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第54軍調往東北後,有20000餘人的整編第54師,又是咋回事?,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風
在 1946 年國民黨軍的整軍中,将原有的步兵軍改為整編師是一大舉措;除了華北和東北部隊外,其餘戰場的部隊大都有過改編歷程。
一般來説,步兵軍改為整編師采用的是相同的數字番号,如第 46 軍改為整編第 46 師、第 74 軍改為整編第 74 師等。
但在番号落實過程中也有例外,比如土木系的第 18 軍就改為了整編第 11 師;李天霞的第 100 軍,所改的番号則是整編第 83 師。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國民黨軍當時還同時存在同一個數字番号的步兵軍和整編師。
比如 1948 年後的大半年時間内,在東北戰場上就有第 54 軍的番号,而在山東戰場上則有整編第 54 師的番号;甚至在東北戰場上,還有個第 54 師的番号。
當然,這個第 54 師就是正兒八經的師級建制,而同為軍級建制的第 54 軍和整編第 54 師又是啥情況呢?
為什麼會同時存在使用同一個數字番号的步兵軍和整編師呢?
首先,最早的整編第 54 師肯定是第 54 軍本體,該軍原本轄第 8 師、第 36 師、第 198 師,是美械軍編制。
不過自 1946 年中在山東半島登陸參戰後,該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并未改稱整編師,而是仍稱為軍。
一直到 1947 年後,第 54 軍才改稱整編師,所轄的 3 個師分别改稱為整編旅。
到 1948 年前後時,實際上還有整編第 54 軍的名号,下轄整編第 54 師以及新組建的整編第 35 師,整編軍軍長為阙漢骞;因為阙漢骞當時仍為整編第 54 師師長,故而當時來往電文中的稱呼既有阙軍長之説,也有阙師長之説。
這主要是因為當時雖然升格成了整編軍,但新成立的整編第 35 師并沒有多少實力,所部僅有一個從山東保安第 4 縱隊改來的整編第 7 旅而已。
為了平衡實力,所以将整編第 54 師所屬的整編第 36 旅劃歸整編第 35 師,使得兩個整編師均下轄 2 個整編旅。
當然,因為整編第 36 旅在萊陽之戰中損失了一個加強團,所以它的實力也不完整;整體自然是整編第 54 師強于整編第 35 師。
當時老蔣對阙漢骞部在海陽、萊陽作戰中的表現頗為不滿,措辭極為嚴厲;還是陳誠力保,才讓阙漢骞撤職留任,以觀後效。
與此同時,老蔣還命令阙漢骞率領整編第 54 師的第 8 旅、第 198 旅從山東海運上海。
不過因為東北戰局的吃緊,在陳誠的要求下,原本在膠東的範漢傑第 1 兵團司令部及阙漢骞整編第 54 師均北運錦州。
東北戰場的部隊除青年軍第 207 師為整編師編制外,其餘均為軍,所以阙漢骞部到錦州後即恢復改稱第 54 軍,另外又并入了暫編第 57 師,使得該軍恢復了三團建制。
而仍然留在膠東半島的整編第 35 師,并沒有使用幾天這個新的番号,很快便改番号為新的整編第 54 師,下轄整編第 7 旅以及整編第 36 旅。
這樣的話,國民黨軍就同時存在了第 54 軍和整編第 54 師的番号,而且這兩支部隊之間确實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到 1948 年 5 月時,膠東的整編第 54 師統計本部實力,計有官佐 1700 餘人、兵員 19000 餘人,全師兵員為 20700 餘人。
這個兵力數其實并不滿編,補齊缺額尚需 6800 餘人。
不過實際上當時國民黨軍各部其實很難達到理論編制,兩旅制的整編師有 2 萬餘人的兵力,倒也屬于正常;基本上一個整編旅(三團制)能有 8000 餘,其餘為師直屬隊。
到後來國民黨軍擴充,又将山東保安第 4 旅改為整編第 270 旅,歸入整編第 54 師,使得該旅恢復成了三旅制。
再到 1948 年秋,國民黨軍恢復整編師為軍,因為已經有了第 54 軍,所以這個整編第 54 師改為軍自然不能采用同樣的番号,其恢復為軍的番号為第 50 軍。
所以大家要是對當時作戰感興趣的話,這些編制上的細節還是需要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