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第54军调往东北后,有20000余人的整编第54师,又是咋回事?,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甲骨堂 ,作者甲风
在 1946 年国民党军的整军中,将原有的步兵军改为整编师是一大举措;除了华北和东北部队外,其余战场的部队大都有过改编历程。
一般来说,步兵军改为整编师采用的是相同的数字番号,如第 46 军改为整编第 46 师、第 74 军改为整编第 74 师等。
但在番号落实过程中也有例外,比如土木系的第 18 军就改为了整编第 11 师;李天霞的第 100 军,所改的番号则是整编第 83 师。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国民党军当时还同时存在同一个数字番号的步兵军和整编师。
比如 1948 年后的大半年时间内,在东北战场上就有第 54 军的番号,而在山东战场上则有整编第 54 师的番号;甚至在东北战场上,还有个第 54 师的番号。
当然,这个第 54 师就是正儿八经的师级建制,而同为军级建制的第 54 军和整编第 54 师又是啥情况呢?
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使用同一个数字番号的步兵军和整编师呢?
首先,最早的整编第 54 师肯定是第 54 军本体,该军原本辖第 8 师、第 36 师、第 198 师,是美械军编制。
不过自 1946 年中在山东半岛登陆参战后,该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改称整编师,而是仍称为军。
一直到 1947 年后,第 54 军才改称整编师,所辖的 3 个师分别改称为整编旅。
到 1948 年前后时,实际上还有整编第 54 军的名号,下辖整编第 54 师以及新组建的整编第 35 师,整编军军长为阙汉骞;因为阙汉骞当时仍为整编第 54 师师长,故而当时来往电文中的称呼既有阙军长之说,也有阙师长之说。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虽然升格成了整编军,但新成立的整编第 35 师并没有多少实力,所部仅有一个从山东保安第 4 纵队改来的整编第 7 旅而已。
为了平衡实力,所以将整编第 54 师所属的整编第 36 旅划归整编第 35 师,使得两个整编师均下辖 2 个整编旅。
当然,因为整编第 36 旅在莱阳之战中损失了一个加强团,所以它的实力也不完整;整体自然是整编第 54 师强于整编第 35 师。
当时老蒋对阙汉骞部在海阳、莱阳作战中的表现颇为不满,措辞极为严厉;还是陈诚力保,才让阙汉骞撤职留任,以观后效。
与此同时,老蒋还命令阙汉骞率领整编第 54 师的第 8 旅、第 198 旅从山东海运上海。
不过因为东北战局的吃紧,在陈诚的要求下,原本在胶东的范汉杰第 1 兵团司令部及阙汉骞整编第 54 师均北运锦州。
东北战场的部队除青年军第 207 师为整编师编制外,其余均为军,所以阙汉骞部到锦州后即恢复改称第 54 军,另外又并入了暂编第 57 师,使得该军恢复了三团建制。
而仍然留在胶东半岛的整编第 35 师,并没有使用几天这个新的番号,很快便改番号为新的整编第 54 师,下辖整编第 7 旅以及整编第 36 旅。
这样的话,国民党军就同时存在了第 54 军和整编第 54 师的番号,而且这两支部队之间确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到 1948 年 5 月时,胶东的整编第 54 师统计本部实力,计有官佐 1700 余人、兵员 19000 余人,全师兵员为 20700 余人。
这个兵力数其实并不满编,补齐缺额尚需 6800 余人。
不过实际上当时国民党军各部其实很难达到理论编制,两旅制的整编师有 2 万余人的兵力,倒也属于正常;基本上一个整编旅(三团制)能有 8000 余,其余为师直属队。
到后来国民党军扩充,又将山东保安第 4 旅改为整编第 270 旅,归入整编第 54 师,使得该旅恢复成了三旅制。
再到 1948 年秋,国民党军恢复整编师为军,因为已经有了第 54 军,所以这个整编第 54 师改为军自然不能采用同样的番号,其恢复为军的番号为第 50 军。
所以大家要是对当时作战感兴趣的话,这些编制上的细节还是需要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