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今天,打破紀錄的IPO出現:152億,歡迎閲讀。
鉛筆道作者丨夏雨
今日(7 月 12 日),運動科技公司 Keep 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 28.92 港元,募資 1.92 億港元。今日收盤,Keep 市值超過 152 億。
Keep 登陸港交所,也意味着 2021 年後首次有平台型互聯網公司挂牌上市。keep 也成為也是運動科技賽道最大 IPO,市值最高。
Keep 是為用户提供全面的健身解決方案,以幫助用户實現健身目标的平台。用創始人王寧的話説,Keep 的典型用户是 " 希望通過簡單的方式讓自己運動起來。渴望健康,而不是想練成阿諾 · 施瓦辛格 " 的人。而據《中國企業家》報道,在王寧心中,Keep 根本不是什麼健身應用,而是像耐克阿迪一樣的運動品牌,是他邁出 " 體育產業鏈 " 的第一步。
根據招股書,Keep 已搭建起包括健身空間 Keepland、智能硬體 KeepKit、新型健身服裝品牌 Keepup 和健身輕食 Keeplite 在内的自有品牌矩陣,產品品類覆蓋智能硬體、小器械、健康輕食以及健身服飾。
從 2014 年成立至今,Keep 融了 9 輪,融資規模共計 6.5 億美元,上市前估值超過 20 億美金。
2016 年是 Keep 發展中的關鍵節點。2015 年底,王寧表示,2016 年探索電商業務的成敗将決定 Keep 的生死。他看來,如果 Keep 在 2016 年不能轉型成為一家盈利的互聯網公司,那麼 Keep 也就沒有什麼機會了。
2016 年 4 月,Keep 上線商城,從出售運動周邊商品切入商業化探索,向運動平台轉型,打造一個以内容和數據來驅動的運動科技生态。也就是從只專注線上運動服務的 APP,到圍繞 APP、增加更多的服務場景和載體,把整個運動服務做得更專、更深。
後來發展也證明了切入電商對 Keep 至關重要。招股書顯示,在 Keep 三大貢獻營收的業務板塊中,自有品牌運動產品占總營收的比例最大,達到了 51.4%;會員訂閲及線上付費内容排第二,占比為 40.4%;廣告及其他最低,占比為 8.2%。其中,2022 年收入最靠前的產品是 Keep 手環 B3,接近 1 個億。另外,客單價在幾十元到百元出頭的智能秤、健身墊、計數跳繩等小物件也取得了數千萬元的收入。
自 2019 年至 2022 年,Keep 營業收入分别為 6.63 億元、11 億元、16 億元、22 億元。毛利由 2019 年的 2.73 億元增加 83.2% 至 2020 年的 4.99 億元,增加 35.5% 至 2021 年的 6.77 億元,并進一步增加 33.1% 至 2022 年的 9 億元。2023 年第一季度,Keep 營收 4.47 億元,同比增長了 7.2%。
然而,上線運營 9 年多後,Keep 目前仍在虧損中。招股書顯示, 2019 至 2022 年,Keep 經調整的虧損淨額分别為 3.66 億元、1.06 億元、8.27 億元、6.67 億元,總共虧損 19.66 億元。同 2021 年相比,Keep 在 2022 的淨虧損已經收窄,但仍遠高于 2019 和 2020 年。Keep 虧損的很大原因,是要花費大量成本獲取用户和做營銷推廣。
Keep 上市的消息傳了兩年,最早計劃赴美上市,後來三次衝擊港交所遇挫,最終第四次衝擊終于落定。既表明了資本退出的急迫,也有輸血的盼望。《經濟觀察報》引用一位業内專家的觀點認為,Keep 的商業模式并不符合當下資本市場的喜好,其上市後一度破發并不意外。即使如此,Keep 也需要上市," 不上的話錢會花光,以後也會越來越難。"
資料顯示,中國健身人口達 3.74 億,排名全球第一去,且這一群體的商業價值還未完全挖掘:2022 年,中國健身人群的平均年支出為每人 2518.3 元。作為參考,美國健身人群的年人均消費為 16425.2 元。上市的 Keep 能從這塊土壤中挖到多少金子?
Keep 有幾大挑戰持續存在:
第一是基因問題。Keep 最初崛起就是以内容為核心,輸出優質内容吸引用户,這是 Keep 的底層商業價值邏輯。為了收入考慮,Keep 會不會成為賣貨的運動零售商?就像查理 · 芒格對阿裏巴巴看走眼,怒斥 " 他們仍然是一個該死的零售商 "。馬雲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親自囑咐團隊要在下一階段要回歸互聯網。Keep 的市值是建立在互聯網平台的基礎上。
《中國企業家》引用一位業内專家的觀點認為,對于互聯網企業,軟體廠商去做硬體,其實挑戰和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硬體和軟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玩法和打法。軟體靠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它的試錯成本低。而硬體的產品制作和用户使用成本都非常高,對于研發的精準性、深入理解消費者需求,以及供應鏈管理能力都有要求。"
以 Keep 熱賣的手環為例,在淘寶搜索智能運動手環,同價位的有小米、華為,Keep 與二者相比銷量相差懸殊。從用户角度來看,Keep 手環沒有能适配的手機,在使用體驗上肯定不如小米、華為;另外,小米、華為、蘋果等廠商都有強大的品牌做背書,用户的認可度非常高。
第二,多頭經營也意味着競争對手太多。線下健身有樂刻、超級猩猩;健身服飾有傳統大廠,耐克、安德瑪、lululemon 等;智能硬體上,有小米、華為等大廠,打價格戰毫無壓力;内容上,B 站、抖音、小紅書的專業健身博主群體日益增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品牌力。體育品牌中,耐克能成為行業老大,不光是靠產品,也包括 " 鈎子 " 背後藴含的拼搏文化,觸動大眾内心深處的焦慮和渴望,引發了全世界消費者的共鳴,甚至将這種精神拓展到體育之外。Keep 要做的,也是如何讓用户覺得用 Keep 很酷,是直面挑戰的象征,是自己克服了諸多困難實現了健身的目标。Keep 能讓用户一想到健身,就想到 Keep 嗎?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封面圖來自微信圖庫。文章參考了中國企業家、經濟觀察報、伯虎财經、拾鹽士、動脈網等報道,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