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中國新能源車企從"產品輸出"到"生态共建",歡迎閲讀。
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突破 200 萬輛,同比增長 12%,蟬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國。然而,在規模擴張的背後,國際市場競争加劇、貿易壁壘高築、數據合規挑戰等問題日益凸顯。
在 2025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多位行業專家以及企業代表認為," 出海 " 不僅是貿易層面的擴張,更是一場涉及技術、生态與戰略布局的深層變革,從東南亞的制造基地到歐洲的研發中心,從單一產品輸出到全產業鏈協同。正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會上所言:" 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產品及產業鏈已領先全球 3-5 年,這是我們出海的底氣。"
是必答題,更需要 " 共生橋 " 思維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化進程,已從 " 產品輸出 " 邁向 " 技術引領 " 與 " 生态共建 " 的新階段。數據顯示,2025 年 1-2 月,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額達 74.07 億美元,同比增長 5.62%,其中純電乘用車均價 16,487 美元。這種增長得益于技術輸出的深化:岚圖汽車在歐洲建立研發中心,将電池管理、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與本地供應鏈融合;比亞迪通過 " 技術 + 生态 " 模式,在泰國羅勇府投資建廠并帶動 50 餘家配套企業落户,構建從技術到制造,再到服務的全鏈條,這種合作模式使得泰國電動車滲透率三年内從 1% 躍升至 13%,90% 的市場份額被中國品牌占據。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化進程已從單一的產品出口,演變為涵蓋技術輸出、本地化生產、品牌共建和產業鏈賦能的系統性工程,參與全球發展的路徑已逐漸進入到 4.0 的時代:早期以整車出口為主的 1.0 貿易模式,因歐盟反傾銷調查等貿易壁壘逐漸式微。車企開始轉向 2.0 本地化生產模式:比亞迪在泰國建設年產能 15 萬輛的東盟首個純電產品工廠,長安汽車在泰國布局 10 萬輛年產能基地,通過 CKD/SKD 模式實現區網域深耕。
更高階的 3.0 品牌合作模式則通過合資形式突破市場壁壘,如奇瑞與西班牙 EBRO 共建品牌,共享研發與銷售網絡,零跑汽車與 Stellantis 集團成立合資公司 " 零跑國際 ",在歐洲推進本地化生產。而 4.0 生态共建模式則标志着更深層次的全球化——吉利向馬來西亞寶騰輸出技術标準與供應鏈體系,助其銷量增長超 130%;長城汽車在泰國推動從電池生產到充電網絡的全產業鏈布局,賦能當地產業更新。在吉利汽車集團首席產品戰略官唐黎明看來,汽車產業的全球化發展是大勢所趨,但也是一場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 全球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不是獨行橋,而是共生橋。"
技術輸出已經成為撬動新興市場的關鍵杠杆,泰國電動汽車協會主席尤薩朋 · 勞努爾指出,中國企業的技術合作與投資推動泰國電動車產量從 2023 年的不足千輛激增至 2024 年的 5.8 萬輛,并計劃到 2030 年實現零排放汽車占比 30%。在發達國家市場,智能化則成為破局核心。長安汽車副總裁鄧承浩強調,AI 賦能是未來競争力關鍵,長安已發布全場景智駕方案,并計劃 2027 年量產固态電池。這種技術迭代能力使中國車企在歐盟加征關税的背景下,仍能通過本地化智造維持競争力。
技術輸出的同時,中國車企正推動全球產業鏈标準重構。華為數字能源總裁侯金龍提出的 " 車路雲一體化 " 方案,已在東南亞、中東等地落地。德國交通轉型智庫專家克裏斯蒂安・霍克菲爾德評價稱:" 中國企業以技術為紐帶,與全球夥伴共建本地化生產體系,這種‘反向合資’模式正在推動區網域產業更新。"
合規壁壘下的戰略升維
盡管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勢頭強勁,但隐憂與挑戰并存。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蘇波在論壇中警示,當前國際貿易環境復雜多變,歐盟反補貼調查、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政策,對中國車企的成本控制與合規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024 年上半年,受歐盟調查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對歐出口量一度環比驟降 35%。
對此,比亞迪、吉利等企業采取 " 歐洲本地化生產 " 策略:比亞迪匈牙利工廠 2025 年底投產,年產能 15 萬輛;吉利在西班牙布局工廠,覆蓋歐盟及周邊市場。這種 " 以攻為守 " 的策略不僅規避了關税,還赢得了當地政府的支持——匈牙利将比亞迪工廠視為 " 綠色產業轉型的标杆 "。
另外,針對數據跨境的措施也成為焦點,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強調,各國數據安全監管差異顯著,建立 " 安全可控、互信共治 " 的跨境數據流動機制已迫在眉睫。為此,車企一方面加強本地化數據中心建設,确保符合歐盟 GDPR 等法規;另一方面推動國際标準互認,例如與東盟共建數據跨境流動框架,将認證周期從 18 個月縮短至 9 個月,為中國車企降低合規成本。
在合規問題之後,中國汽車的品牌認知與文化适配則成為了另一大短板。麥肯錫報告顯示,歐洲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認知度普遍低于日韓,但體驗後滿意度卻顯著提升。為破解這一困局,車企開始從 " 產品營銷 " 轉向 " 文化滲透 "。例如,比亞迪在法國推出 " 智能座艙 + 低碳生活 " 概念店,将電動車與環保理念結合;小鵬 G9 在挪威市場以 800V 高壓平台和 5 分鍾 200 公裏快充技術重塑高端形象,這些舉措都在改變歐洲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固有印象。
此外,奇瑞國際公司總經理助理束學明還提到,DeepSeek 對全球的影響、我國無人機全球市占率達 70% 等事實,都在強化中國品牌 " 科技 " 的标籤。
中國電動車出海,已超越簡單的商業擴張,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重要推動力,但在更長的周期來看,與美國、日本、德國等企業出海的周密規劃不同,當一些企業的出海進程被顯著加速。這是中國制造出海的必由之路,而在電動汽車產品的領網域,通過技術賦能、生态共建與模式創新,中國車企正從 " 參與者 " 轉變為 " 規則制定者 "。面對未來,出海是一種扎根本土的長期行為,王傳福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堅持開放創新,在優勢互補、開放合作中,出海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