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DeepSeek爆火背后:AI正在“杀死”公司,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致君,作者:格致君的后花园
2025 年的这个春节,可以算是中国人工智能从小众走向全民的元年。
国产大模型 DeepSeek 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将全球 AI 行业搅得天翻地覆。微软、英伟达等巨头连夜调整战略,拆解这个名不经传的中国大模型。
而中国老百姓们则找到了自己的电子 " 哆啦 A 梦 ":问啥会啥,百依百顺,关键还免费!就是时不时蹦出的 " 伺服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 让人抓耳挠腮。
毫无疑问,站在 2025 年的岔路口,无论是之于个体还是企业,甚至是国家,AI 都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当 OpenAI 的 Agent 能在一分钟内生成人类需要数十小时才能完成的报告,当 DeepSeek 以 7% 的成本训练出对标 GPT-4 的模型,这场革命早已不是 " 效率优化 ",而是一场对商业底层逻辑的彻底重构。
正如《失控》作者凯文 · 凯利预言:" 未来属于那些懂得与机器协作的人。"
AI 正在杀死公司,催生 " 超级个体 "
如今," 超级个体 " 正在全球蔓延。
麦肯锡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自由职业者收入增速将是传统岗位的 3 倍,而中国 " 一人公司 " 的注册量则同比暴涨 217%。
美国网红卡琳 · 玛乔丽用 AI 分身实现每分钟 1 美元的付费聊天,首周就收入 7.16 万美元。
日本作家 Rootport 与 Midjourney 合作的 AI 漫画《赛博朋克桃太郎》,上市三天冲上亚马逊畅销榜。
在就业重压之下,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因为年龄、性别、职场 " 宫斗 " 被企业关闭了一扇门,但 AI 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这扇窗就是成为 " 超级个体 "。
" 超级个体 " 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词,大体指以个体为中心的经营商户,但其经营效率远超传统组织。
比如带货主播、博主、撰稿人、设计师、老师、心理咨询师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团队或者迷你公司。
至于收入,不能说每个自由职业者都赚得盆满钵满,但也确实不比大部分打工人差。
本质上," 超级个体 " 之所以能爆发,背后倚靠的正是成熟的互联网生态,以及汹涌澎湃的 AI 浪潮。
即便没有了组织的庇护,单一个体可也以具备杠杆效应,凭借独特的能力或服务,撬动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舞台。
如果说规模是工业时代的墓志铭,那么毛利则是 AI 时代的通行证。
以知识付费领網域为例,最新的打法已经变成在短视频平台用 1 元体验课引流,然后私網域转化 98 元、198 元、1980 元……的付费课程。
某教育博主就用 AI 克隆分身同时运营 10 个垂类账号进行引流,私網域转化率直接翻了 3 倍。
当 Midjourney 设计师单月产出 500 张商用插画,当 AI 财务系统处理单据效率提升 90%,传统企业的 " 人海战术 " 正在沦为成本包袱。
而这种颠覆的背后正是职场逻辑的根本逆转:人类的核心价值正从 " 执行力 " 转向 " 提问力 " 。
AI 固然是天才的模仿者,但人类才是灵魂的雕刻师。能否跟 AI 高效合作,正在成为区分一个人工作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沃顿商学院研究显示,依赖 AI 完成基础工作的员工,5 年内淘汰风险超 70%。而那些懂得向 AI 提出精准指令的人,正在成为新物种。
AI 正在重构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
那正在搬砖的我们,要干到 65 岁的我们,是不是真的就会在几年之内被 AI 取而代之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这场由 AI 掀起的工作革命到底可怕在哪? 它同时摧毁了旧秩序的四根支柱,继而又在废墟上重建新规则。
第一根崩塌的柱子就是成本逻辑。
传统大模型单次训练成本超 1 亿美元的时代正在终结。DeepSeek 通过强化学习 + 模型蒸馏技术,将训练成本压至行业均值的 7%。
以前大厂靠资金碾压小玩家,现在 AI 真正让技术实现了平权。
第二根柱子是组织形态。
字节跳动的 UI-TARS 模型正在重新定义 " 团队 " ——这个拥有 70 亿参数的 AI 助手,能跨平台完成视觉理解、操作规划和执行,让 5 人小团队干出 50 人的活。
更激进的还得是特斯拉:马斯克宣布 3 年内 AI 将接管所有标准化认知工作。而微软的供应链系统则已经能自主预测需求、调度物流,将风险响应时间压缩至 15 分钟。
如今,企业正在裂变为两极:腾讯云建成 "AI 模型超市 ",上架超 200 个行业模型;义乌小商品城的 3 人团队,用 AI 工具矩阵完成过去 30 人的跨境运营。
第三根柱子是效率定义。
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工具生成报告速度已超人类 50 倍,但真正可怕的是:AI 开始拥有 " 慢思考 " 能力 。
在医疗领網域,AI 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提供超越人类经验的诊断建议;在制造业,AI 驱动的 " 零缺陷生产线 " 让质检效率提升 90%。
连硅谷风投教父彼得 · 蒂尔都在感叹:" 我们正在见证人机关系从主仆到伴侣的转变。"
而最后一根崩塌的柱子就是职场安全感。
从互联网大厂到行业上市公司,再到私营民企," 人员优化 " 和 " 降本增效 " 已经成为了主旋律。
裁员,不仅意味着 "2 个人,领 3 个人的工资,干 6 个人的活 ",更是业务收缩的表现。
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大肆扩张、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精耕细作的存量时代,才是现在和将来的进行时。
换句话说,大部分打工人能得到的 offer,能赚到的钱,都在减少。焦虑注定将成为这个时代底色。
我们想让 AI 为我们服务,却没成想,AI 直接抢了我们本就不多的饭碗。
正如《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尖锐地指出:" 当 AI 比人类更懂人类,我们靠什么证明自身价值?"
无法成为超级个体的我们,没有 buff 叠加的普通人,难道就真的只剩下拼死考公这一条路可走了吗?(如果你还没超过 35 岁的话)
未来职场生存指南:成为 "AI 原生人 "
在这场没有退路的进化竞赛中,幸存者都在践行三条铁律。
第一条是 " 技能升维 " 。
如今," 人机杂交 " 的软实力正在重构职场竞争力。
我此前供稿的一家 4A 广告公司现在就要求员工必须通过 "AI 翻译 " 的技能考核:即将创意需求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精准指令。
毕竟,AI 三分钟就能生成五版 PPT,而你要做的就是调教 AI,与它一起共创,让提案通过率 day day up。
第二条是 " 轻资产生存 " 。
未来没有小生意,只有小生态。
我的一个前同事,她目前就职的 MCN 正在做一件事,用数字人引流。
通过 AI 工具,他们做了 6 个不同人设的虚拟博主:知性读书博主、毒舌美妆达人、治愈系情感导师……对标不同的目标閱聽人,试探不同流量池的水温,再引流到私網域。
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数字人不会累,也没情绪。只要有一台内存好、不宕机的电腦,甚至是手机,它们就可以一直工作。
这种模式的核心正是在于:用 AI 建立 " 个人数据资产库 ",让 1 份时间通过 N 个分身裂变价值。
第三条是 " 占领人类特权区 " 。
当 AI 接管标准化工作,人类的真正战场将转向三个领網域:创意、情感、以及战略判断。
顶流网红虽然用 AI 分身矩阵运营账号,但每条视频的 " 灵魂文案 " 仍亲自操刀;私募基金经理虽然借助 AI 分析海量数据,但最终决策必须听从 " 心跳的声音 "。
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 · 达马西奥早就说了:" 理性决策本质上是情感过程的产物。"
要么进化,要么消失
未来年的职场图景似乎已初现端倪:AI 接管标准化工作,人类聚焦创新与情感价值。
正如 OpenAI 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所言:" 恐惧 AI 的人终将被淘汰,驾驭 AI 的人将定义新时代。"
当 DeepSeek 的开源生态让 AI 工具唾手可得,当微软 Copilot 成为职场新 " 标配 ",拒绝进化的人,终将成为数字洪流中的沉默成本。
而那些在废墟上重生的 " 超级个体 ",正用行动诠释着《人类简史》的预言:" 真正的革命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人类重新定义自己。"
因为这场革命没有幸存者,只有进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