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以前沒錢買BBA,現在“沒錢”買BBA,歡迎閲讀。
" 直降 "" 一口價 " 的風還是從普通合資吹到了傳統豪華品牌。
近期,全新寶馬 X3 長軸距版上市,直降 5 萬元,而且沒有任何套路,就是真金白銀地讓利。
新奧迪 Q7 也緊随其後,部分地區經銷商宣布 " 直享一口價 " 僅需 45.99 萬元起,要知道 2023 款的指導價高達 63.28 萬元起。
相較于以往要費盡心思才能砍點價,現在我們買 BBA 可謂是既省錢又省心還省力。不過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 BBA 直接攤牌了。
雖然 BBA 依舊占據 2024 年中國豪車銷量榜前三,但是它們的壓力卻很大,特别是寶馬和奧迪,去年在華銷量分别同比下滑 13.4%、10.9%。
其中絕大部分壓力來自于迅速擴張的新勢力。
比如理想,2024 年銷量同比增長 33.1%,達到 50.05 萬輛,十分接近奧迪同期在華銷量;又比如蔚來,2024 全年銷量達 22.2 萬輛,同比增長 38.7%;再比如鴻蒙智行,2024 年銷量達到 44.5 萬輛。
在車型矩陣高度重合的情況下,新勢力銷量的猛漲,将不斷刺激 BBA 的神經。比如問界 M7/M9、理想 L6/L7 等車型殺入 BBA 腹地,并且憑借着價格和智能化優勢,在銷量榜上一騎絕塵。
在此情形下,為了維持市場份額,BBA 選擇了 " 以價換量 ",好消息是效果立竿見影。比如寶馬 i3 最開始上市時月銷量僅穩定在千餘輛,但是終端售價降到六折後,月銷量猛漲至 6000 輛左右。
但是在寶馬 i3 大降價沒多久,官方優惠幅度就縮水了。2024 年 7 月,寶馬宣布退出價格戰,随後奔馳、奧迪跟進,不過這也導致奔馳、寶馬在之後的一兩個月内,銷量大幅下滑。
換言之,當 BBA 降價時,國内還有大部分人願意為其買單,不過 " 漲價 " 後,就難説了。
除了外部壓力外,來自 BBA 内部的壓力也不小。這幾年 BBA 的競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奔馳和寶馬之間。
在全新寶馬 X3 長軸距版上市前,直接競品車型奔馳 GLC 就已經掀了桌子,終端綜合優惠可達 13.5 萬元左右。
所以如果全新寶馬 X3 長軸距版還為了調性而維持高價格,那麼潛在客户極易流向奔馳 GLC。
除此之外,BBA 還面臨二線豪華品牌的壓力,比如凱迪拉克從去年開始,對旗下車型售價進行了重新調整,其中全新 XT5,同樣是中型 SUV,上市時限時一口價僅需 26.59 萬元起,較指導價直降 12.4 萬 -13.4 萬元不等。
那麼結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未來 BBA 新車上市直降,或将成為常态。
另外,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BBA 最近上市直降的車型都是 SUV,難道 SUV 車型的價格要回歸正常了嗎?
其實 SUV 車型在國内一直都存在溢價,特别是豪華品牌。因為國内用户偏愛大空間,所以 SUV 銷量一直很好,這也導致價格居高不下。
比如寶馬 X3,它可以看作是 3 系的 SUV 版,動力、配置都接近的版本,兩款車的價差高達 8 萬元左右,而美國版的價差卻不到 4 萬元。
現在全新寶馬 X3 長軸距版直降至 34.99 萬元起售後,與 2025 款 3 系(31.99 萬元起)的價差明顯減小。
連豪華品牌的 SUV 車型都很難支撐起高額溢價,那麼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之後車企的 " 價格戰 " 将換一種 " 卷 " 法,可能卷 SUV 的價格,使其價格接近同級轎車,沒準新勢力也會跟進。
BBA 銷量下滑,最受傷的莫過于經銷商。
車不好賣,那經銷商就沒什麼利潤,所以去年有不少 BBA 經銷商倒閉或者倒戈,比如寶馬全球首家 5S 店北京星德寶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閉店停業、華南首家奧迪 5S 店轉賣新勢力。
為了穩住銷售網絡,BBA 的做法簡單粗暴,選擇直接對經銷商進行補貼。據海外媒體爆料,去年寶馬、奔馳分别對國内經銷商補貼了幾十億元。
不過補貼終歸治标不治本,只有自身擁有造血能力才能徹底解決問題。簡單來説,就是要提高銷量。
一方面,產品力肯定要到位,光靠品牌信仰如今早已經行不通了;另一方面,價格要有誠意,不然消費者看到 BBA 比新勢力貴那麼多,可能連 4S 店都不想踏入,那麼多賣車就是異想天開了。
并且 BBA 降價後,經銷商的資金壓力也會減少,經營壓力也會随之得到緩解。
在車市内卷之下,沒有一個品牌能夠幸免,溢價也逐漸消失,成為衡量 BBA 誠意的一大标準。
以前買 BBA 熱門車型可能還得加價,現在新車上市直降,堪稱巨變,或許大家也能買得起夢中情車了。
最後,你們現在買車還會考慮 BBA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