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大戰在即,誰會成為春節檔的黑馬?,歡迎閲讀。
類型應該豐富起來。
文|澄田花苗
1 月 31 日,2024 年春節檔新片正式開啓預售。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短短 4 天時間,8 部新片目前總票房(含點映及預售)已經超過兩億。但具體到内容供給層面,今年的情況和去年有着明顯差異。
圖源:燈塔專業版
2023 年春節檔 7 部新片涵蓋科幻、懸疑、喜劇、動畫、體育等多品類,而今年 8 部新片中有 3 部動畫,4 部喜劇,1 部現實主義愛情片,按照如今的類型布局來看,今年的春節檔基本成了喜劇片的 " 零和博弈 "。
2024 春節檔片單(圖源:豆瓣)
這樣的分布存在不合理性,春節檔本質上是全年除暑期檔外觀影人次最多的檔期,本身存在天然的觀眾基礎優勢,能戳中大眾情緒的電影,在春節檔都有機會。而觀眾數量多也意味着眾口難調,多元類型的影片供給是滿足觀眾多樣的觀影需求的唯一解法。在這一點上,今年春節檔在類型供給的多樣性上存在缺失。
也正是由此,黑馬的懸念變大了。作為檔期中唯一一部愛情片,《我們一起搖太陽》(下稱《搖太陽》)于近期在全國 64 個城市進行了近 7000 觀影人次的大規模業内放映。在行業默認的邏輯裏,大規模看片代表着一種底氣,顯示了影片對自身的内容質量的信心。映後口碑裏," 笑中帶淚 "" 治愈系 " 等也符合大眾情緒,讓其有了黑馬相,影片最終的票房表現,也成了一種具有分析價值的產業樣本。
從目前的預售來看,《飛馳人生 2》《熱辣滾燙》《第二十條》勢均力敵,《熊出沒》成了它們與《紅毯先生》《我們一起搖太陽》的分割線。但市場格局就此固定了嗎?其實還遠沒到分出勝負的時候。
" 治愈系 "
《搖太陽》講述了 " 沒頭腦 " 呂途(彭昱暢飾)和 " 不高興 " 凌敏(李庚希飾)兩位重症病患,因 " 生命接力 " 的約定而陰差陽錯相愛,互相治愈、勇敢直面命運的故事。
在觀影的前半段,诙諧幽默的風格弱化了苦難的威力,重症發生在普通人身上也并不是只能哭天搶地;後半段親情與愛情的交織裏,故事的情感變得飽滿豐盈,哭點通過非煽情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到來。而互相救贖的愛情,則是其中最具力量感的存在之一。
呂途和凌敏最初只是病友,因意外而住到一起,看似頭腦簡單實則心細的呂途與刀子嘴豆腐心的凌敏前期摩擦鬥嘴不斷,在雞飛狗跳的日子裏吵吵鬧,萌生出感情。而同為重症患者的惺惺相惜,又讓他們倆在愛情裏找到了温暖和力量,相互陪伴着熬過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愛情線背後是有關生命力的表達——重症病人想活下去要付出的努力,比死亡更多,只有強大的人可以做到。
這也是《搖太陽》的精神内核:通過温情和愛意包裹沉重與傷痛,用積極勇敢的态度去直面生命的苦難,用愛和珍惜給人帶來積極向上的能量和温暖治愈的情感慰藉。
影片用輕巧的方式也消解了觀眾觀影時的痛感,故事裏的人的笑容和頑強,也給了故事外的觀眾一掃陰霾、重整旗鼓地直面人生的勇氣。
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在細節上下功夫。《搖太陽》背後的方法是,首先追求表演的真情流露。" 不要表演,按你真實的感覺來,體驗到幾分就表現出幾分,不要去表演那種虛假、在腦海中想象出來的情緒,那種沒有感受的東西。" 導演韓延要求兩位主演讓表演更質樸,更還原現實當中的真實狀态,與此同時,演員們提前去往取景地長沙,體驗當地生活,盡量貼近角色的生活現實。
當然,對病患狀态的還原,也需要演員颠覆以往的銀幕形象。在《搖太陽》裏,彭昱暢的形象邋裏邋遢,曬得很黑,穿着土氣;李庚希飾演尿毒症患者,嘴唇因不能随便喝水而長時間幹裂——拍攝階段,圍觀群眾甚至認不出演員本人。
彭昱暢、李庚希劇中形象(圖源:微博)
更重要的是,一部現實主義影片要有真實感,故事的根基必須足夠堅固。像《搖太陽》這樣以重症病人為主要人物的影片,對病人的了解與關切必不可少。為此,主創們在拍攝前經過長達一年的沉澱和籌備,去醫院了解病患、拜訪專家醫生、和病人及家屬深入交流、在網上搜集大量相關資料,盡可能克制細膩地真實呈現重症病人的患病日常和生存處境。
同時,電影裏每個場景道具的細節也需要花心思打磨才能有真實生活過的質感。《搖太陽》裏凌敏住的出租屋,沙發、鏡子等物品的擺放,甚至垃圾都經過設計;她原來的家裏牆上貼着不同蔬菜對尿毒症患者身體的意義。依靠諸如此類的細節設定,試圖給觀眾生活化的真實感。
有了這些前提基礎還不夠,情感層面的共情共鳴是打動觀眾的唯一籌碼。
《搖太陽》裏,呂途和凌敏面對疾病帶來的苦難時的樂觀與勇敢,會形成一種天然的感染力,給逆境中的人勇氣與力量;影片中的愛情與親情,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在人生的暴風雨裏陪伴着的人——這也是影片最重要的内核,給觀眾關于愛與生命的能量。
或許在春節檔激烈的競争裏,電影所講的故事與觀眾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畢竟,一個與你我有關的故事,一場温情治愈的生命情感體驗,一直都是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理由。
《搖太陽》在春節檔的可能性
春節檔的 " 厮殺 " 雖然向來激烈,但總是不缺 " 奇迹 ",逆襲的黑馬也成了春節檔常客。
解析所謂黑馬背後的方法論,除了影片内容質量過硬的前提外,需要明确 " 春節檔到底容得下什麼樣的電影 " 這個問題,從過往的案例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2019 年,《流浪地球》成為第一部登上春節檔舞台的科幻片,彼時國產科幻在國内觀眾心中并沒有很高的認知與好感度,相比同檔期的《瘋狂的外星人》和《飛馳人生》,觀眾基礎薄弱,但憑借其出色的視聽與情感力量勢不可擋地以超出第二名 5 億多的票房成績成為檔期冠軍;2022 年《長津湖之水門橋》也以絕對的優勢在檔期中拔得頭籌,證明了歷史、戰争片也能在一個被認為 " 歡天喜地 " 的節日裏得到觀眾的青睐。
《流浪地球》《長津湖之水門橋》(圖源:豆瓣)
可見,春節檔并不是以類型論 " 英雄 " 的,沒有哪種類型是絕對保險的王牌,能決定影片命運的唯一因素只有電影内容本身。基于這種考量,《搖太陽》定檔春節檔的選擇并不違和,畢竟沒有誰規定了觀眾只能在阖家歡樂的節日只觀看一部喜劇片。
而延展看來,之所以不同類型都有機會的原因,是因為春節檔實在太 " 包容 "。一個簡單的例子,去年春節檔總觀影人次位 1.29 億,雖然比不過長達三個月的暑期檔,但與時長相當的國慶檔 6514 萬觀影人次相比,有絕對的優勢壓制。不止 2023 年,幾乎每一年,春節檔都以它龐大的觀眾群體穩穩占據全年票房貢獻第二的位置。
觀影人次多,意味着觀眾的口味和偏好在這個檔期裏 " 五花八門 ",僅單一類型影片供給是完全無法滿足眾口難調的觀眾觀影需求的,這也是為什麼以往的春節檔基本都有超過四種以上的類型的原因;與此同時,盡管每年的春節檔檔期報告都會提到 " 只看 1 部影片 " 的觀眾占比有時會高達 80%,但即使如此,1 億多的觀影人次裏仍會有兩千多萬的觀眾選擇多部電影觀看。
而且,只關注檔期七八天内的觀影人次并不完全合理,檔期之外的長尾效應同樣迷人。比如去年的《無名》《深海》雖然前期排片與票房不占優勢,但在春節檔結束後,依然為觀眾提供了持續的觀影動機。在過往的大檔期裏,被頭部影片擠壓的優質内容也有機會長線放映、找到屬于自己的觀眾。
《無名》《深海》(圖源:豆瓣)
綜合來看,春節檔的包容性決定了不同影片的無限機遇,而在以前,因為類型不同的影片數量多," 黑馬 " 的概率被平均分配了,可今年的春節檔是個特殊的存在—— 4 部喜劇片 " 撞類型 ",更考驗觀眾在同類型裏的取舍判斷,而 3 部動畫電影有自己的閱聽人群體,只剩下 1 部現實主義愛情電影《搖太陽》是看似 " 另類 " 的存在。
但這也意味着《搖太陽》的可能性與想象力。
首先,影片彌補了檔期類型上的缺失。喜劇動畫電影扎堆," 新鮮口味 " 除了是對愛情片有需求的觀眾提供了唯一的選擇,還有可能為喜劇電影觀眾 " 調節口味 "。而一旦觀眾對愛情電影買單,帶來整個大盤觀影頻率的上升,檔期整體票房也有機會上升,對市場來説是一件好事。
其次,今年春節檔期内包含情人節檔期,愛情片是與節日氛圍最為契合的存在,在這一點上,《搖太陽》温柔細膩的愛情故事有它穩定的觀眾群體,結合故事裏主角之間的互相救贖與愛意帶來的勇氣,與情人節檔期天然适配,可以想象影片在情人節當日的單日票房有可能呈現出黑馬之态。
最重要的是,回到影片本身,兩個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的人要頑強地活下去的故事,是一種電影裏的普世情感,普世性意味着影片與觀眾的距離很近,共情是觀眾選擇一部影片的重要原因。在這一點上,《搖太陽》也有自己的優勢——每個普通人的一生,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挫折,握緊愛人的手勇敢地走下去,這些電影裏傳達出來的情感,很有機會戳到大眾情緒,從而為影片票房帶來不小的想象力。
綜合來看,在沒有萬能公式的春節檔,只要一部影片的内容質量過關,能觸動觀眾的情緒,不論類型,都有被觀眾買單的機會,并且《搖太陽》的 " 另類 " 存在正是讨論檔期潛力和觀眾觀影需求的樣本,一旦被驗證,大盤整體走向将更趨于健康,也有機會為後續市場的定檔與内容策略提供參考價值。
回到電影本身,或許一部關注人的處境和精神力量、和你我都有關聯的影片,正好可以用其温暖與治愈帶着觀眾揮别舊年陰霾,迎接新年的愛與陽光,快樂勇敢地重新出發。而站在產業角度,歲末年初的電影市場,喜劇類型當然有其固定的閱聽人群體,但若一部現實主義愛情電影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市場的健康與多樣性也就有了進一步實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