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90後侗族女孩帶領鄉親“繡”出致富路,歡迎閲讀。
貴州從江女孩石賢有着多重身份,她是侗族服飾非遺傳承人,是貴州省政協委員,也是南京财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創新創業兼職導師。
走出大山求學,又回到大山創業。既是從大山走出來的侗族兒女,也是從城市回鄉發展非遺產業的青年帶頭人。在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道路上,這名 90 後侗族女孩懷着一顆赤子之心,一步一步地 " 繡 " 出鄉村振興新希望。
走出大山,她想傳承發展家鄉民族文化
2013 年,石賢來到南京财經大學求學。走出大山的經歷,讓她深刻感受到地網域文化的多樣性,也更加領會到家鄉民族文化的獨特與珍貴。
她發現,不少珍貴的民族文化、精美的手工藝正快速消失在時光的長河中,便下決心想為家鄉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發展做些事。帶着滿腔熱情,石賢在 2014 年暑假發起 " 古夢清泉 " 侗族文化傳承志願團。在對貴州黔東南侗族文化傳承現狀進行實地調研後,她撰寫學術論文,首創提出了侗族大歌 " 隔代傳承 " 理念。
" 侗族大歌基本掌握在老人手裏,不少青壯年走出家鄉,失去了最佳傳承契機,而村中大量的留守兒童正好可以成為‘隔代傳承’的對象。他們有希望成為下一代底藴豐厚的民族文化傳承人,解決‘文化斷層’問題。" 石賢説。
每年,石賢利用暑假時間組建團隊深入貴州黔東南民族村寨,在她的家鄉開展暑期支教和民族文化傳承志願活動,牽線母校南京财經大學與從江縣共建實習實踐基地,探索文化教育精準幫扶,產生了良好、廣泛的社會效應。
回鄉創業,她帶動更多繡娘致富
大學畢業後,石賢毅然決定回鄉創業,從事民族非遺創意產品開發與民族文化傳承推廣工作。創業初期,為了組建生產團隊,她到村裏一家一户動員,希望能帶動更多家庭加入手工刺繡產業。
為進一步提高非遺產品制作水平,實現高标準品控,石賢還向村裏婦女免費開展非遺技能培訓。" 為了鼓勵村裏婦女來參加培訓,一開始每人獎勵 40 元,但大家來坐一坐就走了,并沒有把刺繡當回事。她們覺得自己繡了一輩子花,也只能給家裏添幾件衣裳 ……" 後來,石賢在上課前,先給大家播放公司在各地參展、宣傳推介非遺手工產品的視頻和照片,講述繡品如何經過創新設計賣到世界各地的故事,慢慢地改變了大家的看法。
同時,石賢設立 " 獎學金 " 和人才提拔機制,讓表現最好的繡娘獲得額外獎勵,并籤約公司成為駐店手藝人,這樣一來不僅能承接訂單,還能獲得更多外出交流、申請傳承人認證等發展機會。大家熱情高漲,你追我趕學習創新技能,常常過了下課時間還 " 賴 " 在教室裏不走。
激勵機制設計好,渡過沒有產出的培訓階段,接下來繡娘們接上訂單,就可以進一步激發内生動力,形成良性循環。就這樣,越來越多村民慕名而來,加入這項事業中。政府部門也向公司提供了優惠政策,共同推動貴州民族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剪紙、刺繡、蠟染、銀飾 …… 繡娘們飛針走線,專注而娴熟,一件件產品在她們靈巧的雙手下產出上架。" 她們在兼顧農活、照顧家庭的同時,每天拿出 2 到 3 個小時手工制作,年收入能達到萬元以上。" 石賢説。
講好非遺故事," 繡 " 出鄉村振興新希望
刺繡做出來,賣給誰呢?為了積極向外界推介貴州非遺產品和民族文化,石賢想到借助流量平台,讓更多的人了解貴州,感受貴州獨特神秘的民族文化風情。她還将非遺手工產品推廣到電商平台、線下景區店、特產館進行銷售。
她和團隊與江南大學、南京财經大學、貴陽人文科技學院等高校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助力非遺產業化發展。他們先後帶領上百名從江民間藝人到南京、上海各大城市,開展民族文化推介,助力少數民族婦女發展。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創 " 薪 ",讓非遺助力小康。
2023 年,石賢帶領團隊在江蘇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打造了 " 從黔故事 " 貴州非遺館,這也是首家由貴州本土非遺企業自發創建的黔貨出山品牌館。" 我們希望以開放式民族文化會客廳的形式,聚焦貴州民族非遺與特產好物,深度鏈接一二線城市的優質客源市場,助力黔貨出山,向世界分享貴州之美!"
" 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謹慎,始終堅持穩扎穩打。幾百位繡娘因為我,對非遺產業滿懷期望,我要讓企業成長發展好,才能帶動更多人致富。" 在石賢的努力下,企業成功孵化了 3 名非遺傳承人,帶出了一批批優秀的新型職業手藝人,擁有文化產業品牌 2 個、產品版權近 200 項。企業被評為 " 黔東南州非遺傳承基地 ",石賢獲得貴州省第二屆 " 最美勞動者 "" 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 " 等榮譽。
" 講好非遺故事、根植民族文化自信,是我給自己定下的奮鬥目标。" 在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道路上,這名 90 後侗族女孩懷着一顆赤子之心,一步一步地 " 繡 " 出鄉村振興新希望。
通訊員 闵若怡 劉芝铨 施衞娟 現代快報 + 記者 于露 通訊員供圖
(校對 李凱波 編輯 範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