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張朝陽,時間不改“弄潮兒”本色,歡迎閲讀。
天才少年,互聯網教父,時代雜志登封,這些曾經深深刻在張朝陽身上的标籤和烙印似乎早已褪去。
最近幾年,張朝陽的視頻時不時就會出圈,要麼是在黑板上激情澎湃的推演復雜的物理學公式;要麼是和企業家圍爐夜話,暢談創業經歷與企業家精神;要麼就是以過來人的身份,説一些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得與感悟。
他變了,角色變了,人生态度變了;他也沒變,依然那麼有熱愛、有追求、有激情。
01
用科學解構世界
物理是張朝陽打開世界的方式,也是外界認識張朝陽的新方式。
17 歲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22 歲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留學,29 歲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物理成就了張朝陽開挂的人生,而他也深深熱愛着這門科學,投身互聯網二十餘年後重拾物理。
據説,張朝陽萌生開物理課的想法,源于三年前一條關于 " 飛船對接國際空間站 " 的新聞。曾經做了心算的他,在攀登 " 崗什卡雪山 " 休息的間隙,再度聊起這個話題,于是有了在海拔五千多米,用紙殼推導公式的歷史時刻,也成了《張朝陽物理課》的獨家記憶。
2021 年 11 月 5 日,《張朝陽的物理課》第一堂課正式開講,僅一個小時的時間在線觀看人數就已突破 140 萬。開課至今,該節目已直播 200 餘期,積累了 1000 多張餐巾紙手稿,出版了 2 本同名科普著作,成為知識直播代表 IP。
從天體物理到牛頓力學,從量子力學到廣義相對論,張朝陽帶網友們走進物理這門基礎科學,在 " 燒腦 " 的推導中獲得本質的恍然大悟。無論是物理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已經進入社會的職場人士,或多或少都能從《張朝陽的物理課》中學到一些東西。
物理本是一門枯燥的學問,天然不具有普及性和傳播性,但張朝陽卻能使其在民眾中裂變,探究背後的原因,有兩點至關重要。
第一,他的物理是有趣的。
張朝陽喜歡寓教于樂,去年 9 月 8 日,他一身復古西裝,頭戴禮帽、手拿雪茄,完美復現電影中奧本海默講課的場景,在網絡引起巨大反響,他因此還獲得了 " 奧本海默朝陽本默 " 的外号;2024 年跨年夜,張朝陽再次驚豔亮相,身穿黑色西裝禮服,手持煙鬥,向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致敬,這節特殊的 " 物理課 " 在抖音累計觀看人次超 2176 萬。
第二,他的物理是鮮活的。
物理已經完全融入張朝陽的生活,看到夕陽,他馬上就會思考為什麼是紅顏色的,然後快速作出分析,藍光頻率高,夕陽過來的時候空氣對光的散射已經把藍光散掉了,剩下紅光過來;煮咖啡的時候,他看到杯子故意做的很長,立刻就會想到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降低温度;談及焦慮問題,他會将心理學原理與牛頓物理學對應,然後從後者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靈感和方法。
時刻用物理來解構世界、解釋生活,使得張朝陽在講解復雜難懂的物理學知識時能很好的找到讓聽者快速進入的點,進而能更好的把知識傳播出去。
對于物理,張朝陽是有使命感的,他曾認真而嚴肅的説過這樣一段話:
" 這輩子世界會給你分配很多角色,這種角色的分配可能是偶然的。如果分配給我的角色是研究物理,而我這輩子卻沒有把它搞明白,我會覺得對我的角色沒有盡到責任,我要研究清楚。"
從一開始,張朝陽想的就不僅僅是做一個具有傳播力的節目,他的終極目的是普及物理學知識,傳遞一種科學的認知方式。在張朝陽的帶領下,眾多專業科學播主入駐搜狐視頻,目前已在網上掀起了科學學習的風尚,這可能是最讓他感到高興的事情。
出身理工科,但并不局限于此,張朝陽是一個多面手,他不僅有科學,也有人文,不僅有嚴謹,也有松弛,不僅有深度,也有温度。
02
人文關懷與精神内核
除了《張朝陽的物理課》,搜狐視頻推出的《星空下的對話》也在這兩年迅速成長為熱門 IP,這是一檔由張朝陽主導的對話節目,俞敏洪、曹德旺、周鴻祎、許知遠等橫跨多個領網域的知名人士都曾受邀參與。
大家坐在一起埋鍋造飯,聊宇宙,聊人生,聊創業,聊未來,氛圍輕松,節奏松弛,這和早年的張朝陽有很大不同。
張朝陽出生于 1964 年,在那個只争朝夕的時代,人們想的最多的就是中國如何才能在世界競争的舞台上迎頭趕上,張朝陽也不例外,他總是帶着一種時不我待的姿态奮力向前衝。朋友對他的普遍印象是充滿理想和激情,每天關注的重點也不只局限于互聯網,而是希望改變中國的社會,實現國家富強。
三十年換人間,中國已經處在全球發展的前沿,整個社會也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張朝陽本人也有了更多的人生閲歷。
沒有慷慨激昂,沒有指點江山,相較于改變世界這種宏大的話題,現在的張朝陽更願意去關心青年一代的精神成長。他被年輕人普遍接受和認可,因為他不居高臨下,也不誇誇其談,而是坦誠直率的給出建設性意見。
對于焦慮,張朝陽説解決恐懼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恐懼,在直面恐懼時可以一步一步給自己增加難度,直到最後消除恐懼。
比如恐高,那麼可以先從 3 樓嘗試往下看,再從 6 樓往下看,最後再從 12 樓往下看。
他告訴年輕人:" 要早起,多運動,做很多事情。不妨從小事做起,充滿熱情地做事情,一年過去可能就會超出想象。" 對于獨居生活的人,他還特别叮囑,每天要説足夠多的話,光聽是不夠的,要多發聲,以免陷入無謂的瞎想,最終導致小事變成大事。
張朝陽慢了下來,靜了下來,但從來沒有停下來,相反,他始終在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内核。他説人生應該有價值觀,因為有價值觀,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會非常認真,不會懶惰,你會覺得這是一個使命,是一種你存在的意義。
張朝陽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03
活着就要搞事情
去年 10 月,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曹德旺和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一起做客《星空下的對話》,與張朝陽暢聊創業經歷與企業家精神。對于做企業,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要堅守長期主義,一輩子能夠把一件事情做好,就非常牛。
張朝陽的長期主義是要堅持在互聯網媒體和社交方面做到中國最好的社交平台和短視頻直播平台。
張朝陽對物理有一種使命感,對企業同樣有一種使命感,他心裏從來沒有退休的概念," 活着就要搞事情 " 是他永恒的人生信條。直到現在,張朝陽仍堅持每天在一線抓產品細節,他把手機看成是自己的 " 工地 ",每天都要上工,在搜狐視頻上以視頻會友,轉發互動,力争做一個充滿好奇心、愛學習的人,這樣才會有見識,能抓住機會。
張朝陽的 " 搞事情 " 還體現在不走尋常路。
目前市面上的 APP 已基本被投喂式的算法所統治,用户某種程度上是被動獲取信息,以此而引發的信息繭房問題不僅阻礙了社交媒體的進一步發展,也把用户關進了封閉的思想牢籠。搜狐視頻另辟蹊徑,開創了 " 關注流 " 社交,這種社交模式強調由人來做推薦,而不是機器推薦,把主動權交回用户手中。
從整個社交媒體的發展進程來看,如果説 1.0 階段的主題是流量和數量,那麼 2.0 階段的核心則是質量。相較于程式化的算法," 關注流 " 更在乎粉絲粘性,更側重内容品質,從這個角度來看,搜狐的這種創新性布局是具備一定前瞻性的。
現在的張朝陽不再執着于某個功利的目标,但他永遠不會停止奮鬥。在今年 1 月與馮侖的那場對話中,張朝陽説希望自己還能打造一個優秀的公司和組織,展示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是價值和使命所在。而搜狐在 2024 年發展規劃中也已明确,将進一步加大投入,繼續打磨視頻社交、直播和 UGC(用户原創内容)產品。
三十年前,張朝陽是中國互聯網的拓荒者,三十年後,他依然是互聯網的弄潮兒。這就是張朝陽,生命不息,折騰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