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瘋狂止咳藥,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王一鵬
頭圖 | 視覺中國
止咳藥賣瘋了。
在機場一家有藥品在售的連鎖超市,李女士一口氣買了 5 盒止咳祛痰類口服液。過去的一年時間裏,她已經嘗試了多款止咳藥產品,幾乎都是起效一個月左右,因為一場感冒,咳嗽就又會復發。
頻繁的咳嗽,甚至讓她變成了一個愛喝水的 " 養生榜樣 "。
到了冬季,在幹燥、寒冷空氣誘發的咽炎,呼吸道疾病引發的炎症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辦公室又開始傳來此起彼伏的咳嗽聲。
這也把止咳藥銷量不斷推向新的高度。止咳祛痰類藥物中,中藥是主要的增長力量,根據中康科技零售市場研究經理劉淑媚在 2023 年中醫藥生态大會上公布的《零售市場中藥品類趨勢》報告,截至今年 9 月,零售藥店止咳祛痰類中成藥銷售額同比增幅約為 40%,所占份額也上升了 0.7%。
中藥止咳祛痰藥等在零售市場增長情況。
來自:中康 CMH
止咳藥成了很多藥企的 " 财富密碼 ",特一藥業、揚子江藥業等多家知名藥企收益頗豐。
還有很多 A 股投資人在互動平台上詢問上市藥企布局止咳藥的情況。除了康恩貝、華潤三九、貴州百靈等本來就覆蓋止咳藥產品的企業積極回應關注外,連以嶺藥業都在強推止咳產品,甚至開始打造 " 連花清瘟姊妹藥 ",要将其發展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
國家衞健委在 12 月 17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全國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的總門診量已經有下降的趨勢。不過,從國家流感中心報告的數據來看,流感病毒流行還沒有到達拐點,另據病毒學專家常榮山預測,新冠病毒額 JN.1 變異株也将在 1 月底或 2 月初成為中國最主流的流行株。
這意味着,止咳,還要繼續。只是,對于具體中藥企業來説,這樣躺赢的好日子到底意味着什麼?在其背後,有中藥止咳藥的上市公司真的更值得投資嗎?
多家藥企業績起飛
對于藥企來説,能夠提前布局、抓住 " 流行 " 趨勢,也是一種 " 鈔 " 能力。
12 月 8 日,江蘇康緣藥業公布其祛痰止咳藥金振口服液臨床研究結果,聯合阿奇黴素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随機雙盲、三臂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在 " 臨床痊愈時間 " 指标方面,加倍劑量組顯著優于常規劑量組,兩組都優于安慰劑對照組。顯示了縮短病程、改善病情的作用。
此後,在投資者互動平台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康緣藥業也表示,在支原體肺炎、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頻發的情況下,金振口服液、杏貝止咳顆粒等止咳藥,也是優先排產的對象,該公司正在加班加點生產,也在合理擴大產能,以确保供應。俨然一副銷量起飛的樣子。
2022 年金振口服液銷售額首次衝破 10 億元,貢獻了公司營收的近 1/4;今年下半年,根據康緣藥業副總經理、研究院副院長潘宇透露,金振口服液訂單量大增,公司生產線已經滿負荷生產。
從今年的三季度報看,同樣以止咳祛痰藥為主打產品的特一藥業,1-9 月的營業收入為 7.45 億元,同比增長了 27.83%,扣非淨利潤增幅高達 104.32%;同期貴州百靈也拿到了 124.10% 的扣非淨利潤增長。
滿負荷運轉的中成藥生產線
來自:視覺中國
米内網的 "2023 年上半年公立醫療機構中成藥溶液劑銷售額 TOP 20 榜單 " 上,有多款具有止咳化痰功效、用于咽炎、咳嗽等治療的藥物上榜,包括:濟川藥業的蒲地藍口服液、揚子江藥業的藍芩口服液、貴州健興藥業的肺力咳合劑、江蘇康緣藥業的金振口服液、哈爾濱康隆藥業的強力枇杷露、太極集團的急支糖漿,以及甘肅普安制藥的宣肺止嗽合劑等。
其中,蒲地藍口服液上半年銷售額已經超過 11 億元,藍芩口服液半年就賣出了超過了 9 億元、肺力咳合劑銷售額為 8 億元以上;急支糖漿、宣肺止嗽劑等品牌銷量翻番,藍芩口服液、強力枇杷露等多個產品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此外,濟川藥業的三拗片、京都念慈菴蜜煉川貝枇杷膏等,銷售額都保持了較快的增長。
在城市零售藥店,上述產品的增長幅度更加可觀。比如:益佰制藥的克咳膠囊增長了 609.24%;太極集團的急支糖漿,上半年銷售增幅達到 387.13%;宣肺止嗽劑的增長率也超過了 100%。其他知名產品,如:揚子江藥業的蘇黃止咳膠囊、特一藥業的止咳寶片增長幅度也都接近 80% 了。
這些數據相比前幾年低迷的業績,可以説是極大提振了中藥企業的士氣。止咳藥已經成了很多知名藥企打響 " 翻身仗 " 的重要籌碼。
某種程度上説,中藥止咳藥已經卷起來了。
為了盡享紅利,以嶺藥業等知名藥企,在力推其止咳新藥或開發老藥的新适應症。
10 月 24 日,健民藥業用于 "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 的小兒紫貝止咳糖漿獲藥監局批準上市。11 月 27 日,悦康藥業創新中藥紫花温肺止嗽顆粒全國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達到主要終點。
12 月初,以嶺藥業宣布其連花清咳顆粒拿到了臨床批件。按照該公司的計劃,到 2027 年将有 4 到 5 個呼吸道疾病中藥創新藥,進入研發、申報階段。
根據中康產業研究院的總結,截至 12 月中旬,藥監部門已經受理了 92 件中藥新藥申請,已經遠超去年全年的受理量 64 件。這些藥品中,止咳祛痰的藥品也是重要品類。
部分熱門產品還在出 "2.0 版本 ",可能對其形成競争。比如:揚子江藥業的蘇黃止咳膠囊,其二次開發產品針對兒童群體的 " 蘇黃止咳顆粒 " 在今年 5 月拿到了臨床批件。
這意味着,未來的市場競争将更加激烈。各大藥企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在止咳平喘,乃至整個呼吸道疾病用藥市場盡量多分到一杯羹。
止咳藥不是救命藥
客觀來説,呼吸道疾病預防、治療的市場,正在成為國内外藥企布局的重點,市場前景廣闊,但是對于處于醫藥產業急劇變革中的中藥企業來説,這種藥卻也很難成為救命藥。
過去幾年,中成藥企業面臨很多挑戰,包括:醫療反腐更新、臨床合理用藥趨嚴、集中帶量采購(也稱 " 集采 ")常态化、醫保目錄動态清出藥品等。
因為主打產品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被重點監控、踢出醫保目錄,康恩貝藥業在 2019 年一年就虧損了近 3.5 億元,這也是該公司的首次虧損。後來是引入國資開啓混改,實現轉型,才逐漸扭虧。
同樣,濟川藥業也感受到了新政帶來的 " 切膚之痛 "。該公司的蒲地藍口服液曾經一品獨大。2018 年的巅峰時期,蒲地藍口服液年銷售 31.95 億元,為當年 72.08 億元的總營收貢獻了 44% 以上。
後來,受到醫保目錄清退、修訂説明書,以及疫情等影響,包括蒲地藍口服液在内的清熱解毒藥總銷售額一度降到 20 多億元。雖然此後相關產品市場也在恢復,但是又被地方集采納入。這些變化也決定了該產品的成長性已經大打折扣。
濟川藥業後來在其業績報告中提到,受到集采、醫保控費等新政的影響,藥品降價已經是未來無法避免的趨勢。對于企業來説,只能是做好應對——在做好招投标的同時拓展零售渠道,并嚴控產品質量和成本。
中藥企業迫切需要新的具有成長性,有新故事可講的產品。在呼吸道疾病持續高發的今天,清熱解毒、止咳潤肺等概念無疑都很有想象空間。相比需要快速見效的發燒降温和需要 " 硬碰硬 " 的抗病毒領網域,對于屬于疾病 " 長尾 " 的一部分、以緩解症狀為主的止咳祛痰領網域,中醫藥顯然更加具有優勢。
根據 12 月 17 日國家衞健委組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廣州市婦幼保健院呼吸科主任盧根所説,今年的呼吸道傳染病高峰季節,兒科門診增幅 50%。12 月上旬發熱門診日均接診都超過了 2000 人;互聯網醫院就診人數也增長了 70% 左右。
在其背後,中國的止咳化痰藥銷售額也大有趕超疫情前水平的趨勢—— 2019 年巅峰值達到 250 億元。不過,要想真的拿到這個紅利,也并不容易。
一方面,咳嗽有不同的種類,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中醫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其空間,但也有很多亟待提升的地方。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發布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簡稱:指南)中列舉了九種不同的咳嗽,并分享了用藥方案。關于中醫藥治療咳嗽,指南也推薦多種方法,并認可中醫藥有一定的效果。指南同時也指出:" 目前中醫關于咳嗽的治療多集中在一方一法或專家經驗,缺乏嚴格的循證醫學研究數據,證據的級别普遍較低 "。
除了中藥,穴位貼敷、針刺、艾灸、拔罐、刮痧等對于咳嗽的療效,也需要更多高質量循證醫學研究證據來支持。這也是中藥止咳藥要想持續拉動企業業績增長,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從根本上説,2022 年以來呼吸道疾病之所以呈現持續高發、多種病原體疊加的局面,主要是因為過去 3 年,人群較少接觸病原體形成的 " 免疫欠債 "。這也意味着,随着人群通過不斷接觸病原體、接種疫苗等形式,重新形成免疫屏障,這種局面也将逐漸好轉。
屆時,需求大幅減少,而競争者卻更多了,勢必還是會有一批藥品被淘汰。從這個意義上講,布局止咳藥,或許可以解一時之急,卻并非長久之計。
下一步轉型方向
對于中醫藥企業來説,一年多以來呼吸道疾病持續高發推動的相關藥品需求激增,為其轉型提供了 " 視窗期 ",如何趁機完成轉型也變得至關重要。
對此,每家企業有不同的選擇,比如康恩貝,在國資進入完成混改後,走上了中藥大健康的道路。特一藥業、康緣藥業、濟川藥業等有布局創新藥的傾向。
其中,康緣藥業的管線中,僅中藥新藥就有 32 個,包括 22 個中藥 1.1 類產品(也就是從未在國内上市的全新的中藥),此外還有 9 個化藥、生物藥創新藥在研,涉及阿爾茨海默病、非小細胞肺癌、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多個熱門賽道。
這些藥企的決心是有的,不過從研發投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看,雖有提升,但仍相差較遠。
比如:濟川藥業,2023 年上半年研發投入 7132.96 萬元,雖然同比增長了 50% 以上,但是相比同期銷售費用 17.51 億元,還是差得很遠;有眾多項目的康緣藥業,今年上半年投入研發費用 3.63 億元,同比增長 31.05%,而其銷售費用 10.89 億元。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研發投入持續增加的恒瑞醫藥,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 23.31 億元,與銷售費用 36.78 億元的差距要小得多。像百濟神州這樣的生物醫藥公司,研發費用(上半年 58.82 億元)甚至超過了銷售投入(上半年投入 34.07 億元)。
從這個角度看,中藥企業仍然沒有擺脱重營銷而輕研發的傾向。這樣的投入水平,是否足夠產出 " 高質量循證醫學研究證據 " 仍然存疑。
實際上,無論是嚴格醫療場景,還是更加傾向養生保健的院外市場,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特别是有效性,越來越重要了。
因為,在醫院内部,受到合理用藥、醫保控費、DRG/DIP 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影響,真正能夠治好病、能夠更高效地治好病,已經是藥品必須具備的屬性。
在醫院以外市場,随着大眾的科學素養不斷提高,缺少科學依據的產品越來越難有市場了。比如:東阿阿膠,就曾因被質疑只是 " 水煮驢皮 "、連續提價等問題,市場、股價雙雙跳水,後來又是官媒辟謠,又是投入資金搞研發,又是開拓線上渠道搞數字化轉型,幾經努力才慢慢恢復元氣。
更重要的是,藥品監管部門也在從規範原材料、規範説明書等方面提高產業門檻。這些都要求相關企業,必須盡快完成主打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研究,甚至藥物經濟學研究。
而且一定要快。這場生死角逐,只有跑在前面的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