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自動泊車頻“翻車”,新技術真的不可信?,歡迎閲讀。
車企必須承擔起廠商應負的責任,自動泊車功能引發的事故、車輛損壞的後果,要積極介入和賠償車主損失。
撰文丨汶倩
責編丨 DAN
設計丨 PinZow
最新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占比超過了燃油車,汽車消費趨勢進入新階段。而随着智能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不斷走高,很多新功能也在改變人們的用車習慣。比如語音控制、車機互聯、智能駕駛等,很多車主都用的得心應手。
不過,新技術真的可靠嗎?近期,自動泊車造成的事故頻發,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擔憂。有車主在社交媒體爆料,其購買的智己汽車在使用自動泊車功能時撞上了鐵板,官方工作人員卻表示 " 是自動泊車撞的,但要車主自行維修 ",車主認為這一解決方案不合理,還在尋求協商路徑。
無獨有偶,今年 5 月份,一台智己汽車在停車場開啓自動泊車功能,撞上柱子後還在繼續泊車,似乎無法感應後方的障礙物。究竟是新技術不可靠還是偶發事件?
自動泊車進化神速,新手司機難以拒絕
眾所周知,在拿到駕照之前,我們都需要經歷科目二的考驗,包括倒車入庫、側方停車,都是日常面臨的停車場景。不過,仍有不少人考取駕照後并不能熟練駕駛,新手司機倒車難的問題普遍存在。于是,自動泊車功能應運而生,成為解決用户痛點的關鍵。
據轱辘哥了解,自動泊車可以分為多種形式,包括半自動泊車、全自動泊車、記憶泊車以及自主代客泊車。一般來説,智能化程度越高的車輛,自動化程度越高,場景适應性越強。
比如全自動泊車,基本只需要駕駛員保持觀察和準備随時接管,車輛就能自動泊進車位,倒車、側方位都可以做到,适合新手司機或者很難停的車位。
比如遙控泊車,通過手機或者鑰匙控制車輛泊入、泊出,駕駛員可以在車外監控車輛狀态。這種功能适用于停車後不方便打開車門,或者兩側有車輛靠得太近,駕駛員無法打開車門上車,有遙控泊車功能的車輛就能很好解決這一問題。
甚至還有更智能的車輛,可以實現自主代客泊車。駕乘人員下車後可以通過手機 APP 令車輛自動找到停車位泊入,不用駕駛員進一步監控和操控。當自動泊車功能發展到這個階段,就很難怪消費者會依賴于這一新技術。
從實用性和安全性兩大角度,自動泊車都有很強的誘惑力令消費者為之買賬。
自動泊車頻翻車,什麼原因?
随着技術不斷進步,自動泊車功能也從高端車,不斷下放到 20 萬内甚至 10 萬左右的車型。從消費者角度,可以以更便宜的價格享受到先進的功能是件好事,但事故頻發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鍾。
轱辘哥了解到,自動泊車技術是通過車輛周圍的傳感器(如超聲波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探測周圍環境信息和有效泊車空間,并規劃泊車路徑、控制車輛的轉向、加減速等動作,最終完成自動泊車操作。
簡單來説,依托于復雜的傳感器網絡和先進的算法可以完成自動泊車。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傳感器出錯或者攝像頭識别錯誤,以及算法出 錯等問題,都有可能導致自動泊車失敗或毀壞車輛。
比如前面提到的智己汽車,在出現自動泊車事故後發布了相關聲明,裏面提到 " 該細柱為‘工’字形金屬結構,且相尺寸偏小;導致車載超聲波雷達、攝像頭等感知傳感器構建出的障礙物位置精度不足,造成車輛與金屬細柱發生剮蹭。"因此,車主在使用自動泊車功能時,還要注意車輛是否處在自動泊車功能的弱勢場景,比如障礙物太小、停車位置光線不足等,都有可能導致感知傳感器出現錯誤判斷。這個時候可以考慮自行停車,而不依賴自動泊車功能。
自動泊車功能越來越普及,意味着使用人群更廣,使用頻次越多。而任何技術和功能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一定的 " 翻車 " 機率,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對于用户來説,如果暫時不想承擔自動泊車功能失敗帶來的風險,可以等技術更成熟後再使用。
但車企必須承擔起廠商應負的責任,自動泊車功能引發的事故、車輛損壞的後果,要積極介入和賠償車主損失。否則品牌失信于消費者,技術形象也一落千丈,将很難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 My 車轱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