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爛片,别看,快逃,歡迎閲讀。
寫在前面
今晚繼續聊五一檔的片子——
《維和防暴隊》
這片子已經人神共憤到什麼程度,昨晚已經有讀者來給我們留這樣的言了,還不止一個。
我們編輯部自己看完片子之後,不是先寫文,而是先互相發了幾條幾十秒的語音吐槽這部片。
按理説這種能進我們 " 爛片快逃 " 系列的片子,直接開始批評就可以了,但耐不住這部片聲量巨大,輿論場也亂七八糟,所以有一些電影之外的東西我們不得不需要 " 寫在前面 "。
第一個,我還是得先把它的遭遇講一下,這部片在 2021 年初就已經開機拍攝,5 月殺青,距今剛好三年。
當時片子三位主要的男演員分别是黃景瑜、王一博和張哲瀚,以這三位演員爆火的劇來看剛好組成了當時娛樂圈的三代流量,但最後因為演員的問題導致電影未能如期上映,一直等到現在。
所以在看的時候肉眼可見就有不少補拍、剪輯的補救痕迹,很多關于歐豪的鏡頭都是單人的中、近景。
整個片子因為這些處理,顯得不完整,這讓它本身就已經因為不可抗力成了一個瑕疵品,很多人也用這點為它的差開脱,但電影其實遠不止這一方面的問題,所以今晚我們會着重聊聊除此之外,它還差在哪裏。
第二個,因為主演的因素,批評這部片必然會有一些危險性,但我們還是希望主演的粉絲能意識到,如果自己的偶像以後是越來越好的,那麼這種爛片在未來完全就是演員的黑歷史。電影最大的問題也不是演員帶來的,沒必要去四處出擊,把宣傳的力氣留給下一部 " 無名 "" 熱烈 " 這樣質量更高的片子,或許會更有意義一些。
正文
前面已經説過,這部片開機時間是 2021 年,這個年份對于中國電影來説就是主旋律電影最吃香的時期,這部算是那個時代大批量生產下的一個遺留物,因為演員的問題,意外落到主旋律市場退潮的現在。
所以,整個片子在背景設定上就自帶尴尬和難度——
因為維和部隊是國際主義标籤很明顯的部隊,是原屬聯合國的警察部隊,其主要任務是在任務區内保護在國民眾生命财產安全、制止違法犯罪、培訓當地警察等等。
于是電影在本身需要更強調國别、民族的主旋律之下,還多了國際主義和世界和平這樣兩個有些難以融合的關鍵詞。
更尴尬的是,電影杜撰了一個地區叫桑塔裏昂,那裏因為部族衝突、黨派糾紛導致地區内自相殘殺,再加上西方等一些外來者的插足,最後發展到一方幾乎要将另一方種族滅絕。
不知是不是巧合,這又與當下世界正在發生的某地區的衝突有一定的重合,這種重合讓這部片被拉到了更高的國際政治格局的維度,離 " 人 " 本身更遠了,編劇需要更進一步考慮如何把地緣政治衝突落回到普通的維和警察的故事。
這種難度做成了的不是沒有先例,前幾年我們還給大家推薦過一部不錯的紀錄片,叫《藍色防線》,是中國維和警察的故事,這部片先傳達出中國是維和部隊派遣的突出貢獻國之後,着重講世界和平這幾個字背後,有多少軍人的犧牲、永别和年輕的眼淚。
但很可惜,這部片子的編劇,在這樣一個本身就自帶各種雷點的題材上,唯一的貢獻,就是把它們一一引爆。
最突出的錯誤,就是它再一次将這類大有可為的片子僅僅局限在民族性的主旋律部分,而去突出主旋律的手段,也是非常劣質的。
電影的一大目的是去拍中國的維和警察,我們不能否認中國維和警察做出的巨大貢獻,他們為了世界和平甚至是非同胞人民的安危把自己置身在生死考驗之中。
但這部片表現出中國維和警察能力的方式,反而是一種矮化,因為它不是去拍他們的能力有多強多突出,而是去突出他們遇到的對手有多差。
片子裏中國的維和警察解決問題永遠是輕而易舉的,他們被淨化成了無暇的人,西方的維和警察包括領導則是毫無底線、專門拖我們後腿的。
比如片中有一個解救人質的任務,中西的維和警察分别派出一支隊伍從兩個方向包抄人質所在的房間。
我方餘衞東(黃景瑜飾)在前行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到敵人布置的陷阱,手榴彈保險銷被扯出,千鈞一發之際,楊震(王一博飾)一手握住了手榴彈的保險握杆,慢慢把保險銷重新插進去,成功阻止了爆炸,也沒有打草驚蛇。
而對面西方的警察,他們同樣遭遇了手榴彈陷阱,後果卻是一個人直接碰倒了手榴彈,爆炸的聲音讓劫匪警惕,任務難度直接加倍。兩段甚至鏡頭的拍法都差不多,時刻強調對比的效果。
用粉圈的話説,這部片樹立我方人員形象的方式不是靠去讓他們更立體,更有血肉,而是只靠 " 拉踩 "。
當然最後的結果依舊是在西方警察不斷陣亡及拖後腿的情況下,我方警察成功擊斃劫匪,并且在最後 0.001 秒之際拆除炸彈,成功解救人質,以一個隊員腿部受傷為代價。
我從來不反對去塑造我們的強者形象,這是主旋律影片的職責所在,我始終反對的是要讓我們的 " 強 " 有底可依,這個 " 底 " 不在于别人,只在于我們自己。
但導演或編劇完全沒有去夯實我們自己的意圖,比如楊震射殺對方狙擊手的一場戲,他連射好幾槍都不中,最後扭轉乾坤竟然只靠一個閃回,閃回到他剛開始學槍的那一刻。
而在這個幾乎沒交代什麼有效信息的閃回過後,他再次瞄準,射出去的子彈和對方的子彈擦身而過,只不過對方此前百發百中的子彈此次只是射中了楊震的肩膀,而楊震的子彈一槍爆頭。
這段戲除了交代楊震的威風之外,對人物的性格、經歷、能力塑造毫無任何助力,和前面那些用中國維和警察與當地居民載歌載舞、寫春聯、包餃子的三段 MV 來充當轉場沒什麼本質的差别。
主創第二個做錯的地方就是,他忽略了宏觀的國際政治,最終要落到人身上的重要性。
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拿開頭提到的那個紀錄片《藍色防線》來説,那部紀錄片裏,我們能看到人身體的局限性和生命的脆弱易逝,雖然是紀錄片,但裏面有比《維和》更明确的叙事線,我們能看到各個鮮活的中國維和士兵,他們的夢想、情緒、生活,最後才是他們的勇敢和犧牲。
我們都清楚,任何一次國際衝突從發生到停火,都是靠一條條人命疊起來的,尤其是軍人的命,而當這一點放到維和部隊中,他們的犧牲是更讓人動容的,因為維和部隊沒有任何立場,他們不是交戰的雙方,只是忠于祖國,以及希望維護和平。
呈現他們的付出和犧牲,就是在呈現和平的重要性。
所以,在這樣的故事題材裏,必須要讓角色是專注的,以及脆弱的。
但這部的編劇又選了最忌諱的方式,去突出個人英雄主義,突出人強悍、神力的一面,人性反倒不重要了。
而且即便是這樣常規普遍的叙事,它也依舊用最低級的手法去拍,恍然間我甚至以為它不是積壓三年,而是三十年,甚至放在三十年前,它也是不及格的。
我随便舉幾個例子——
它如何去拍個人英雄主義?
片子的主要角色有兩個,一個是餘衞東,他唯一的脆弱就是家裏有個因見不到他而哭鬧的兒子(每一個類似的爛片裏都有個這樣的兒子)以及獨自操持家的妻子。
但英雄是不會被這些脆弱牽絆住的,這些脆弱只是他們的背景而非欲求,餘衞東像戰神一樣,槍林彈雨中穿行毫發無損,最後只是用一個肩膀受傷的代價換取了對方 boss 的性命。
他早就不被主創當作英雄或人對待了,只是電影造出的又一個無悲無喜無敵的神。
另一個是楊震,對他的塑造更符合傳統爛片裏塑造英雄的套路。
首先他一定是一個刺頭;在他剛加入隊伍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人不服他,這個人在片子裏就是江小洋;兩人一定會因為一件事成為好兄弟,在這部片裏就是兩人因為掰手腕被餘衞東各罰一百個俯卧撐。
而接下來,炮灰江小洋一定會成為促成主角楊震轉變的關鍵一環,果然在一次行動中,因為楊震不聽從組織安排沒有及時對劫匪開槍,導致江小洋腿部中彈,強行完成 " 隊友受傷——自責——陷入反思 " 的成長線。
在最後的任務中,他一定不會再私下行動,而是預先請示隊長讓他一個人前去追殺狙擊手,完成個人的英雄主義弧光。
故事的套路簡直就是八十老翁彈琵琶,老生常談。這還只是一例,類似這樣老掉牙又極其粗暴的劇情,在片子裏數不勝數。
在罵它的同時,這片子也在引導我去思考,如何把主旋律與國際主義相結合?
片子其實有一處觸動我的地方,桑塔裏昂内戰,阿米爾屠戮法布爾村,幾乎造成村子滅絕,中國維和警察在護送僅有的幸存者去法庭上指證阿米爾的罪行時,車輛行經屍橫遍野、化成焦土的法布爾村。
幸存者看着這片廢墟回憶,這裏曾經很美,她至今還能聞到曬好的鹽以及新鮮的青草的味道,但此時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存在,他們因美好和良善而遭到侵襲。
或許這是一種答案,就是去共情那些普世的東西,愛、和平、拯救與苦難。
但很可惜,這幾個片段只是編劇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因為它最終的落點和所有的高光時刻,依舊是主旋律和民族主義的層面。
比如最後一場戲,中國維和警察的任務是将幸存者們送到法庭,讓他們指證阿米爾的種族屠殺。
一部好的片子當然是任務為重,警察的責任就是一直保護幸存者直到站上法庭的那一刻,或者再進一步,用這些幸存者指證的内容給觀眾留下更深的餘音。
但這部電影把最後一場戲拍成了一場表彰大會,三位幸存者沒有任何保護措施地站在法院前面向媒體感動地喊出那句 " 桑塔裏昂,中國!" 接着鏡頭從各個角度仰拍維和警察的身姿。
諷刺的是,敵人的狙擊手就在不遠處瞄準着毫無防護的三位幸存者,在最後一刻竟然只是因為良心發現被自己的回憶感動,就松開了板機。
但這顆子彈還是射向了這部爛片,以及買票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