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全球文科衰退潮,潮向何方?,歡迎閲讀。
未來的文科将何去何從?
近幾年來,文科衰退的現象持續受到關注,全球範圍内諸多高校在調整學科設定時撤銷部分文科專業,使得 " 文科無用論 " 的唱衰之聲不絕于耳。文科發展是否日漸式微?文科的衰退是時代必然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江源在本文中給出了他的見解,并前瞻性地分析了在迅猛發展的 AI 時代,未來的文科将何去何從。
近期,電影《哪吒 2》登頂中國票房榜首并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導演餃子(本名楊宇)再次成為焦點。令人驚訝的是,這位締造票房奇迹的導演,本科學的居然是藥學。無獨有偶,此前憑借《黑神話:悟空》驚豔眾人的遊戲制作人馮骥,畢業于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三體》作者劉慈欣學的是水電工程專業 …… 這些理工科出身的創作者在文化創意產業成績斐然。
近年來,有關文科衰退的讨論成為熱點。全球多所高校調整學科設定,撤銷部分文科專業。2024 年,哈佛大學大學生學院取消至少 30 門文科課程,涉及 20 多個系;英國肯特大學取消 6 個學科課程,涵蓋藝術史、人類學等文科領網域;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削減 28 個專業,裁撤 143 個教師崗位,主要涉及人文學科。國内,西北大學、蘭州大學和四川大學等高校紛紛撤銷多個文科專業,如财政學、漢語言等。
01 文科的發展
回顧文科的歷史,亞裏士多德的學科分類為文科奠定了基礎,他将知識劃分為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領網域,這些學科成為後來的文科核心内容。中世紀的歐洲,在教會教育體系中,哲學和神學成為主要學科。在前工業化時代,社會科學的萌芽逐漸形成,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領網域開始獨立發展,成為現代文科體系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文科同樣是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影響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并為後世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随着近現代工業革命的到來,文科的地位逐漸受到挑戰。自然科學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領網域的突破,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并改變了學科的格局。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理工科受到了軍事需求的推動。二戰後,計算機科學等新興學科的崛起,使高校的投入大多集中在理工科領網域。1952 年,我國的大專院校院系調整是文科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重要轉折。這次調整重視工科建設,削減了人文社科等領網域。盡管文科在之後的幾十年有所恢復,但在社會觀念和教育資源配置上," 重理輕文 " 一直存在。
02 文科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文科專業面臨着諸多挑戰。在就業市場上,文科專業畢業生處境艱難。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 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應屆畢業生求職時最看重薪酬福利。然而,麥可思發布的《2024 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表明,2023 屆本科畢業生薪資排名前 20 的專業中,文科專業無一上榜。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理工科畢業生能夠勝任部分文科崗位,加劇了文科崗位的競争;二是招聘者多傾向于 IT、通信等理工科相關行業,文科對口行業在就業市場中相對靠後,文科生的就業選擇有限。不僅如此,文科專業在考研方面同樣面臨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文科專業的招生人數少,與理工科一個專業動辄招收上百人的規模形成鮮明對比。
除了就業困境,科研領網域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也越發突出。以科研基金為例,2024 年,中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預算約為 363 億元,創下新高,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經費額度是它的約 1/30。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預算為 96.3 億美元,而國家人文基金會的預算僅是它的 1/48。
有趣的是,部分文科專業被撤銷并不意味着文科專業的整體數量在大幅減少。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樊麗明團隊調研後曾表示,近年來文科撤銷的專業占總專業數的約 51%,而新增的專業占到了約 46%。同樣,網易數讀的數據顯示,2023 年新增最多的專業是屬于人文社科領網域的數字經濟,新增該專業的高校有 80 所,遠超排名第二的智能建造和排名第三的人工智能這兩個理工科專業。
這些數據表明,與其説文科正在消失,不如説它進入了一個新的調整階段。
03 文科趨勢與 " 新文科 " 建設
" 新文科 " 這一概念最早源自美國。2017 年,美國希拉姆學院首次提出這一概念,強調學科專業重組和跨學科的綜合學習。2018 年,中國正式引入了 " 新文科 " 這一概念,并在官方檔案中加以明确。
2023 年新增專業數量最多的 " 數字經濟 ",正是融合了經濟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排名第二的 " 智能建造 ",則融合了信息學與建築學。從這些專業的興起能夠看出,交叉學科與跨學科融合的趨勢越發顯著。由此可見,打破學科壁壘,具有交叉學科技能的人才,正成為市場需求的主流。
市場需要:問題導向的跨學科應用
英國學者吉本斯提出,傳統的單學科知識生產模式可被稱為" 知識生產模式一 ",而跨學科的" 知識生產模式二 "則強調知識與實際應用需求緊密結合,以推動現實問題的解決。基于此思路,華盛頓大學的卡拉雅尼斯等人進一步提出" 知識生產模式三 ",該模式強調學科邊界的模糊性與多邊互動,主張通過知識集群的相互補充與強化,促進跨學科合作。
由于現代研究通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而新興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領網域,因此跨學科的知識生產模式更契合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
遊戲公司育碧(Ubisoft)在制作《刺客信條:大革命》時,對巴黎聖母院的還原是一個文科跨學科融合的範例。藝術歷史學家、文化學者等文科專家,深入研究巴黎聖母院的建築風格、歷史演變及宗教文化意義。計算機科學領網域的設計師們則運用三維建模、數字渲染等技術,将文科專家提供的研究成果轉化為逼真的虛拟建築。通過復雜算法構建的精确模型,讓巴黎聖母院在遊戲中高度還原。2019 年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後,這一建模為修復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數字化參考。
此外,字節跳動與北京大學共同開發的數字化古籍資源平台 " 識典古籍 ",也是文科跨學科融合的成功案例。該平台結合了字節跳動的 AI 技術與北京大學的學術研究優勢。在用户上傳古籍文獻的圖片後,由 AI 先做初步整理,随後由專業人員再進行校對和分析。專家們省去了大量基礎工作,能把更多時間用在深入研究上,實現了中華古老文明與前沿 AI 技術的深度融合。而且,這個平台也讓學者、愛好者甚至普通人都能更輕松地閲讀研究古籍,探索其中的文化知識。
這些例子表明,未來無論是在文化傳承、科技創新還是社會發展中,文科和其他學科的結合都會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需要:服務國家戰略
市場需要交叉學科,在國家戰略的實施中,文科同樣不可忽視。人文社科的研究者能夠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深入剖析,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比如,赫爾辛基在城市規劃中就通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優先考慮了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的需求,設計了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環境。
此外," 人工智能倫理學 " 研究的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道德問題,為政府和企業在使用 AI 時提供指導,确保 AI 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符合法律和道德規範,力求将它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類似這樣的功能與應用,正是文科在 AI 時代發揮獨特價值的關鍵領網域。
04 未來展望:AI 時代的文科
根據領英的《2024 全球人才趨勢報告》,AI 技能變得越來越重要,預計到 2030 年,全球 65% 的職業技能都會發生變化。随着 AI 的快速發展,在文科領網域 AI 将成為創新的動力,迫使傳統學科面臨轉型的 " 壓力 "。
在這種背景下,全球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關注如何将技術、跨學科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北京大學的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利用大數據、文本挖掘等技術,探索文獻分析、歷史研究、藝術作品保存等領網域,拓展了傳統文科的應用邊界;耶魯大學的數字人文實驗室則結合計算機科學與社會科學,運用 AI 和大數據進行歷史文本分析和社會行為研究,推動文科教育從傳統理論學習向實踐創新轉型。
最近大熱的 DeepSeek 的創始人梁文鋒曾提出一個願景:" 讓最偏遠山村的孩童,能和硅谷工程師用上同樣聰明的 AI 助教。" 這個目标展現了 AI 在教育領網域的巨大潛力。實現這個目标,不僅需要技術支持,還需要從教育理念、課程設計、人文關懷等多方面來考慮。因為偏遠山村孩童與硅谷工程師在資源、環境等方面差異巨大,如何利用 AI 縮小這些差距,從而讓 AI 助教能适應不同文化背景、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需要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等文科專家與技術人員緊密合作。
展望未來,無論是在商業領網域還是社會治理,跨學科的協作都将成為推動創新和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這不僅要求理工科人才具備一定的文科背景,也要求文科人才能夠理解并運用科技工具。
歸根結底,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仍舊重要,而 AI 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意味着文科正站在轉型與發展的關鍵節點。文科不會消亡,而是在調整與變革中重塑自身價值。對于未來的文科專業人才,需要在 AI 賦能下積極擁抱各種可能與創造。畢竟,連接歷史與未來,靠的還是人類閃光的思想與智慧。
教授簡介
江源博士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領網域包括領導力、團隊協作與創新、人力資源管理、以及企業的綠色低碳管理。他的論文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包括《管理學會期刊》、《管理學習與教育期刊》、《人際關系》、《人力資源管理》、《IEEE 技術工程管理》、《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商業研究期刊》、《管理學期刊》、《組織行為期刊》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ID:CEIBS6688),作者:江源 朱佳潔,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