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向佐帶火“抽象文化”,到底什麼鬼?,歡迎閲讀。
今年互聯網年度笑料排名,向佐大概率能排進前三。
《門前寶地》雖然票房慘敗,但向佐本人 卻在短視頻領網域 " 紅透半邊天 "。
甚至還誕生了 " 佐學 "。
網友説,人們終 于記住向佐不是向太的兒子,郭碧婷的老公,而是 " 抽象 " 的向佐。
從陶喆到向佐,再到聽泉鑑寶,但凡和 " 抽象 " 沾點邊,都能迎來一個事業高峰。
" 搞抽象 " 怎麼就成了互聯網走紅秘籍?
" 抽象文化 ",穿透網絡
2024 年的娛樂圈冷得稀奇。
平常最捧人的偶像劇,沒有新起的流量;電影出了那麼多,沒一個走紅的新人。
娛樂圈以往所有的炒作行為都失效了,唯獨向佐打破了這層魔咒。
他是唯一一個不花一分錢,便能霸占熱搜的男人。
原因就是他在《門前寶地》裏的 " 抽象 " 表演。
互聯網界的 " 抽象 " 指的是讓人看不懂的行為或話語。
這種看不懂是由于它脱離了普遍的規範,因此讓人看不懂。
向佐在電影裏的許多動作就讓人覺得突然又莫名其妙,忍不住地令人想笑。
比如單指摸鼻梁。
坐在黃包車上的時候,其他演員都正常窩在車廂裏,唯有向佐的脊背與食指都保持筆直挺立。
跳交際舞時,郭碧婷笑眼盈盈,一臉陶醉。
向佐:
他在綜藝中的表現也被人扒出。
上軍旅綜藝,别人用四肢模仿蜥蜴,他用整張臉 cos 蜥蜴;
上劉耕宏直播間," 武功大師 " 跳得像類人猿。
你可以輕易看出一個聰明人裝傻,但你真的很難在一個人搞抽象時忍住不笑。
同樣的還有陶喆。
在沉寂一段時間後,陶喆成功翻紅了,但靠的不是 R&B,而是他的 " 抽象 " 往事。
佛山演唱會,唱着唱着突然給大家表演一個原地滑鏟。
給胡彥斌幫唱,結果硬生生地拉着胡彥斌一起貢獻了 " 陶胡想哭 " 的名場面。
現場臨時改詞
" 搞抽象 ",似乎總是能讓自己在互聯網上赢得一席之地。
" 抽象 " 為何能成為流量密碼?
找樂子,是 " 抽象文化 " 的擁趸所追求的第一要義。
人人皆可成為創作者,也同樣可成為動物園的猴子。
對于名人來説尤其如此。
越是權威的、金字塔尖的,人們越要把 ta 拉下神壇,而技術的發展則為它提供了絕佳的 " 觀景台 "。
短視頻平台縮短了内容的創造、傳播、二創,熱梗、抽象 Icon 向大眾實時傳輸,大眾在網上尋找 " 樂子 " 的過程,也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對 " 抽象文化 " 的認知與接受。
就拿向佐來説。
《門前寶地》裏,向佐與情人分别,告别完匆匆起身下樓。
又突然在樓梯轉角處停頓,扇了自己一個巴掌後繼續快速下樓。
這突然的巴掌沒把向佐扇懵,但着實把螢幕前的觀眾扇懵了,截取的段落開始在各大社交平台瘋傳。
這段 " 抽象 " 的表演,讓不少人對向佐產生更大的造梗興趣,素材範圍也不再局限于電影。
" 佐式笑料 " 出現之後,下一步自然就是博主們海量的二創剪輯和整活模仿。
至此,流量就完成了閉環。
同時," 找樂子 "又讓審醜應運而生。
人們對于醜的事物往往會產生一種喜惡參半的特殊心理,弗洛伊德稱為 " 情感矛盾 "。
這種心理會產生一種快感。
雖然審美主體在 " 審醜 " 的過程中會產生驚異、恐懼或厭惡,但也能從 " 審醜 " 這一心理的行為過程中得到宣泄。
就像網友對完顏慧德的态度一樣。
大家嘲諷她不只是因為她給自己貼金,更是借由抽象化玩梗來達到對完顏慧德這一 " 醜角 " 形象的加固,在毫無底線的審醜标準下以此來得到愉悦的快感。
此外,焦慮的蔓延也讓大家自發追逐 " 抽象 "。
當年輕人的焦慮從内部轉向外部,自嘲的情緒就漸漸演變為對他人的戲谑。
很多抽象網紅的走紅,有一定的獵奇和審醜情緒作祟。但是,網友往往會在他們背後發現悲劇的那一面。
抽象 " 樂子人 " 的取笑對象随時都能被替換,它的内容其實空無一物。
人們并不關心是誰在搞抽象本人是誰,只關心她在窘迫中創造出的笑料。
" 人們通過笑料得到了短暫廉價的神經刺激,從而能更順滑地在壓力中勞作。當觀眾發笑,他們以為自己嘲笑甚至解構了生活,實際上,生活從未因此被改變,它不斷在笑聲裏浮現。"
喜惡參半的 " 抽象 "
雖然 " 抽象 " 已經成為了一 種互聯網亞文化,但是也有不少人對 " 搞抽象 " 感到厭煩。
在他們看來,許多人在正常對話中 " 搞抽象 ",不僅會冒犯到别人,而且會成為掩蓋對話能力匮乏的借口。
我在和你認真的講事情,你卻在搞抽象。
兩個人不同頻讓交流難上加難。
這種 " 抽象 " 對話不僅冒犯了對話的普遍性規則,而且也會導致對話功能本身的癱瘓,由此造成了雙重的破壞。
較真的人難免會跳腳。
而且,很多 " 抽象 " 行為都帶有一定的低俗性。
因為 " 抽象文化 " 的本質其實是對目标的預期違背所引起的群體狂歡,正是這種預期違背所產生的 " 背德 " 讓用户感到愉悦。
為了追求這樣的違背所帶來的快感,也為了流量,用户開始進行大量的產出。
他們依附于抽象文化的表殼,借由惡臭的發言和毫不負責的跟風來獲得快感。
" 毫無底線 " 的審醜和自嘲讓既定的社會價值秩序產生波瀾,也讓不少人對 " 抽象 " 的厭惡和反感加劇。
但另一部分人覺得," 抽象 " 反而能加深群體的團結。
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構建 " 搞抽象 " 小共同體的能力。
就像聽泉鑑寶直播間的 " 黑話 "。
" 饅頭 " 代表錢," 開門 " 指真貨," 下去沉澱 " 意味着是假貨。
這就讓聽泉直播間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個對話 / 表演共同體,通過這種行為找到 "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 的網友,由此得以在這個彼此 " 心有靈犀一點通 " 的圈子裏自娛自樂。
有人説 " 搞抽象 " 就是小醜行為。
但是,當嚴肅變得虛偽且無聊," 搞抽象 " 又有何不可呢?
既然所有東西都是對 " 真 " 的理念的模仿,Why so ser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