾乎是同一時間相應國家号召,開始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但是一直到 2015 年,三家車企的新能源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
直到同年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 2016-2020 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明确新能源補貼從 2016 年開始退坡,三家車企才開始真正的重視起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同年,長安汽車公布了新能源十年戰略規劃,計劃投資 180 億元,研發超 34 款產品,此後計劃又在 2017 年進行了調整,而調整之後的成果就是長安汽車有名的 " 香格裏拉 " 計劃。
2018 年一汽在經歷了多輪的新能源研發生產和銷售後,決定将旗下高端品牌紅旗電動化,正式全面發力新能源。
巧合的是,同一年,東風也開啓了新能源的變革之路,開始研發純電專屬平台,為後面的岚圖汽車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轉型迫在眉睫
一汽、東風、長安三大車企新能源戰略轉型都發生在 2018 年,這看似巧合的時間,卻是因為一場新的變革。
2018 年,特斯拉作為純外資車企落户上海,這讓經歷了進 40 年的汽車合資經營成為了過去時,靠着合資掙錢的時代正在褪去,三大車企需要找到自己的時代使命。
随着特斯拉的入華,鲶魚效應明顯,國内的新勢力變得更有競争力,以蔚小理為代表的互聯網造車也在席卷着中國汽車行業。
三大車企開始了新的布局,一汽形成了以紅旗為主導的新能源品牌路線,在徐留平的帶領下,紅旗品牌開啓了煥新和全面電動化。
東風積蓄了兩年時間之後,在 2020 年推出了全新電動品牌岚圖,開啓了新造車的布局,随後相繼成立了猛士科技、納米、奕派等一系列新能源品牌,在 2023 年完成了產品矩陣的布局。
長安汽車也在 2018 年開啓了更多的動作,甚至提前與比亞迪在 2018 就開始了合作,2020 年與寧德時代籤訂了電動汽車合作協定,此後又加入了華為,從而誕生了集合業内三強技術的品牌阿維塔,同時還推出了深藍和啓源兩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形成了全新的產品矩陣。
但問題是,從 2020 年至今已經三年時間過去,三家車企在新能源上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一汽的新能源數據甚至需要将一汽 - 大眾、一汽豐田、一汽奔騰和一汽紅旗的數據相加起來才實現了約 25 萬輛的銷量。
東風汽車不像一汽有強力的合資在支撐,東風本田和東風日產的新能源在國内市場僅剩了微薄的存在感,銷量需要靠着東風納米和岚圖來支撐,最後換來的只有從 2020 年幾萬輛的數據增長到 2023 年 30 萬量的規模。
長安汽車從數據上來看是三家車企中增長最快的,從 2020 年的 3 萬輛開始一直以翻倍的速度增長,截止 2023 年已經實現了 48.1 萬輛的銷量,并且其中多數為自主品牌的銷量。
這也是為何在比亞迪開啓 2024 年新能源價格戰後,長安汽車敢于率先跟進的原因所在。
但是從新能源銷量占比來看,三大車企的存在感還是明顯不足,根據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 2023 年我國新能源銷量為 949.5 萬輛,新能源滲透率突破 30%。
三大央企汽車的新能源銷量卻只占其中的一成左右,這與其多年投資布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如此成績之下,如何能推動新能源汽車像更深的層次推進。
作為國資委直屬的汽車企業,三家車企需要面對的是 2030 年碳達峰的國家目标,同時也必須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推動汽車全面新能源化。
如今,新一輪改革的号角已經吹響,資本市場也第一時間做出了反應,東風汽車在 3 月 5 日的股市直接收獲漲停,而長安汽車、一汽解放等都有不小的上漲,市場對于此次中央三大車企新能源改革明顯看好。
這意味着,在未來三大車企的動作将會更加迅速和密集,同時更會帶動地方國企中的車企進行政策調整,市場将會迎來新一輪新能源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