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90后侗族女孩带领乡亲“绣”出致富路,欢迎阅读。
贵州从江女孩石贤有着多重身份,她是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是贵州省政协委员,也是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兼职导师。
走出大山求学,又回到大山创业。既是从大山走出来的侗族儿女,也是从城市回乡发展非遗产业的青年带头人。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这名 90 后侗族女孩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步一步地 " 绣 " 出乡村振兴新希望。
走出大山,她想传承发展家乡民族文化
2013 年,石贤来到南京财经大学求学。走出大山的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地網域文化的多样性,也更加领会到家乡民族文化的独特与珍贵。
她发现,不少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美的手工艺正快速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便下决心想为家乡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做些事。带着满腔热情,石贤在 2014 年暑假发起 " 古梦清泉 " 侗族文化传承志愿团。在对贵州黔东南侗族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后,她撰写学术论文,首创提出了侗族大歌 " 隔代传承 " 理念。
" 侗族大歌基本掌握在老人手里,不少青壮年走出家乡,失去了最佳传承契机,而村中大量的留守儿童正好可以成为‘隔代传承’的对象。他们有希望成为下一代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解决‘文化断层’问题。" 石贤说。
每年,石贤利用暑假时间组建团队深入贵州黔东南民族村寨,在她的家乡开展暑期支教和民族文化传承志愿活动,牵线母校南京财经大学与从江县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探索文化教育精准帮扶,产生了良好、广泛的社会效应。
回乡创业,她带动更多绣娘致富
大学毕业后,石贤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从事民族非遗创意产品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工作。创业初期,为了组建生产团队,她到村里一家一户动员,希望能带动更多家庭加入手工刺绣产业。
为进一步提高非遗产品制作水平,实现高标准品控,石贤还向村里妇女免费开展非遗技能培训。" 为了鼓励村里妇女来参加培训,一开始每人奖励 40 元,但大家来坐一坐就走了,并没有把刺绣当回事。她们觉得自己绣了一辈子花,也只能给家里添几件衣裳 ……" 后来,石贤在上课前,先给大家播放公司在各地参展、宣传推介非遗手工产品的视频和照片,讲述绣品如何经过创新设计卖到世界各地的故事,慢慢地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同时,石贤设立 " 奖学金 " 和人才提拔机制,让表现最好的绣娘获得额外奖励,并签约公司成为驻店手艺人,这样一来不仅能承接订单,还能获得更多外出交流、申请传承人认证等发展机会。大家热情高涨,你追我赶学习创新技能,常常过了下课时间还 " 赖 " 在教室里不走。
激励机制设计好,渡过没有产出的培训阶段,接下来绣娘们接上订单,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这样,越来越多村民慕名而来,加入这项事业中。政府部门也向公司提供了优惠政策,共同推动贵州民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剪纸、刺绣、蜡染、银饰 …… 绣娘们飞针走线,专注而娴熟,一件件产品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产出上架。" 她们在兼顾农活、照顾家庭的同时,每天拿出 2 到 3 个小时手工制作,年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 石贤说。
讲好非遗故事," 绣 " 出乡村振兴新希望
刺绣做出来,卖给谁呢?为了积极向外界推介贵州非遗产品和民族文化,石贤想到借助流量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感受贵州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风情。她还将非遗手工产品推广到电商平台、线下景区店、特产馆进行销售。
她和团队与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助力非遗产业化发展。他们先后带领上百名从江民间艺人到南京、上海各大城市,开展民族文化推介,助力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创 " 薪 ",让非遗助力小康。
2023 年,石贤带领团队在江苏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了 " 从黔故事 " 贵州非遗馆,这也是首家由贵州本土非遗企业自发创建的黔货出山品牌馆。" 我们希望以开放式民族文化会客厅的形式,聚焦贵州民族非遗与特产好物,深度链接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源市场,助力黔货出山,向世界分享贵州之美!"
" 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谨慎,始终坚持稳扎稳打。几百位绣娘因为我,对非遗产业满怀期望,我要让企业成长发展好,才能带动更多人致富。" 在石贤的努力下,企业成功孵化了 3 名非遗传承人,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新型职业手艺人,拥有文化产业品牌 2 个、产品版权近 200 项。企业被评为 " 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基地 ",石贤获得贵州省第二届 " 最美劳动者 "" 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 等荣誉。
" 讲好非遗故事、根植民族文化自信,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 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这名 90 后侗族女孩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步一步地 " 绣 " 出乡村振兴新希望。
通讯员 闵若怡 刘芝铨 施卫娟 现代快报 + 记者 于露 通讯员供图
(校对 李凯波 编辑 范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