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全球文科衰退潮,潮向何方?,欢迎阅读。
未来的文科将何去何从?
近几年来,文科衰退的现象持续受到关注,全球范围内诸多高校在调整学科設定时撤销部分文科专业,使得 " 文科无用论 " 的唱衰之声不绝于耳。文科发展是否日渐式微?文科的衰退是时代必然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江源在本文中给出了他的见解,并前瞻性地分析了在迅猛发展的 AI 时代,未来的文科将何去何从。
近期,电影《哪吒 2》登顶中国票房榜首并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导演饺子(本名杨宇)再次成为焦点。令人惊讶的是,这位缔造票房奇迹的导演,本科学的居然是药学。无独有偶,此前凭借《黑神话:悟空》惊艳众人的游戏制作人冯骥,毕业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三体》作者刘慈欣学的是水电工程专业 …… 这些理工科出身的创作者在文化创意产业成绩斐然。
近年来,有关文科衰退的讨论成为热点。全球多所高校调整学科設定,撤销部分文科专业。2024 年,哈佛大学大學生学院取消至少 30 门文科课程,涉及 20 多个系;英国肯特大学取消 6 个学科课程,涵盖艺术史、人类学等文科领網域;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削减 28 个专业,裁撤 143 个教师岗位,主要涉及人文学科。国内,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纷纷撤销多个文科专业,如财政学、汉语言等。
01 文科的发展
回顾文科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学科分类为文科奠定了基础,他将知识划分为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领網域,这些学科成为后来的文科核心内容。中世纪的欧洲,在教会教育体系中,哲学和神学成为主要学科。在前工业化时代,社会科学的萌芽逐渐形成,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领網域开始独立发展,成为现代文科体系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文科同样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并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随着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到来,文科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網域的突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改变了学科的格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理工科受到了军事需求的推动。二战后,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崛起,使高校的投入大多集中在理工科领網域。1952 年,我国的大專院校院系调整是文科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这次调整重视工科建设,削减了人文社科等领網域。尽管文科在之后的几十年有所恢复,但在社会观念和教育资源配置上," 重理轻文 " 一直存在。
02 文科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文科专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就业市场上,文科专业毕业生处境艰难。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最看重薪酬福利。然而,麦可思发布的《2024 年中国大學生就业报告》表明,2023 届本科毕业生薪资排名前 20 的专业中,文科专业无一上榜。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理工科毕业生能够胜任部分文科岗位,加剧了文科岗位的竞争;二是招聘者多倾向于 IT、通信等理工科相关行业,文科对口行业在就业市场中相对靠后,文科生的就业选择有限。不仅如此,文科专业在考研方面同样面临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文科专业的招生人数少,与理工科一个专业动辄招收上百人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就业困境,科研领網域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也越发突出。以科研基金为例,2024 年,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算约为 363 亿元,创下新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费额度是它的约 1/30。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预算为 96.3 亿美元,而国家人文基金会的预算仅是它的 1/48。
有趣的是,部分文科专业被撤销并不意味着文科专业的整体数量在大幅减少。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樊丽明团队调研后曾表示,近年来文科撤销的专业占总专业数的约 51%,而新增的专业占到了约 46%。同样,网易数读的数据显示,2023 年新增最多的专业是属于人文社科领網域的数字经济,新增该专业的高校有 80 所,远超排名第二的智能建造和排名第三的人工智能这两个理工科专业。
这些数据表明,与其说文科正在消失,不如说它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阶段。
03 文科趋势与 " 新文科 " 建设
" 新文科 " 这一概念最早源自美国。2017 年,美国希拉姆学院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强调学科专业重组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2018 年,中国正式引入了 " 新文科 " 这一概念,并在官方檔案中加以明确。
2023 年新增专业数量最多的 " 数字经济 ",正是融合了经济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排名第二的 " 智能建造 ",则融合了信息学与建筑学。从这些专业的兴起能够看出,交叉学科与跨学科融合的趋势越发显著。由此可见,打破学科壁垒,具有交叉学科技能的人才,正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
市场需要: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应用
英国学者吉本斯提出,传统的单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可被称为" 知识生产模式一 ",而跨学科的" 知识生产模式二 "则强调知识与实际应用需求紧密结合,以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基于此思路,华盛顿大学的卡拉雅尼斯等人进一步提出" 知识生产模式三 ",该模式强调学科边界的模糊性与多边互动,主张通过知识集群的相互补充与强化,促进跨学科合作。
由于现代研究通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而新兴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網域,因此跨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更契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游戏公司育碧(Ubisoft)在制作《刺客信条:大革命》时,对巴黎圣母院的还原是一个文科跨学科融合的范例。艺术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等文科专家,深入研究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风格、历史演变及宗教文化意义。计算机科学领網域的设计师们则运用三维建模、数字渲染等技术,将文科专家提供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逼真的虚拟建筑。通过复杂算法构建的精确模型,让巴黎圣母院在游戏中高度还原。2019 年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后,这一建模为修复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数字化参考。
此外,字节跳动与北京大学共同开发的数字化古籍资源平台 " 识典古籍 ",也是文科跨学科融合的成功案例。该平台结合了字节跳动的 AI 技术与北京大学的学术研究优势。在用户上传古籍文献的图片后,由 AI 先做初步整理,随后由专业人员再进行校对和分析。专家们省去了大量基础工作,能把更多时间用在深入研究上,实现了中华古老文明与前沿 AI 技术的深度融合。而且,这个平台也让学者、爱好者甚至普通人都能更轻松地阅读研究古籍,探索其中的文化知识。
这些例子表明,未来无论是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还是社会发展中,文科和其他学科的结合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需要:服务国家战略
市场需要交叉学科,在国家战略的实施中,文科同样不可忽视。人文社科的研究者能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比如,赫尔辛基在城市规划中就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优先考虑了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的需求,设计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环境。
此外," 人工智能伦理学 " 研究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道德问题,为政府和企业在使用 AI 时提供指导,确保 AI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力求将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类似这样的功能与应用,正是文科在 AI 时代发挥独特价值的关键领網域。
04 未来展望:AI 时代的文科
根据领英的《2024 全球人才趋势报告》,AI 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 65% 的职业技能都会发生变化。随着 AI 的快速发展,在文科领網域 AI 将成为创新的动力,迫使传统学科面临转型的 " 压力 "。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如何将技术、跨学科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北京大学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利用大数据、文本挖掘等技术,探索文献分析、历史研究、艺术作品保存等领網域,拓展了传统文科的应用边界;耶鲁大学的数字人文实验室则结合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运用 AI 和大数据进行历史文本分析和社会行为研究,推动文科教育从传统理论学习向实践创新转型。
最近大热的 DeepSeek 的创始人梁文锋曾提出一个愿景:" 让最偏远山村的孩童,能和硅谷工程师用上同样聪明的 AI 助教。" 这个目标展现了 AI 在教育领網域的巨大潜力。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来考虑。因为偏远山村孩童与硅谷工程师在资源、环境等方面差异巨大,如何利用 AI 缩小这些差距,从而让 AI 助教能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需要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文科专家与技术人员紧密合作。
展望未来,无论是在商业领網域还是社会治理,跨学科的协作都将成为推动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这不仅要求理工科人才具备一定的文科背景,也要求文科人才能够理解并运用科技工具。
归根结底,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仍旧重要,而 AI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意味着文科正站在转型与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科不会消亡,而是在调整与变革中重塑自身价值。对于未来的文科专业人才,需要在 AI 赋能下积极拥抱各种可能与创造。毕竟,连接历史与未来,靠的还是人类闪光的思想与智慧。
教授简介
江源博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網域包括领导力、团队协作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的绿色低碳管理。他的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包括《管理学会期刊》、《管理学习与教育期刊》、《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管理》、《IEEE 技术工程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业研究期刊》、《管理学期刊》、《组织行为期刊》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ID:CEIBS6688),作者:江源 朱佳洁,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