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3天賺15萬,這種暴富經誰肯教我?,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彭樂怡,編輯:安菲爾德
由于自身知識儲備有限,大部分人甚至難以分辨 AI 培訓授課老師所講内容的對錯。加之當下 AI 培訓課程質量參差不齊,普通人更加難以判斷優劣。只有具備一定 AI 基礎的人,才有可能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去評判授課老師是否有真才實學,所傳授的内容是否具備價值。
" 用‘ deepSeek ’ 3 天賺 15 萬,普通人也能翻身!""3 天賺了 1 萬,AI 創業新風口适合普通人。"
AI 的風刮進千家萬户後,各類社交媒體平台上都能刷到此類 AI 培訓課程信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博主連 "DeepSeek" 都讀不準确,卻不遺餘力地将 AI 創業渲染成暴富神話。
這些培訓課程的套路相似,先用 0 元試聽課吸引消費者,宣稱 " 這是普通人抓住 AI 紅利的最後機會 ",繼而将 AI 開發、AI 繪畫接單、模型微調等包裝成高價培訓課,以幾千元的價格賣給普通人。
在體驗試聽課的過程中,記者發現了 AI 培訓課程的兩個疑點:
其一,課程内容的質量與實用性存疑。這些課程往往将學習效果描繪得天花亂墜,但轉行 AI 或利用 AI 賺錢真的那麼容易嗎?
其二,授課老師的真實身份和專業資質難以确定。這些老師往往被包裝成 AI 領網域的資深專家、行業領軍人物,實則身份信息模糊,無法求證,他們真的能教真本事嗎?
雖説 " 學習是一門穩賺不賠的投資 ",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懷揣着好奇體驗過 AI 培訓課的人中,已經有一部分率先在這場 " 學習投資 " 中遭受損失。
AI 培訓課,一場飢餓營銷
晚上 7 點 2 分,距離《新周刊》記者報名參加 " 知乎 AI 解決方案 " 試聽課開課時間還有 10 分鍾,助教通過微信和電話不停發來信息,催促記者進入直播間,以免錯過課程。
在課程中,講師 Eva 從 AI 技術對多個行業的影響講起,講解了大模型的基本原理,并介紹了 AI 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案例。兩個半小時後,試聽課結束,Eva" 進入正題 ",開始推銷正式課程《AI 大模型解決方案專家培養計劃》。
助教提供的講師海報顯示,Eva 老師是知乎知學堂 AI 項目負責人、前海外保險管理 App Coverhero 創始人之一、悉尼科技大學碩士。在這些身份中,描述最為詳細的 " 前海外保險管理 App Coverhero 創始人之一 " 較容易驗證。記者通過郵件等方式聯系上 Coverhero 的創始人及 CEO Naby Mariyam,Naby 回復稱:"Eva 在 2017 年曾在我們團隊工作過,但她并不是創始人。我們從未授權她使用我們的品牌(來做宣傳)。"
講師身份存疑的同時,課程還帶有明顯的飢餓營銷特征。
上課期間,助教于交流群内發起促銷活動,稱 " 原價 7980 元,直播間限時早鳥價 4980 元。只限前 50 名才可以登記直播間福利,現在報名支持 3/6/12 期免息分期。此外,助教還通過微信私聊持續推送消息,不時強調 " 剩餘 7 個名額 "" 僅剩 2 個名額 " 等。
課程群内,學員們不約而同開始曬出付款記錄,并有序抛出問題,讓助教解答如何開發票、怎麼分期支付、課程是否有回放、0 經驗能不能學、前 50 名報名有何優惠等疑問。記者試圖添加學員微信了解付款詳情,卻發現群主設定了 " 無法通過群聊添加微信 "。
助教還稱,通過直播間下單能獲取額外福利,包括大廠真實未脱敏項目源代碼、全球新技術追新課、内推崗位機會等。另外,報名該課程的學員還能獲得 " 内部兼職機會 "。助教告訴記者,兼職即在平台上供稿,寫下自己對課程的感受,每月撰寫 8 篇文章,就可以賺取 1200 元左右。
兩天試聽課結束後,課程群解散。此後助教連續四天私聊記者,表示争取到了優惠價,催促記者報名,後來見記者沒有答復,就沒再發來信息。
學完就接單," 變現美夢 " 背後的重重套路
圍繞 AI 培訓課的核心疑問是,這些課程的實際教學效果究竟怎樣?學員能否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利用 AI 實現創收的能力?
從受訪消費者的反映來看,"AI+ 創業暴富 " 更像是一個泡泡,一戳就破。
小劉告訴《新周刊》,她在 2024 年 11 月 12 日報名并購買了一門 "AI 應用成長計劃全能班 ",花費 3980 元,共 45 節課,主要教授 AI 繪畫技能。但她上了三節課後,認為教學質量與宣傳承諾不符。" 課程實際内容與宣傳中‘技術到位’‘保障接單能力’等描述存在顯著差距。他們既未提供系統性技術指導,也缺乏對接單實戰的支持。"
小劉是一名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平時對 AI 接觸不多。她報名 AI 培訓課程的目的是讓自己多掌握一項技能,還能掙點外快。因此,課程所營銷的 " 接單變現 " 一下擊中了小劉的需求。
這類培訓課程的套路是類似的。和記者體驗的一樣,小劉先上了兩天 0 元試聽課。" 不可否認,老師講得非常好,十分吸引人。課程設計緊湊,課後設定了實戰環節,讓人無形中覺得團隊既專業又可靠。最吸引我的是老師展示了大量成功學員學完後迅速接到 1000~2000 元單子的案例,我想大家都是衝着變現來的。" 小劉説。
對于授課的老師,小劉并未過多懷疑身份," 老師們的履歷都很吸睛,基本都有海外留學或工作背景,我也沒有特意去考證。" 實際上,僅依靠互聯網搜索,難以核實這些講師的真實身份。他們在授課時大多使用昵稱,搜索引擎裏能查到的,只有課程相關海報,找不到其他信息來相互印證。
小劉告訴《新周刊》,付費課程主要内容是 AI 工具及繪畫軟體的使用,其中主要介紹了一款名為 " 智圖 AI" 的工具。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咨詢了該課程助教,助教表示 " 智圖 AI" 是知乎内部研發的工具,無需 " 翻牆 ",在其網頁端就可以直接使用 chatGPT 和 AI 繪畫軟體 Midjourney。
而據公開資料顯示,知乎旗下的大模型是與面壁科技合作發布的 " 知海圖 AI",于 2023 年 4 月 13 日開啓内測。
小劉付費後,第一周聽的是錄播課。老師曾在課上展示 AI 繪畫工具 Stable Diffusion 的使用方法," 他自己調了半天,最後生成一個很難看的圖,我當時就失望了。如果連老師操作都這麼費勁,那我自己上手能順利嗎?"
小劉只聽了三節課,她希望能退費,但課程助教以 " 已解鎖課程 " 為由拒絕。小劉随後到黑貓投訴平台提交了投訴,目前投訴已完成,退還了部分費用。
當焦慮催生商機,普通人如何避坑?
AI 作為前沿且復雜的領網域,對于大多普通人而言,存在較大的認知壁壘。這種認知壁壘導致人們一邊擔心自己被 AI 取代,一邊又難以準确評估課程質量與價值。
記者将獲取到的 AI 培訓課程表交給業内人士分析,AI 工程師張睿文表示:" 這課程每一節課都相當于一篇論文。所以這目錄看起來很唬人,消費者看到後,價值感已經拉滿。不過,真正專業的人不需要這種培訓,而不專業的人培訓了也沒用。"
張睿文進一步解釋,從課表來看,課程内容主要圍繞着大模型的底層能力," 這等于是,你的應用場景只是做運營,但你居然要去學數學。這不是一招半式能練成的,工程師們也經歷過很長時間的專業訓練 "。
記者獲取的 "AI 大模型解決方案專家培養計劃 " 課程大綱。(圖 / 檔案截圖)
在張睿文看來,如今 AI 概念已廣泛普及,普通人害怕落後,跟不上時代,培訓機構正好利用焦慮完成轉化。
他談及自身求職經歷時表示,企業不但要求應聘者熟悉應用算法原理,還需要具備扎實的編程能力,面試時經常現場出題,要求應聘者當場寫出代碼。基于此,他深知轉行進入 AI 相關行業絕非易事,更不相信僅靠參加一些培訓課程就能實現這一目标。
由于自身知識儲備有限,大部分人甚至難以分辨 AI 培訓授課老師所講内容的對錯。加之當下 AI 培訓課程質量參差不齊,普通人更加難以判斷優劣。只有具備一定 AI 基礎的人,才有可能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去評判授課老師是否有真才實學,所傳授的内容是否具備價值。
至于所謂的 AI 實操應用課程,普通人想要憑借它們實現運用 AI 賺錢的目标,更是難上加難。以 AI 繪畫為例,曾在設計行業工作的洪靜此前接受《新周刊》采訪時表示,用 AI 輔助繪制設計圖并不簡單。很多時候,為了達到理想效果,設計師可能要進行上百次嘗試。
" 設計有的時候靠的是一種‘感覺’,但 AI 是一個理性的工具。可能需要被投喂上百次關鍵詞,AI 才能理解這種‘感覺’。" 洪靜説。而這種 " 感覺 " 源自設計師長期積澱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獨特的審美水平,絕非僅僅通過簡單輸入指令就能讓 AI 生成。
在 AI 蓬勃發展的時代,普通人該如何驅散内心的焦慮?張睿文認為,積極接納 AI 無疑是明智之舉。當下,有諸多免費的 AI 平台可供使用,與之配套的教程也十分豐富。普通人可以利用這些資源,親自動手操作,在實踐中逐漸熟悉 AI 技術。
另外,融入 AI 相關的論壇和社區也是極為有效的途徑。在這些社區中,匯聚了來自不同領網域、不同層次的 AI 愛好者和從業者,既有深入剖析技術原理的專業文檔,也有簡潔明了、便于新手操作的實用指引。借助這些資源,普通人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方式獲取知識,拓寬視野,逐步消除對 AI 的陌生感和焦慮感。
(應受訪者要求,小劉、張睿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