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為什麼説體制内工資3000的工作超過私企月薪10000的工作?算清6本賬,當場愣住了!,歡迎閲讀。
N 年前,小林年輕氣盛、好高骛遠,大學畢業後入職一家體制内國企。工資正好是 3000 元,住房公積金雙邊 1200 元,年底有 1 萬元年終獎,一年收入五六萬元。
那個年代的體制内部門福利不錯。還有 " 内部政策房 " 待遇。可以免費吃食堂。一年六個節日都有福利,米面油、肉蛋奶、果菜禽以及防暑降温、勞動保護等費用多到可以供整個 " 家族 " 使用。
身在福中不知福。小林幾位年輕人羨慕在民企私企月薪過萬的同學,感覺體制内的工資一輩子也達不到月薪上萬。小林他們跳槽去民企後,才知道體制外的江湖還真不是那麼好 " 混 " 的!
他們到私企才上了不到一個月的班,就發現 " 現實 " 發生了 " 颠覆性 " 的變化,老板對他們呼來喝去,動不動就訓斥:" 幹得了就幹,幹不了就滾!"
一晃 N 年過去了。現在就説説我們四個人的境遇吧:
小林後來通過關系重新回到國企,知道社會不好混,心态上踏實了。踏踏實實工作了幾年,被提拔為部門中層。随着國企的飛速發展,現在年薪已經突破了 20 萬元,工作和生活都過得不錯。
那家民企受到了行業衝擊,沒過三年就倒閉了。那三位哥們加入民企後,沒有拿到承諾的年薪 12 萬,只能拿到七八萬元左右。什麼福利也沒有,社保按照最低基數繳納的,綜合算下來,還不如不跳槽。民企倒閉後,他們到處打工,折騰了 N 年,人生倒退了 N 年。
當然了,這四個人并不代表所有辭職下海的體制内員工,有個别朋友跳槽後也混得非常好,但大多數從體制内辭職的人普遍混得不如意。有一點是肯定的,不管混得成功還是不成功,如果問他們後悔不後悔,他們基本上都會説:後悔。
那麼,下面對比 " 體制内工資 3000 元與民企私企工資 10000 元 " 的絕對值和相對值:
【1】絕對值。
體制内(拿優質的國企為樣本)的人工成本與到手工資的比值是:2.5:1。即:工資 3000 元,部門給你的綜合收入應為 3000*2.5=7500 元。五險一金,大約為 +55%;六險兩金(增加補充醫療保險和企業年金),大約再 +6% 至 12%。福利費 13%+ 教育培訓 2.5%+ 幫扶救助金 1%+ 工團經費 2%+ 交通午餐等補貼 8%+ 書報費文體費 4%,等等。你拿到手 3000 元,部門實際賬面支出 7500 元。
其實,這 7500 元,只是計算了絕對增加值,還有算帶來的附加值和增值部分呢。比如,住房公積金可以享受超低的貸款利率,補充醫療保險可以報銷到 95% 以上 ,困難救助金能保障員工不至于因病、因災返貧,企業年金還是有累積、遞進式的增值,等等。
我們單純地進行 " 絕對值 " 的對比已經得出結論,工資 3000 元已經等于民企私企的月薪 7500 元。
【2】相對值。
體制内(拿優質的國企為樣本)年收入的相對值,一般要靠績效獎金(包括月度預支獎、半年獎、年終獎)來拉開 " 浮動的差距 "。國企分為工人與管理人員,工人的收入模式是:固定的工資:浮動的獎金一般等于 6:4,即,固定的工資占 60%,浮動的獎金占 40%。管理人員的收入模式是:固定的工資:浮動的獎金一般等于 3:7(職位越高,固定的比例越小),即:固定收入占 30%,浮動的獎金占 70%。
工人崗位:如果月工資 3000 元,屬于比較低層次崗位的工人,那麼,他的浮動獎金應該保證有 3000*40%=1200 元。年終獎一般不會低于 15000 元。國企的性質不同、所處行業不同、效益不同,差異性非常大。有的優質國企,普通工人的年終獎也能拿到幾萬甚至十幾萬。
管理崗位:如果月工資 3000 元,也是屬于比較低層次的管理人員,那麼,他的浮動獎金至少保證有 3000*70%=2100 元,年終獎一般不會低于 25000 元。職位越高,差距越大,優質國企的管理人員年終獎可以達到七八萬、十幾萬甚至三四五十萬元。
所以,當體制内的人説自己的工資是 3000 元的時候,收入的 " 絕對值 " 應該在 7500 元左右。那麼,計算相對值,就會天壤之别了,少則一兩萬元,多則三四十萬元。
綜上,從絕對值 + 相對值等維度來對比,體制内工資 3000 元完勝體制外的 10000 元工資水平。這是一個 " 大概率 " 的統計結論。
【3】在職時的長尾效應。
什麼是長尾效應?如果應用在 " 收入對比 " 上,可以簡單描述:你在民企年薪 50 萬,只能拿 3 年,其餘年份可能會逐年降低,那麼,職業周期從 20 歲到 60 歲計算為 40 年," 風光 " 的時候,年收入的曲線很陡峭,但多數年份裏,收入在低位 " 走平行線 "。你在國企年薪 20 萬,曲線不如民企的曲線那麼 " 陡峭 ",但是累積 40 年的總收入,可能要高于民企的總收入。
【4】退休後的長尾效應。
在國企裏,工資只能增不會降,随着年齡增長,收入也是 " 同向 " 正增長的。
比如,同樣一位 30 歲的員工,在國企混到 60 歲退休,工資增長到 3 萬元,那麼,他的養老金可以拿到 1.5 萬元。他如果從 60 歲活到 90 歲,1.5 萬 *12 個月 *30 年 =540 萬元。
如果他在私企工作,混到 60 歲(也許他都混不到 60 歲退休),工資可能不增反降,而且私企民企繳納社保的基數一般都是很低的工資水平,假設養老金拿到 0.5 萬元,活到 90 歲,0.5 萬 *12 個月 *30 年 =180 萬元。
我們看看退休後的長尾效應:國企的養老金總和為 540 萬,私企的養老金總和為 180 萬元,兩者相差 360 萬元。
綜上,計算在職時的長尾效應 + 退休後的長尾效應,國企員工一生的總收入可能要遠遠跑赢私企員工!所以,對比體制内好還是體制外好,不要看短跑,而要看長跑。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馬拉松,笑到最後的才是赢家。
【5】職業半衰期。
我們行走職場江湖,難道只能對比 " 一時一地的工資高低 " 嗎?那就大錯特錯了。剛才,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我們原來所在的國企,越發展越好,已經成為大型優質企業了。那家民企呢?早已經破產了。
從目前的環境看,國企特别是央企,發展得越來越好。即使遇到了經營困難,也會重組合并,而不會讓它倒閉,員工只會被妥善安置,而不會失業失業。民企和私企呢?我們在這裏只列舉一個數據:中小型創業公司 2 年存活率不足 20%,也就是説中小型企業在 2 年内會倒閉 80%。
企業都倒閉了,你還談什麼職業周期呢?據統計,私企員工在職業周期裏至少要跳槽 7 次。跳槽七次,可能會越跳槽越受益,也可能越跳槽越失意。企業倒閉的因素疊加失業、辭退等因素,造成私企員工的職業半衰期很短,想長期、持續發展并混到退休的人是比較少的。
在國企,職業半衰期與私企相比,是完全相反的。只要自己不犯錯誤、自己不主動辭職,你的職業周期會長達 40 年直到你順利退休。職業周期這麼長,而且可以持續發展,混出頭的概念其實是比較大的,你想一想,你持續耕耘一個領網域 40 年,沒有職位的提升,也有經驗的增長吧。
【6】幸福感指數。
據統計:近年來的求職意願指數,公務員、事業編、央企、地方國企的指數持續攀升,已經遠超私企、民企、外企了。為什麼呢?因為目前的年輕人不再把工資作為唯一的追求目标了,他們的父母已經積累了不少财富,他們的家底比他們的父輩更殷實,所以,他們找工作不僅僅追求工資收入,還要追求性價比、幸福感。
幸福感指數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職業的安穩性,國企可以讓你一輩子安穩;職業的周期長,國企可以讓你持續發展職業幾十年;沒有中年焦慮和職業危機;工作壓力不要那麼大;管理考核不要那麼嚴苛;請假的時間彈性要大;時薪要高(部門時間内的工資水平),等等。這些要素,大家都懂,這裏就不一一展開分析了。
綜上,當你算清楚以上六本賬,會不會當場愣住呢?對于普通人來説,進入體制内工作優于體制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