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DeepSeek爆火背後:AI正在“殺死”公司,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後花園
2025 年的這個春節,可以算是中國人工智能從小眾走向全民的元年。
國產大模型 DeepSeek 猶如一枚深水炸彈,将全球 AI 行業攪得天翻地覆。微軟、英偉達等巨頭連夜調整戰略,拆解這個名不經傳的中國大模型。
而中國老百姓們則找到了自己的電子 " 哆啦 A 夢 ":問啥會啥,百依百順,關鍵還免費!就是時不時蹦出的 " 伺服器繁忙,請稍後再試 " 讓人抓耳撓腮。
毫無疑問,站在 2025 年的岔路口,無論是之于個體還是企業,甚至是國家,AI 都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生存題。
當 OpenAI 的 Agent 能在一分鍾内生成人類需要數十小時才能完成的報告,當 DeepSeek 以 7% 的成本訓練出對标 GPT-4 的模型,這場革命早已不是 " 效率優化 ",而是一場對商業底層邏輯的徹底重構。
正如《失控》作者凱文 · 凱利預言:" 未來屬于那些懂得與機器協作的人。"
AI 正在殺死公司,催生 " 超級個體 "
如今," 超級個體 " 正在全球蔓延。
麥肯錫數據顯示,2025 年全球自由職業者收入增速将是傳統崗位的 3 倍,而中國 " 一人公司 " 的注冊量則同比暴漲 217%。
美國網紅卡琳 · 瑪喬麗用 AI 分身實現每分鍾 1 美元的付費聊天,首周就收入 7.16 萬美元。
日本作家 Rootport 與 Midjourney 合作的 AI 漫畫《賽博朋克桃太郎》,上市三天衝上亞馬遜暢銷榜。
在就業重壓之下,有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因為年齡、性别、職場 " 宮鬥 " 被企業關閉了一扇門,但 AI 卻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
這扇窗就是成為 " 超級個體 "。
" 超級個體 " 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詞,大體指以個體為中心的經營商户,但其經營效率遠超傳統組織。
比如帶貨主播、博主、撰稿人、設計師、老師、心理咨詢師等等。他們都有自己的小團隊或者迷你公司。
至于收入,不能説每個自由職業者都賺得盆滿缽滿,但也确實不比大部分打工人差。
本質上," 超級個體 " 之所以能爆發,背後倚靠的正是成熟的互聯網生态,以及洶湧澎湃的 AI 浪潮。
即便沒有了組織的庇護,單一個體可也以具備杠杆效應,憑借獨特的能力或服務,撬動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舞台。
如果説規模是工業時代的墓志銘,那麼毛利則是 AI 時代的通行證。
以知識付費領網域為例,最新的打法已經變成在短視頻平台用 1 元體驗課引流,然後私網域轉化 98 元、198 元、1980 元……的付費課程。
某教育博主就用 AI 克隆分身同時運營 10 個垂類賬号進行引流,私網域轉化率直接翻了 3 倍。
當 Midjourney 設計師單月產出 500 張商用插畫,當 AI 财務系統處理單據效率提升 90%,傳統企業的 " 人海戰術 " 正在淪為成本包袱。
而這種颠覆的背後正是職場邏輯的根本逆轉:人類的核心價值正從 " 執行力 " 轉向 " 提問力 " 。
AI 固然是天才的模仿者,但人類才是靈魂的雕刻師。能否跟 AI 高效合作,正在成為區分一個人工作能力的關鍵要素之一。
沃頓商學院研究顯示,依賴 AI 完成基礎工作的員工,5 年内淘汰風險超 70%。而那些懂得向 AI 提出精準指令的人,正在成為新物種。
AI 正在重構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
那正在搬磚的我們,要幹到 65 歲的我們,是不是真的就會在幾年之内被 AI 取而代之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看這場由 AI 掀起的工作革命到底可怕在哪? 它同時摧毀了舊秩序的四根支柱,繼而又在廢墟上重建新規則。
第一根崩塌的柱子就是成本邏輯。
傳統大模型單次訓練成本超 1 億美元的時代正在終結。DeepSeek 通過強化學習 + 模型蒸餾技術,将訓練成本壓至行業均值的 7%。
以前大廠靠資金碾壓小玩家,現在 AI 真正讓技術實現了平權。
第二根柱子是組織形态。
字節跳動的 UI-TARS 模型正在重新定義 " 團隊 " ——這個擁有 70 億參數的 AI 助手,能跨平台完成視覺理解、操作規劃和執行,讓 5 人小團隊幹出 50 人的活。
更激進的還得是特斯拉:馬斯克宣布 3 年内 AI 将接管所有标準化認知工作。而微軟的供應鏈系統則已經能自主預測需求、調度物流,将風險響應時間壓縮至 15 分鍾。
如今,企業正在裂變為兩極:騰訊雲建成 "AI 模型超市 ",上架超 200 個行業模型;義烏小商品城的 3 人團隊,用 AI 工具矩陣完成過去 30 人的跨境運營。
第三根柱子是效率定義。
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工具生成報告速度已超人類 50 倍,但真正可怕的是:AI 開始擁有 " 慢思考 " 能力 。
在醫療領網域,AI 通過多模态數據分析提供超越人類經驗的診斷建議;在制造業,AI 驅動的 " 零缺陷生產線 " 讓質檢效率提升 90%。
連硅谷風投教父彼得 · 蒂爾都在感嘆:" 我們正在見證人機關系從主仆到伴侶的轉變。"
而最後一根崩塌的柱子就是職場安全感。
從互聯網大廠到行業上市公司,再到私營民企," 人員優化 " 和 " 降本增效 " 已經成為了主旋律。
裁員,不僅意味着 "2 個人,領 3 個人的工資,幹 6 個人的活 ",更是業務收縮的表現。
對于大部分行業來説,大肆擴張、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精耕細作的存量時代,才是現在和将來的進行時。
換句話説,大部分打工人能得到的 offer,能賺到的錢,都在減少。焦慮注定将成為這個時代底色。
我們想讓 AI 為我們服務,卻沒成想,AI 直接搶了我們本就不多的飯碗。
正如《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尖鋭地指出:" 當 AI 比人類更懂人類,我們靠什麼證明自身價值?"
無法成為超級個體的我們,沒有 buff 疊加的普通人,難道就真的只剩下拼死考公這一條路可走了嗎?(如果你還沒超過 35 歲的話)
未來職場生存指南:成為 "AI 原生人 "
在這場沒有退路的進化競賽中,幸存者都在踐行三條鐵律。
第一條是 " 技能升維 " 。
如今," 人機雜交 " 的軟實力正在重構職場競争力。
我此前供稿的一家 4A 廣告公司現在就要求員工必須通過 "AI 翻譯 " 的技能考核:即将創意需求轉化為機器可理解的精準指令。
畢竟,AI 三分鍾就能生成五版 PPT,而你要做的就是調教 AI,與它一起共創,讓提案通過率 day day up。
第二條是 " 輕資產生存 " 。
未來沒有小生意,只有小生态。
我的一個前同事,她目前就職的 MCN 正在做一件事,用數字人引流。
通過 AI 工具,他們做了 6 個不同人設的虛拟博主:知性讀書博主、毒舌美妝達人、治愈系情感導師……對标不同的目标閱聽人,試探不同流量池的水温,再引流到私網域。
而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畢竟數字人不會累,也沒情緒。只要有一台内存好、不宕機的電腦,甚至是手機,它們就可以一直工作。
這種模式的核心正是在于:用 AI 建立 " 個人數據資產庫 ",讓 1 份時間通過 N 個分身裂變價值。
第三條是 " 占領人類特權區 " 。
當 AI 接管标準化工作,人類的真正戰場将轉向三個領網域:創意、情感、以及戰略判斷。
頂流網紅雖然用 AI 分身矩陣運營賬号,但每條視頻的 " 靈魂文案 " 仍親自操刀;私募基金經理雖然借助 AI 分析海量數據,但最終決策必須聽從 " 心跳的聲音 "。
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 · 達馬西奧早就説了:" 理性決策本質上是情感過程的產物。"
要麼進化,要麼消失
未來年的職場圖景似乎已初現端倪:AI 接管标準化工作,人類聚焦創新與情感價值。
正如 OpenAI 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 所言:" 恐懼 AI 的人終将被淘汰,駕馭 AI 的人将定義新時代。"
當 DeepSeek 的開源生态讓 AI 工具唾手可得,當微軟 Copilot 成為職場新 " 标配 ",拒絕進化的人,終将成為數字洪流中的沉默成本。
而那些在廢墟上重生的 " 超級個體 ",正用行動诠釋着《人類簡史》的預言:" 真正的革命不是機器取代人類,而是人類重新定義自己。"
因為這場革命沒有幸存者,只有進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