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改名成功的年輕人,真的能“改命”嗎?,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知著網 (ID:covricuc),作者:dodo,原文标題:《"xx 歲,改名成功 ":符号和玄學之外,年輕人在奪回自己的名字》,題圖來自:AI 生成
"32 歲,改名成功。"
" 改掉名字,就像獲得新生。"
" 終于可以大大方方地説自己的名字了。"
随着 AI 算命的興起,AI 取名改名服務如 DeepSeek 迅速走紅,年輕人開啓了追求五行平衡和獨特性的賽博改名。看似荒誕的命名潮流,實則折射出一代年輕人對自我身份的焦慮與反叛:既想掙脱 " 招娣 "" 若男 " 的陳舊符号,又不願被現代審美同質化,尋找獨立的個性标籤。
然而,賽博改名只是契機,在小紅書上,早有一群來自 90 後、00 後的網友并不滿意自己的名字,試圖拿回命名權,重建自我認同感。有關 " 成年後改名 " 的話題悄然升温,僅帶有 " 改名字 " 标籤的浏覽量突破 7 億,讨論熱度高達八百萬。
這場 " 改名潮 " 的背後,是無數人與名字的糾葛:被登記時寫錯的名字、承載着 " 招弟 "" 迎弟 " 期望的名字、被忽視的名字、曾被嘲笑的名字 ……
為什麼要改名字?有人説," 名字是最短的咒語 ",那些羞于啓齒的名字,成了學生時代自我介紹時難堪的秘密;也有人説," 我不甘心我的名字,就像我不甘心我的命運 ",名字被視作命運的隐喻,改名成了改寫命運的出口。
于是,獲得一個讓自己滿足的名字,成為追求自我人生的一場儀式。這場遲到的自我實現,開始跨越符号和玄學,讓迷失在名字裏的成年人,重拾主體性。
" 名如其人 ":不止符号,也是枷鎖
名字,在一個人出生時就被賦予身份标識,不僅是簡單的符号,更承載着家庭、社會對未來的投射。在《請回答 1988》裏,二女兒德善質問父母,為什麼姐姐是寓意紫色的 " 寶拉 ",弟弟是象征晚霞的 " 餘晖 ",唯獨自己的名字是樸素的 " 德善 ",因此感到被忽視和受傷。
在社會學中,名字作為 " 社會事實 ",并非僅僅是一個符号,它在社互動動中產生實際影響。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幹提出,名字、語言等社會事實雖無物質形态,卻能深刻作用于個體的社會關系與認知。
人們常説 " 名如其人 ",一個人的名字如何被呼喚,不僅象征他人對個體的印象,也影響着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在傳統社會中,女性的名字常常被遺忘,以夫家姓氏代替。知乎上曾有個熱門話題 " 你還記得奶奶或姥姥的名字嗎?" 這些容易被忘記的名字,本質上,是歷史上父權文化對個體,尤其是女性身份的壓制。
在台劇《俗女養成記》裏,做了大半輩子 " 醫生娘 " 的李月英,渴望再次擁有自己名字的自由:" 嫁給你阿公後,我的名字卻變成陳李月英 …… 家裏面他們叫我媽媽,你們叫我阿嬷,我也好久沒聽到我自己的名字了 "。名字,成為個體找回自我、恢復主體性的橋梁。
然而,觀念在進步,一些名字仍在時間差中承載着父權制的烙印。諸如 " 招娣 "" 帶娣 "" 若男 " 等帶有重男輕女傾向的名字,缺乏父母美好的祝願。以此命名的人,常常受其困擾,陷入自我價值感的迷失和自我否定中。
随着年齡的增長,許多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有權利選擇和定義自己的名字,以此來表達更真實的自我。
當名字不再僅僅是父母的選擇,而成為主體認同的一部分時,它可能變成一種自我表達和自由選擇的象征。奪回命名權,意味着重建主體性,邁向自我主導的人生。
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鄭作彧看來,"任何人被取名的時刻,就是被賦予靈魂的時刻。或者説,被剝奪名字的時刻,也是被剝奪靈魂的時刻。"
(《千與千尋》中白龍告訴千尋在湯屋裏名字的重要性)
正如《千與千尋》的神隐世界,忘了自己名字的人将無法回到現實生活,直到千尋説出白龍的名字,作為琥珀川的白龍才得以重獲自由。當名字與個體的主體性建立連接,那些 " 改名字 " 的人,所守護的不僅是字元組合,還有自我不被消解的尊嚴。
" 名字羞恥症 ":為了忘卻,為了開始
" 名字羞恥症 " 是許多改名者共同的心理困擾。當一個人的名字被賦予的意義與自我認同產生割裂時,名字成為難以逃離的陰霾。
正如韓劇《我叫金三順》裏的三順,被同學嘲笑名字土氣,常遭笑話,備受困擾的三順不再願意提起自己的真名,決定改名叫 " 熙珍 "。
(韓劇《我叫金三順》中三順申請改名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人與 " 三順 " 有着相似的經歷。改名申請背後,是 " 名字羞恥症 " 壓抑已久的陰影和不甘。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改名的故事,兒時因名字的諧音被同學嘲笑,工作後又因名字在粵語中的發音與 " 侏儒 " 相似而感到敏感和不安。
當名字成為嘲笑、歧視或誤解的來源時,改名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和自我重塑的手段。人們渴望通過改名擺脱 " 性别偏見 "" 土氣俗氣 " 等負面标籤,重新獲得自我價值感。
" 每一聲我都看見自己更多的美好,每一聲我都感到自己正被祝福。" 舊名字的陰影逐漸被新名字的光亮所取代,由新名字書寫的生活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網友分享改名的經過)
如今,改名不再被視為忌諱或困難的事情,改名手續也日益便捷化。在法律上,姓名權是人格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自然人都有權通過合法程式申請更改姓名。
社交媒體上,"# 改名成功 " 的經驗貼頻頻湧現,不少官方賬号也在科普改名流程。在 " 改名貼 " 的留言區,困擾已久的煩惱因為共同的祈願有了自由的表達空間。
然而,盡管名字的改變帶來新變化,現實中依舊要面對過往名字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一位 UP 主分享改名後的心境:" 晶晶(曾用名)身上所有的一直都會在,它們最終都成為姿羽(新名字)身上不可或缺的鋪墊,因為晶晶,姿羽會走得更遠更好。"
(網友坦言改名字後不适應的心理過程)
改名後,曾用名與新名字之間的糾葛,仍是個體無法輕易割舍的歷史和身份印記。名字的改變,也并非一蹴而就地改變命運,但它無疑是重塑自我、拿回人生主動權的一次開始。
" 改名如改命 ":破除枷鎖,賦予新生
有人説 " 改掉名字,就像重獲新生 ",耿耿于懷二三十年的名字被更改的那一刻,新的人生仿佛被開啓;有人説," 名字是最短的咒語 ",它無形中影響着一個人的命運;也有人説 " 名字和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裏 "。
(張春播客評論區,網友對改名的看法)
在風水玄學的影響下,改名,正在成為一門算命的生意。在各種改名帖子中,常能看到不少推薦算命改名的 " 自來水 "。在淘寶上,改名起名服務動辄幾百元,而随着 DeepSeek 的火爆,AI 算命改名的帖子層出不窮。
此外,明星改名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如趙韓櫻子改名趙櫻子,辛芷蕾的原名因諧音 " 心累 " 而重新找大師算命改名。
人們通過購買改名服務,試圖 " 購買 " 一個更好的命運或更滿意的身份。仿佛擁有一個好名字,就能拿到生活事業順風順水的通行證。
事實上,玄學只是表象,算命改名的背後,隐含着人們對自我實現的渴望。改名不僅是符号的替換,更是追求 " 美好人生 " 的象征。
然而,抛卻符号和玄學,回歸名字本身的意義,不要忘記,命名權始終在我們自己手裏。在改名之外,我們還有很多賦予自身意義的空間。
通過自我命名,個體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擺脱過去的束縛,迎接新的可能性。正如《伯德小姐》為自己取名 "ladybird",來寄托自己對自由的渴望、對戲劇的野心。
在《我叫金三順》的最後,三順坦然接受自己是做糕點的金三順而不是金熙珍,實現了與自己名字的和解。
從 " 若男 " 到 " 若楠 ",從 " 招娣 " 到 " 晚星 ",這些微觀的改名實踐既是衝破封建枷鎖的出逃,也是重塑自我的精神切口。就像普魯斯特用命名重構時空,每個執着于名字的人,都在構建自己的主體性宇宙。
通過對名字的重新定義,我們不斷從語言的碎片中,重拾出發的力量。
當命名權回歸每個主體自身,我們或将見證 " 姓名 " 銀河系的坍縮——在那裏,每個名字都是自轉的星球,每聲呼喚都是自由的引力波。
參考文獻: [ 1 ] .看理想:鄭作彧|随母姓,意味着什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知著網 (ID:covricuc),作者:do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