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開年大劇,古裝懸疑破局,歡迎閲讀。
春節檔電影群雄逐鹿,劇集方面,第一熱劇,則非《大唐狄公案》莫屬。
收視率夠高,圍繞着這部劇,也引發了熱烈的關注和讨論。
很多觀眾看了幾集之後,覺得這部劇節奏較慢,似乎和過往看到的那些懸疑爽劇不大相同。
劇集播放過半,我的觀感其實也經歷了不小的變化。一開始,我也曾因節奏慢而產生質疑,但越往後看,我越覺得漸入佳境,也愈發明白了創作者的良苦用心。
犧牲一定的爽感,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在類型模式上進行探索,完成革新。古裝懸疑探案劇早已不是冷門類型,拍得多了,難免千篇一律,要想破局,就必須拿出不一樣的東西。
《大唐狄公案》讓我看到了 " 破局 " 的野心和誠意。
打開類型創新的大門,《大唐狄公案》用了兩把鑰匙,一個是 " 現實感 ",一個是 " 復雜度 "。
前者,我指的是劇情的深度和廣度,後者,我説的則是人物的新鮮感與多面性。
原著是劇集的底氣。
荷蘭漢學家高羅佩先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創作的長篇推理小説《大唐狄公案》已經成為了永恒的經典,要對原著進行改編,對于劇集創作者來説,是巨大的挑戰。
完全還原,并不現實,取其精髓,才是明智之舉。
在我看來,高羅佩原著真正的精髓,不是精妙繁復的推理,也不是對盛唐社會風物人情細致入微的刻畫,而是對人性與法理的探讨。
而這樣的探讨,無疑是超越時代的,它具備着極強的當下性。
高羅佩在原著 " 黃金案 " 裏寫下的定場詞讓我印象深刻,也成為了劇集創作者靈感的來源,精煉之後是八個字:
人世無常,義理永存。
劇中,從開篇的 " 鳳印案 " 到後面播到的幾個案子,都無時無刻不體現着這一點。
" 鳳印案 " 作為全劇第一個案件,要給主線故事做鋪墊,也要給整部劇定下基調。雖然這個案子是劇中原創,但私以為,它也得到了原著 " 義理永存 " 的精髓。
觀眾覺得節奏慢,也是因為 " 鳳印案 " 拍的是朝堂鬥争,涉及的人物太多,兩方勢力太過復雜。不娓娓道來,則很難将朝堂氣氛的波谲雲詭呈現出來,也很難将狄仁傑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神探形象立起來。
不過,在 " 鳳印案 " 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不是周一圍飾演的狄仁傑,而是張嘉益老師飾演的魏無疾。
于狄仁傑而言,魏無疾是良師,也是益友,他是人品高尚的道德楷模,也是學術功底深厚的士人領袖。魏無疾第一次出場,便是為狄仁傑解困,也讓觀眾理所應當地覺得,魏無疾是一個忠厚長者,或許在後續劇情中還會繼續給主角團幫忙。
可反轉突如其來。當狄仁傑順着蛛絲馬迹一步步地将天火的始作俑者懷疑到魏無疾身上時,觀眾不敢相信,狄仁傑自己也不願意相信。但事實如此,魏無疾作為保守派的一員,他不願意看到武後臨朝陰盛陽衰,所以他操縱 " 天火 " 想讓武後觸犯眾怒,卻不知道,自己變成了武後借刀殺人的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張嘉益在劇中的表演,堪稱是燭照全場的存在。他剛登場時将魏無疾老成持重的人物狀态诠釋得極為精确,反轉到來,他則完全搖身一變,成為了瘋狂的野心家形象。
但演反派,張嘉益讓觀眾看到的不是人物的 " 惡 ",而是人物内在的悲劇性,他演出了魏無疾身上理想主義的一面,讓觀眾感受到了角色的可敬與可悲,十分動人。
魏無疾這樣的角色,無疑是具備着當下性的。
從古至今,有太多 " 好心做壞事 " 的例子,很多人都像魏無疾一樣,懷揣着理想主義,甚至抱着殉道的決心,卻最終成了他人的伥鬼,變成了作惡的工具。魏無疾年紀大學問高,宦海沉浮多年,尚且悲劇收場,當代的年輕人一腔熱血,對于類似的情況,則更應當警惕。
" 四漆屏案 " 中,讓我感慨良多的則是滕坎和夫人銀蓮之間復雜的婚姻關系。在這個案件中,銀蓮出軌,滕坎一開始隐忍不發,後來幾度目睹偷情,最終還是選擇偽裝成癫狂症發作而殺妻。案件其實并不復雜,復雜的是人性的幽暗。
滕坎發現妻子出軌卻隐忍不發,是因為他對妻子有所圖。作為聞名天下的詩人,滕坎卻其實是抄了妻子的詩句,借着銀蓮的才華欺世盜名。為了繼續享有詩名,滕坎不得不暫且容忍妻子的出軌。
這個角色同樣是可悲的,但他的可悲和魏無疾的可悲不同,魏無疾是行差踏錯,滕坎則是陷入了惡的循壞,一個 " 名 " 字,毀掉了他的婚姻,也毀掉了他的人生。
我只想多問一句,難道只有唐朝才有滕坎這樣的人嗎?欺世盜名之人,什麼時候少過呢?
" 黃金案 " 則是個人覺得全劇目前最精彩的篇章。一艘大船,暗流湧動,多方勢力明争暗鬥,從朝堂到藩國,從官員到海盜,一出生動的群像在觀眾面前大幕拉開,但比起出現在狄仁傑等人眼前的兇案和天災,更令人生畏的同樣是人性的瘋狂。
當狄仁傑抽絲剝繭,意識到老友侯愈才是整個 " 黃金案 " 的幕後黑手,他又痛心又惋惜,因為他清楚侯愈的才能,他也相信侯愈過去的人品。但為了上位,侯愈一步步地走向了堕落,他需要黃金去賄賂權貴,需要殺人去掩蓋真相,最終走向了黑暗的深淵。
青年才俊因名利而迷失的例子,在當下同樣并不鮮見。
我們説《大唐狄公案》講的是 " 義理永存 ",能永存,是因為《大唐狄公案》拍的不是一起起冷冰冰的案子,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有人,便有人性,便有義理,唐朝如此,當下亦是如此。
在劇集所塑造出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中,狄仁傑當然是核心,是全劇的靈魂人物。
狄仁傑這個角色,不好拍。
不管是孫承政老師在 1986 年《狄仁傑斷案傳奇》裏飾演的狄仁傑,還是梁冠華老師在 2004 年《神探狄仁傑》裏飾演的狄仁傑,都已經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是無數人的童年記憶,角色形象,早已根深蒂固。
尤其是後者,梁冠華老師的演繹讓很多人心目中的狄仁傑都成了那個胖乎乎的長須老者形象,他身邊帶着武藝高強的李元芳和精擅恭維的曾泰,永遠沉着冷靜,永遠料事如神。
珠玉在先,《大唐狄公案》要塑造出一個全新的狄仁傑,打破廣大觀眾對狄仁傑的刻板印象,需要極大的勇氣去面對一定會出現的争議,因為要讓觀眾接受這樣一個年輕的、更鋭利的、還未經過歷練的狄仁傑,并不容易。
但《大唐狄公案》的塑造是成功的,它非常有耐性地将狄仁傑身上的復雜性呈現給了觀眾,他是恃才傲物的,但同時又帶着點來自于身世的自卑感,他看似什麼都不在乎,但他又有着強烈的正義感。
周一圍的形象,和劇中狄仁傑的人設也相當符合。在劇集剛開始的時候,狄仁傑還不是一個經驗豐富的 " 老牌神探 ",他初出茅廬,處事尚有毛躁青澀的地方,他也會焦慮,也會煩惱,也會被案情搞得焦頭爛額。
當我們下意識地認為狄仁傑就該是個長須老者時,也該想到,狄仁傑也曾年輕過。
劇中,狄仁傑是會武功的,他不需要元芳相助,就可以獨力與強敵力拼,這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槽點,但事實上,如果年輕的狄仁傑不是文武雙全,他又如何能在基層磨砺多年并且破案無數呢?年輕時的他,可不是運籌帷幄的高官,而是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底層官吏。
換句話説,《大唐狄公案》想展現的是狄仁傑成長的過程。它試圖讓觀眾看到,狄仁傑是如何從一個年輕官員成長為一代良相的?
它不是神探的發布會,而是神探的成長史。
劇中,狄仁傑和父親狄知遜的關系被反復提及,父親早死而蒙在狄仁傑身上的陰影久久無法揮去,這成了他心中的陰霾,卻也注定在關鍵時刻讓他真正完成蜕變。
狄仁傑和曹安的感情戲看似與懸疑破案劇的屬性略顯偏離,但事實上,讓狄仁傑談起戀愛,也有助于增強他的人味兒,讓觀眾相信,狄仁傑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
如此一來,角色的豐富性被塑造了出來,他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如同神祇的神探狄公,而是一個逐漸成長的年輕官員,在觀眾看來,他更像是一個身邊的朋友,這也會讓我們產生了更多的代入感,在追劇的過程中更有共情。
要塑造出一個足夠立體的人物,需要用大量的細節進行鋪墊,而這無疑會消解掉懸疑類型所帶來的部分爽感。
但我覺得,這是值得的。
或許有很多觀眾始終都是爽劇的擁趸,看劇看到二十分鍾覺得節奏慢就會立馬棄劇,每集沒有兩三個高潮四五個反轉都會覺得寡淡,我卻覺得,塑造出幾個深入人心的人物更重要,用案子引出對人性的思考,讓觀眾看到唐朝故事和當今社會的聯系更珍貴。
當年的美劇經典《黑道家族》,剛播出時,也被很多人批評節奏太慢,但最終,時過境遷,它的價值還是得到了肯定。
説這些,是因為我還是希望觀眾能對《大唐狄公案》多點耐心,畢竟,它拿出了足夠的誠意,想要在懸疑探案劇這片紅海中殺出一條新路,讓觀眾看到點不一樣的東西。
看劇是很主觀的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偏好,随着劇集繼續播出,《大唐狄公案》或許會吸引到更多的觀眾參與讨論。
但我相信,換種視角,當我們不再執着于追求爽感,那些潛藏在細枝末節裏的妙處就會顯現,這部劇帶給我們的體驗,也會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值得品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