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脈脈的匿名枷鎖,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電廠,作者 | 何暢,編輯 | 高宇雷
頂着粉色小恐龍頭像的 "momo" 大軍依然在互聯網橫行,但各平台早期所推崇的匿名機制正在一步步走向終結。
7 月 7 日,國家網信辦發布《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在第十四條對匿名功能作出相關規定。" 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對網絡社區版塊、網絡群組的管理,不得在詞條、話題、超話、群組、貼吧等環節集納網絡暴力信息,禁止創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話等名義發布導向不良等内容的話題版塊和群組賬号。"
7 月 14 日,随着知乎正式下線匿名功能,用户已無法匿名創建問題或匿名發布内容,并可自主選擇是否将歷史匿名内容轉為實名。在其發布的 App 最新版本中,專業身份認證的更新成為亮點之一,更為便捷的認證方式,也對應着 " 讓内容更專業,讓内容更真實 " 的期待。
當知乎選擇與匿名功能割席,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脈脈。這個被調侃為 " 互聯網大廠茶水間 " 的職場社交平台,近幾年來憑借匿名爆料持續斬獲流量。從人事調整到薪酬變動,從行業八卦到職場吐槽,信息的持續積累讓越來越多的員工聚集于此,後者俨然成為 " 企業第二内網 "。多位互聯網公司員工告訴電廠,使用脈脈 " 就是為了看來自各個公司的爆料 "。
在互聯網平台上,匿名機制的存在意味着将個體隐匿于群體之中,無論是知乎、脈脈等社區類產品的内容發布,還是淘寶、滴滴等消費類產品的體驗反饋,當用户披上 " 馬甲 ",他們自然而然地獲得了一層保護,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盡情表達的顧慮。
2015 年,滴滴在更新旗下網約車用户匿名評價機制時曾明确表示,該項舉措是為了 " 使乘客在對司機的服務不滿意時可以放心大膽地給出差評,從而更加真實地體現出專車司機的服務水平和專業素養,提高平台整體的服務質量,保證乘客的出行體驗 "。
至于脈脈,匿名是其在上線初期就已确定的功能。理想狀态下,匿名機制消除了信息層面的不平等,為員工的決策提供了有效參考,也讓企業增加了一個發現并解決問題的渠道。彼時,創始人林凡給出的解釋是,中國的求職者并不希望現公司的同事獲知自己存在跳槽打算,求職信息更為隐私。于是,脈脈構建了一個匿名求職社區,并引入同樣匿名的 " 職場八卦 " 板塊。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求職應聘畢竟是以一年為維度的用户行為,并不能長久地保證用户活躍度,這就是我們引進以天、周為維度的職場八卦功能的原因。"
一位脈脈離職員工向電廠介紹,社區發展始終是公司高層重點關注的方向。而匿名内容對用户活躍度、社區内容豐富度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支持作用。以 2021 年引爆自脈脈的 " 阿裏女員工被侵害 " 事件為例,林凡此前在接受 36 氪采訪時透露,事件發生後一周内,平台活躍度出現了 5% 的提升。
畢竟,匿名機制降低了用户發布内容的心理成本,職場爆料、吐槽等内容又天然地能夠吸引社區内用户的注意力。一位脈脈用户認為,脈脈相當于一個職場版八卦賬号的集納平台。不同的是,脈脈的門檻更低,只要匿名,人人可以成為這個八卦賬号,且毫無負擔。
一位互聯網公司員工提到,職場上的負面情緒較多,為了自我保護,在脈脈發布相關内容時通常選擇匿名。" 包括涉及管理層、公司戰略的讨論,誰會實名開麥?不是等着公司找上門來嗎?" 不過,這也是脈脈令一眾公司及其 HR 感到頭痛的地方。匿名機制削弱了用户由于發言而暴露身份的風險,卻在無形之中催生出一些真實性存疑、僅供情緒宣泄的負面内容。" 馬甲 " 之下的用户将不滿宣之于口,影響往往的是企業的形象。
匿名機制如同一柄雙刃劍,帶來流量,也帶來風險。2018 年 7 月,北京市網信辦、公安局針對脈脈匿名版塊存在用户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诽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隐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依法聯合約談脈脈相關負責人,責令其限期關閉匿名發布信息功能,加強用户管理,全面整改。
脈脈匿名内容引發的法律糾紛不在少數,百度、B 站、餓了麼、作業幫等企業都曾向脈脈提起訴訟。裁判文書網顯示,2019 年,有脈脈用户以 " 哔哩哔哩員工 " 的身份發布信息,稱 "B 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 ",該評論被列為熱門評論,引發站内回復及其他平台的轉發和引用。随後,B 站将脈脈告上法庭,認為後者 " 利用虛假用户發布、傳播虛假不良言論,公然诋毀、侮辱 B 站 ",損害其商業信譽和企業形象,構成商業诋毀的不正當競争行為。經法院調解,脈脈賠償 B 站 8 萬元,雙方最終達成和解。
前述脈脈離職員工記得,如果想要找到一位匿名發帖的用户,聯系負責社區的同事,得到的答案往往只有一個:找不到。" 他們説是查不到的,除非這個用户是實名發帖,才能夠查到個人信息。" 然而,盡管脈脈反復強調對用户信息的保護,甚至于前述裁判文書中也提到脈脈拒不提供用户信息,但拼多多員工猝死以及阿裏女員工事件中的爆料者或遭遇開除、或面臨談話,也難免令脈脈的承諾受到了一定質疑。
更何況,如今所謂的匿名均為前台 " 匿名 " 而後台 " 實名 "。脈脈自己也重申,用户必須經過後台綁定手機号加實名認證才有發帖權限,發帖時可選擇實名或唯一昵稱," 和目前主流的社區機制相似,此後脈脈平台不存在‘匿名發帖’的情況 "。
唯一昵稱是脈脈匿名機制進化的產物,上線于 2021 年,即每位用户在匿名發布内容時只能對應一個花名,而非此前的多個。除此之外,脈脈還推出過 " 實名澄清 " 功能,加入了價值觀标籤體系,比如 " 符合事實 "" 有失偏頗 " 等,甚至還通過将 " 同事圈 " 提升至一級導航來弱化匿名廣場的地位,使信息被劃定在垂直圈子中 …… 如此種種,都是脈脈就解決匿名問題争議所給出的路徑。畢竟,林凡説過,脈脈追求的是有價值的活躍。
公開資料顯示,脈脈的業務主要分為三部分:會員、廣告、招聘。不只是會員,廣告與招聘都與社區密切相關。
一位招聘行業人士介紹,招聘行業分級明顯,不同人群對平台的偏好不同,絕非單純地以流量為導向。此外,人才與公司之間是相互選擇,這對平台的挑戰很大,上手使用只是第一步,促成合作需要經過更為精細化的運營,深入研究雙方需求。" 脈脈在互聯網行業的滲透确實比較不錯,但這個領網域的招聘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玩家了,繼續切入還是很難。當然,在其他封閉領網域扎深不是沒有機會,但難度就很大了。" 該人士補充。
脈脈想做員工和企業之間的中立方,但負面匿名内容的存在一直是部分企業的心病,尤其是那些在脈脈為招聘、廣告花了錢的企業。在脈脈内部,每周都要為是否删帖 " 打架 "。前述脈脈離職員工曾經在同事圈看到過銷售同事的吐槽,稱目前的情況給他們的續籤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一方面是產品體驗,他們提出了產品優化上的一些建議,但排期特别靠後,客户的使用感受不佳,那就變成了一錘子買賣。另一方面是很多客户覺得,既然我們用了這個服務,社區能不能少出現我們的負面,但又無法協調——銷售要照顧客户,社區有社區的規則。"
脈脈就這樣在糾結中向前發展,戴着匿名内容的枷鎖,小心翼翼地平衡 C 端用户與 B 端客户的利益。然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最終總是要做出選擇的。" 脈脈現在還沒有想清楚到底要什麼,所以就很擰巴。" 前述脈脈離職員工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