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關税對iPhone影響幾何?我們用五個問題一文説清楚了,歡迎閲讀。
當地時間 2024 年 4 月 2 日下午,美國宣布将在 4 月 9 日對中國商品加征 34% 的關税。這種用關税填補貿易逆差的做法在國際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各地更是有部分消費者抓緊時間搶購進口商品,和關税新政策打時間差。作為回應,我國也宣布對美進口商品加征 34% 關税。消息一出,全球股價迎來大動蕩。那麼,此次加税對美國、中國消費者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不可能。
盡管新關税政策下 iPhone 必然會漲價,但漲到 20000 人民币(2737 美元)顯然還是太誇張了—— iPhone 16 基礎版售價 799 美元,即使我們直接算上消費税、州税,再加實際上絕無可能的終端 200% 懲罰税,最終到手價也只有 2640 美元。
圖片來源:蘋果
那麼一台 999 美元 iPhone 從中國工廠出口到美國,會因新政策加多少關税呢?小雷在這裏給大家大致計算一下。
在美國關税政策中,有關于「美國元件 20% 豁免」的條例,即「美國成分超過 20% 的原材料 / 組件部分可免征進口關税」。換句話説,如果進口產品中有 20% 以上的美國原材料、零部件或技術,則美國只對產品「非美國」的部分征税。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拆機調查,999 美元的 iPhone 16 Pro 硬體成本大約 568 美元,其中成本最高的依次是台積電代工的 A18 Pro 芯片(135 美元)和三星電子提供的 OLED 螢幕(110 美元)。
在此次拆機中,日經并未給出 iPhone 16 Pro 的「美國成分比例」,但在上一代 iPhone 15 Pro Max 的拆機中,日經表示有大約 33% 的元件來自美國(美國 33%、韓國 29%、日本 10%、中國台灣 9%、中國大陸 2%)。如果 iPhone 16 Pro 在元件供應鏈上與 iPhone 15 Pro Max 類似,非美國產元件按 30% 平均關税計算,其硬體成本的關税只提高 130 美元。
因 iPhone 在中國大陸生產,而這 33% 的元件在進入中國大陸生產時需要繳納額外的 34% 關税。直接原材料帶來的額外關税的話,iPhone 在中國大陸工廠出廠時的成本會上漲至 628 美元,用 628 美元再套 30% 的非美產平均關税,最終我們可以得到 753 美元的最終硬體成本(美國),較最初的 568 美元有大約 32% 的提升。
當然,這只是非常粗略的計算,只為了展示 34% 關税對最終售價的影響大致會在怎樣的數量級,且蘋果對「成本 - 定價」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數金融分析師認為 iPhone 在美國的漲價幅度會在 40% 左右。但無論如何,在不考慮其他外圍因素的情況下,兩萬塊的基礎款 iPhone 确實不太可能。
會,但同樣漲不到兩萬塊。
由于 iPhone 在中國大陸制造,而在海關歸類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產品的原產地。換句話説,只要蘋果不把產線最後一步放在美國,來一次「海外封裝套殼」,iPhone 都不需要繳納整機 34% 的對等關税。
但是,因 iPhone 有采購美國的元件(上文有提到,大約 33%),而這 33% 的部件在進入中國時必然會面臨 34% 的對等關税。換言之,iPhone 在中國内地的元件成本同樣會變高,最後也同樣會漲價。
圖片來源:雷科技
當然,蘋果也可以根據國内市場的實際情況調整供應鏈,比如面向中國市場的機型使用更多的中國供應商,在面向美國市場的機型加入使用更多的美國供應商,讓 iPhone「在中國是中國手機、在美國是美國手機」,将關税帶來的額外成本最小化。
但這些都只是從成本的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得出的答案,跨國企業在實際運作時完全有能力将美國市場的額外關税成本分攤到其他市場中,結局就是大家一起漲價。
不完全是。
不可否認,此次加征關税确實給蘋果的全球供應鏈帶來了巨大壓力,但并不意味着蘋果會徹底抛棄其全球化布局,轉為的當地生產。
首先,企業選擇将供應鏈全球化的核心目的在于分散風險并優化成本(生產、運輸成本),而非簡單的關税規避。蘋果的供應鏈已深入包括中國大陸、越南、印度、墨西哥以及歐洲在内的多個地區,這種布局絕非短期關税措施可以撼動的。
其次,蘋果供應鏈除了各地的小型供應商外,還有大體量的大型供應商,比如台積電、三星、索尼。這些企業在各自領網域的投入巨大,轉移產業鏈的沉沒成本極高,難以被單一國家完全取代。
更何況轉移產業鏈也需要考慮到現實發展規律。以最終的組裝廠為例,蘋果過去也曾嘗試在美國本土建廠、制造原本就高溢價的 mac Pro 台式機,嘗試使用高溢價來填補美國本地生產的超高人力成本。但實際情況是蘋果德州工廠進展極為緩慢,產能還不足總需求的 1%。
當然,短期内蘋果或許會強化區網域生產策略,為美國市場組建更貼近本土市場的生產線,比如墨西哥工廠,再利用美墨加協定(USMCA)降低關税的影響。但從長計角度看,蘋果供應鏈全球化的趨勢本質并不會因此改變。
暫時不用,但企業避税成本正逐漸提升。
在蘋果因硬體關税而引起熱議時,也有不少人将關注點放在了蘋果等企業的軟體服務上。根據蘋果公布的業績報告,在 2025Q1 業績報告中,蘋果「服務」占淨銷售額的 21%,達 263.4 億美元。但這種「軟體服務」并不涉及實物進口,不适用于 34% 關税中。
事實上,因國内要求本地服務由本地企業運營(雲上艾珀),蘋果在國内的服務類收入在税務系統中非常清晰。相比之下,歐洲市場已經成為了美國大型企業利用轉移定價避税的「模範間」,大量企業以跨境服務為由,利用愛爾蘭、荷蘭當地的税法優惠歸集在歐洲的收入,再利用復雜的金融設計将利潤轉移至「税務天堂」。去年,某美國品牌就因這套復雜的金融結構和與愛爾蘭政府的秘密税收協定,被歐盟開出了 130 億歐元的天價罰單。
針對這種情況,歐洲各國提出了全球最低企業税 15% 的方案,防止跨國企業通過金融手段制造虧損、轉移利潤。但對國内消費者來説,全球最低企業税 15% 的意義并不大——只要有關部門明确跨境 SaaS 模式下商品屬性的問題,軟體品類同樣可以構建關税保護。
不會。
剛剛我們有提到過,對于 iPhone 這種原產國就在中國的商品,除非蘋果選擇将美國本地的高關税成本分攤至全球市場,否則單就中國市場來説,34% 的關税美國元件關税對最終售價的影響并不大。
另外,對于原產國就在中國的產品,「代購」行為逃避的是增值税,而不是影響 DDP(到門價)的關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手機對等關税對美國消費者的影響遠大于國内消費者(非成本均攤的前提下),即使出現「代購」,也只會是從加拿大等鄰近美國關税較低的國家「代購」到美國本地,和國内消費者沒有關系。
回看此次關税對抗,對中國企業來説,這其實也是一種對產業鏈自我能力的倒逼。它再一次強調中國不能只以「世界工廠」的身份出現在國際舞台上,在芯片、螢幕、作業系統等關鍵環節,我們同樣要有屬于自己的技術儲備。同時,品牌出海也應避免只服務單一市場,将單一市場動蕩對總營收的影響盡可能降低。
歸根結底,在全球經濟動蕩的大環境下,「加税還需拳頭硬」,畢竟在牽一發動全身的全球化背景下,沒有一個國家或行業可以從關税戰中「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