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改名成功的年轻人,真的能“改命”吗?,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dodo,原文标题:《"xx 岁,改名成功 ":符号和玄学之外,年轻人在夺回自己的名字》,题图来自:AI 生成
"32 岁,改名成功。"
" 改掉名字,就像获得新生。"
" 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自己的名字了。"
随着 AI 算命的兴起,AI 取名改名服务如 DeepSeek 迅速走红,年轻人开启了追求五行平衡和独特性的赛博改名。看似荒诞的命名潮流,实则折射出一代年轻人对自我身份的焦虑与反叛:既想挣脱 " 招娣 "" 若男 " 的陈旧符号,又不愿被现代审美同质化,寻找独立的个性标签。
然而,赛博改名只是契机,在小红书上,早有一群来自 90 后、00 后的网友并不满意自己的名字,试图拿回命名权,重建自我认同感。有关 " 成年后改名 " 的话题悄然升温,仅带有 " 改名字 " 标签的浏览量突破 7 亿,讨论热度高达八百万。
这场 " 改名潮 " 的背后,是无数人与名字的纠葛:被登记时写错的名字、承载着 " 招弟 "" 迎弟 " 期望的名字、被忽视的名字、曾被嘲笑的名字 ……
为什么要改名字?有人说," 名字是最短的咒语 ",那些羞于启齿的名字,成了学生时代自我介绍时难堪的秘密;也有人说," 我不甘心我的名字,就像我不甘心我的命运 ",名字被视作命运的隐喻,改名成了改写命运的出口。
于是,获得一个让自己满足的名字,成为追求自我人生的一场仪式。这场迟到的自我实现,开始跨越符号和玄学,让迷失在名字里的成年人,重拾主体性。
" 名如其人 ":不止符号,也是枷锁
名字,在一个人出生时就被赋予身份标识,不仅是简单的符号,更承载着家庭、社会对未来的投射。在《请回答 1988》里,二女儿德善质问父母,为什么姐姐是寓意紫色的 " 宝拉 ",弟弟是象征晚霞的 " 余晖 ",唯独自己的名字是朴素的 " 德善 ",因此感到被忽视和受伤。
在社会学中,名字作为 " 社会事实 ",并非仅仅是一个符号,它在社互動动中产生实际影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名字、语言等社会事实虽无物质形态,却能深刻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关系与认知。
人们常说 " 名如其人 ",一个人的名字如何被呼唤,不仅象征他人对个体的印象,也影响着人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名字常常被遗忘,以夫家姓氏代替。知乎上曾有个热门话题 " 你还记得奶奶或姥姥的名字吗?" 这些容易被忘记的名字,本质上,是历史上父权文化对个体,尤其是女性身份的压制。
在台剧《俗女养成记》里,做了大半辈子 " 医生娘 " 的李月英,渴望再次拥有自己名字的自由:" 嫁给你阿公后,我的名字却变成陈李月英 …… 家里面他们叫我妈妈,你们叫我阿嬷,我也好久没听到我自己的名字了 "。名字,成为个体找回自我、恢复主体性的桥梁。
然而,观念在进步,一些名字仍在时间差中承载着父权制的烙印。诸如 " 招娣 "" 带娣 "" 若男 " 等带有重男轻女倾向的名字,缺乏父母美好的祝愿。以此命名的人,常常受其困扰,陷入自我价值感的迷失和自我否定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有权利选择和定义自己的名字,以此来表达更真实的自我。
当名字不再仅仅是父母的选择,而成为主体认同的一部分时,它可能变成一种自我表达和自由选择的象征。夺回命名权,意味着重建主体性,迈向自我主导的人生。
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看来,"任何人被取名的时刻,就是被赋予灵魂的时刻。或者说,被剥夺名字的时刻,也是被剥夺灵魂的时刻。"
(《千与千寻》中白龙告诉千寻在汤屋里名字的重要性)
正如《千与千寻》的神隐世界,忘了自己名字的人将无法回到现实生活,直到千寻说出白龙的名字,作为琥珀川的白龙才得以重获自由。当名字与个体的主体性建立连接,那些 " 改名字 " 的人,所守护的不仅是字元组合,还有自我不被消解的尊严。
" 名字羞耻症 ":为了忘却,为了开始
" 名字羞耻症 " 是许多改名者共同的心理困扰。当一个人的名字被赋予的意义与自我认同产生割裂时,名字成为难以逃离的阴霾。
正如韩剧《我叫金三顺》里的三顺,被同学嘲笑名字土气,常遭笑话,备受困扰的三顺不再愿意提起自己的真名,决定改名叫 " 熙珍 "。
(韩剧《我叫金三顺》中三顺申请改名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与 " 三顺 " 有着相似的经历。改名申请背后,是 " 名字羞耻症 " 压抑已久的阴影和不甘。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改名的故事,儿时因名字的谐音被同学嘲笑,工作后又因名字在粤语中的发音与 " 侏儒 " 相似而感到敏感和不安。
当名字成为嘲笑、歧视或误解的来源时,改名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重塑的手段。人们渴望通过改名摆脱 " 性别偏见 "" 土气俗气 " 等负面标签,重新获得自我价值感。
" 每一声我都看见自己更多的美好,每一声我都感到自己正被祝福。" 旧名字的阴影逐渐被新名字的光亮所取代,由新名字书写的生活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网友分享改名的经过)
如今,改名不再被视为忌讳或困难的事情,改名手续也日益便捷化。在法律上,姓名权是人格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自然人都有权通过合法程式申请更改姓名。
社交媒体上,"# 改名成功 " 的经验贴频频涌现,不少官方账号也在科普改名流程。在 " 改名贴 " 的留言区,困扰已久的烦恼因为共同的祈愿有了自由的表达空间。
然而,尽管名字的改变带来新变化,现实中依旧要面对过往名字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一位 UP 主分享改名后的心境:" 晶晶(曾用名)身上所有的一直都会在,它们最终都成为姿羽(新名字)身上不可或缺的铺垫,因为晶晶,姿羽会走得更远更好。"
(网友坦言改名字后不适应的心理过程)
改名后,曾用名与新名字之间的纠葛,仍是个体无法轻易割舍的历史和身份印记。名字的改变,也并非一蹴而就地改变命运,但它无疑是重塑自我、拿回人生主动权的一次开始。
" 改名如改命 ":破除枷锁,赋予新生
有人说 " 改掉名字,就像重获新生 ",耿耿于怀二三十年的名字被更改的那一刻,新的人生仿佛被开启;有人说," 名字是最短的咒语 ",它无形中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也有人说 " 名字和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 "。
(张春播客评论区,网友对改名的看法)
在风水玄学的影响下,改名,正在成为一门算命的生意。在各种改名帖子中,常能看到不少推荐算命改名的 " 自来水 "。在淘宝上,改名起名服务动辄几百元,而随着 DeepSeek 的火爆,AI 算命改名的帖子层出不穷。
此外,明星改名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如赵韩樱子改名赵樱子,辛芷蕾的原名因谐音 " 心累 " 而重新找大师算命改名。
人们通过购买改名服务,试图 " 购买 " 一个更好的命运或更满意的身份。仿佛拥有一个好名字,就能拿到生活事业顺风顺水的通行证。
事实上,玄学只是表象,算命改名的背后,隐含着人们对自我实现的渴望。改名不仅是符号的替换,更是追求 " 美好人生 " 的象征。
然而,抛却符号和玄学,回归名字本身的意义,不要忘记,命名权始终在我们自己手里。在改名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赋予自身意义的空间。
通过自我命名,个体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摆脱过去的束缚,迎接新的可能性。正如《伯德小姐》为自己取名 "ladybird",来寄托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戏剧的野心。
在《我叫金三顺》的最后,三顺坦然接受自己是做糕点的金三顺而不是金熙珍,实现了与自己名字的和解。
从 " 若男 " 到 " 若楠 ",从 " 招娣 " 到 " 晚星 ",这些微观的改名实践既是冲破封建枷锁的出逃,也是重塑自我的精神切口。就像普鲁斯特用命名重构时空,每个执着于名字的人,都在构建自己的主体性宇宙。
通过对名字的重新定义,我们不断从语言的碎片中,重拾出发的力量。
当命名权回归每个主体自身,我们或将见证 " 姓名 " 银河系的坍缩——在那里,每个名字都是自转的星球,每声呼唤都是自由的引力波。
参考文献: [ 1 ] .看理想:郑作彧|随母姓,意味着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do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