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飙到9.2!大談敏感話題,不愧是年度劇王,也就領先内娛30年吧!,歡迎閲讀。
豆瓣9.2分,這大概是今年的日劇劇王。
猛一看,以為又是什麼日式治愈小清新,但慢慢追下去,我發現,小看它了…
沒想到,日劇在社會議題的表達上,已經走了這麼遠:
《住宅區的兩人》
日本東京市郊,一個老破小社區。
野枝和阿奈,是彼此的發小。
她們住同一個小區,上同一所幼兒園、小學、初中,雖然高中分道揚镳,但從未斷過聯系。
兩人都曾離開過家,又因為各種原因,回到了這個小區。
説起來,按照世俗的定義,兩人的前半生都不算成功。
野枝學生時代是學霸,讀到了博士,但最後只當了一名兼職大學講師,收入不穩定,還離過一次婚。
阿奈自由散漫,成了一名插畫師,也曾名噪一時,但随着時代更迭,阿奈的畫風越來越跟不上年輕人的口味,約稿量逐年減少…
如今,兩人年過半百,成了生活搭子。
野枝常常去阿奈家裏蹭飯、喝咖啡閒聊、煲綜藝…
兩個認識了半個世紀的人,相處起來是什麼感覺呢?
半個世紀,五十年,差不多兩代人了…
野枝和阿奈,見過彼此流着鼻涕上幼兒園的樣子,一起做過幼稚的遊戲,她們有共同的幼兒園小夥伴,那個孩子夭折了,卻永遠地留在她們的回憶裏。
直到她們已經到了當奶奶的年紀,回憶中的同學,還是幼小的身軀,稚嫩的臉,像個孫輩,那種感覺太奇妙了。
野枝和阿奈,一起度過青春,一起追過星。
那些年聽過的流行歌曲,一個人只要起個頭,另一個就可以馬上跟唱…
一部《春光乍泄》,哪怕刷了多少次,再説要一起看,一拍即合。
每當這時,她們瞬間重返青春,仿佛那美好年華從未遠去,因為見證歷史的人就在身邊。
她們還記得彼此的初戀。
有些尴尬的事,自己巴不得早點從記憶中抹去,但對方幫你記得清清楚楚。
比如,阿奈記得,野枝給心儀的男生做巧克力,差點把廚房炸了,灰溜溜地來找阿奈幫忙。
野枝也會突然提起:阿奈,你當年暗戀我哥哥吧…
救大命!十幾歲時犯過的蠢,居然被另一個人牢牢記住,過段時間就拿出來"鞭屍"…
不過幸好,是面對親密的朋友,有點臉紅,但不至于社死。
還有,一起吐槽男人。
阿奈説起第一任男友,談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對方已經結婚了,自己被小三了…
當時她還誤以為自己懷孕了,想不到男人竟事不關己地説:你想生就生吧。
而沒過多久,男人又出軌了小四…
野枝也沒好到哪裏去,她嫁給了一個媽寶男,婆婆毫無邊界感,不經過她的同意,把她和老公的卧室重新裝修了,這怎麼忍得了…
野枝一臉抱歉對阿奈説:難為你了,我結婚時你感動得假睫毛都哭掉了…
但有意思的是,多年之後,兩人提起各自的情史,那些荒謬而殘酷的境遇,因為都上了歲數,不再義憤填膺,反而坦然,輕描淡寫,像説着别人的事。
時間是個神奇的東西,它過濾掉了苦澀和傷痛,再不堪的往事,也能成為自嘲的玩笑。
當然,野枝和阿奈不只有了解和默契,她們也會争吵、冷戰,過陣子又會悄悄和好。
仔細想想,兩個老友一起生活,和一對夫妻的生活,也沒有太大的差别:一起吃很多頓飯,一起散步聊天,一起釣魚,一起看夕陽,一起拌嘴又和好…
終于有一天,野枝和阿奈真的被人誤會,是一對同性伴侶…
《住宅區的兩人》改編自藤野千夜的同名漫畫,講述兩名50多歲的單身女性,在老小區生活的日常。
導演松本佳奈,代表作包括《面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森林民宿》《昨日的美食》,都是治愈又不乏幽默感的故事。
《住宅區的兩人》同名漫畫
而兩位主角的扮演者,小泉今日子和小林聰美,二十多年前在日劇《西瓜》裏年輕的兩人,在更年期再度相逢。
野枝看起來大大咧咧,對阿奈會撒嬌賣萌,少女心爆棚;阿奈淡定冷靜,時不時蹦出一些吐槽金句…
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老友,碰撞出有趣的火花。
雖然故事的主角是兩個女性,但它不是一部伸張女性權益,批判男權的劇集,和去年的爆款劇《重啓人生》一樣,它有一種從容自在:身邊的男性沒有在壓迫我,我也不在意他們。
如果説這部劇有治愈感,那很大一部分來自這份松弛。
她們不會覺得單身有什麼問題,因為友誼可以給予温暖,讓彼此不孤獨。
對方還能欣賞你做的飯菜,陪你八卦吐槽,提供情緒價值,有些丈夫可做不到這一點。
她們沒有年齡焦慮。
她們會感嘆:啊,我們已經50多歲了,但我們還有40年可以活啊!
沒錯,日本女性平均壽命已經到了87歲,居世界第一,百歲老人不是夢。
她們説着喪氣話:十來歲是花蕾,二十來歲的時候綻放,到了三十歲以為會花朵盛放呢,結果馬上就開始枯萎了,剩下的便都是餘生罷了…
但很快又糾正:我們現在算餘生嗎?工作日大白天來釣魚,這是多麼華麗的餘生啊!
一事無成又如何,無風無浪的平靜日子,就是幸福啊。
她們有經濟上的煩惱,但似乎也并不太在意。
因為她們住在偏僻的郊區,生活開銷不大,降低點物欲,也可以撐下去…
當然,她們沒有放棄精神上的愉悦。
比如,在便利店打工的韓國留學生,成了她們的"女凝"對象。
不是防彈少年團消費不起,而是便利店小哥更有性價比…
每天去便利店欣賞一下,整個世界都亮了…
我們很少在影視作品裏,看到如此恬淡快樂的中老年生活,這部劇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生活的一種理想,一種可能。
有網友評價:不婚不育,有自己空間的同時,和閨蜜住的很近,平時互相來家裏吃飯,有空去釣魚,看望朋友,好豐富的中老年生活啊。
還有人説:這不就是《重啓人生》裏面那幾個女人的中老年生活嗎?
野枝和阿奈的生活方式,讓烏鴉想起上野千鶴子的著作《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在這本書裏,上野千鶴子提到了一個對500名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調查。
從滿意度、煩惱度、寂寞感三個維度來看,獨居老人的"幸福感"都是最強的。
反而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讓老人感到煩惱與寂寞,生活滿意指數大大降低。
特别是老兩口的家庭,生活滿意度最低。不僅兩個人的滿意度都低于獨居者,而且妻子的滿意度還要再低于丈夫。
在過去,年紀大了,和兒女一起生活,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除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大家默認老年人對子女有情感需求。
如果獨居,常常被人認為是可憐、孤獨。
但這或許,都只是偏見…
如今,随着單身、丁克的人越來越多,獨自面對老年的人也越來越多,也許我們可以探索出一條更幸福的養老之路。
對于如何更好的養老,上野表示,應具備三個條件。
首先,生活在自己熟悉且舒适的家中。
其次,最好有信得過的家人或朋友,以便在需要求助時有可以依靠的後盾。
最後,不看他人眼色,自律的生活。
野枝和阿奈,也許正是這種觀念的踐行者。
説到底,體面的老年生活,無非是這樣:能夠自由、無障礙地享受生活,同時得到理解和關愛,有人會問你怎麼吃飯,關心你的情緒…
而更有趣的是,這樣的生活,并不是兩個人完成的。
《住宅區的兩人》裏,無法忽略的,是"住宅區"。
《住宅區的兩人》的原文是"団地のふたり"。
"團地",是上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建設迅猛,大批勞動力從農村湧入城市,為了滿足居住需求,而興建的小區。
"團地"有點像中國的工人新村,多為5層的集合公寓,有配套的綠化、健身設施…
這裏曾經人丁興旺,但随着時間的流逝,日本社會老齡化的深入,"團地"的居民驟減,以老人為主。
這裏交通不便,周邊的設施也比較落後,昔日的幼兒園、小學漸漸拆除。
生活在這裏的人顯然不是什麼精英人群,但你分明看到,在這裏生活,舒适而惬意。
猛一看,生活在這裏的人好像彼此都認識,老太太會聚在一起議論别人,沒有什麼邊界感,這可是現在年輕人的大忌…
比如,劇中有一對小夫妻,帶着兩個幼子搬進來。
妻子因為穿着比較前衞,走在小區裏被人當面問:你穿這麼高跟的涼鞋會摔嗎?肚子不會着涼嗎?耳朵打了多少個耳洞?
這…怎麼不算冒犯呢?
但野枝和阿奈開導她:那些老太太只是好奇,才會説三道四,時間長了,她們就習慣了。
事實也确實如此。
而老太太們有温暖柔情的一面。
知道這家生的是兩個兒子,會主動跟女主人説:兒子太調皮了,當媽的痛苦,我們老一輩都是過來人,都懂的。你們要是忙不過來,我們也可以搭把手…
這讓烏鴉想起了童年。
那時候,左鄰右舍都認識,爸媽要加班,就把孩子放在領居奶奶家吃飯寫作業,這種事太常見了。
小時候吃百家飯的生活,也是很多70後80後的童年美好記憶。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原子化,大家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鄰居長什麼樣子也不知道。
這種人與人的相處模式,看似更有隐私,互不幹涉,卻很有問題。
特别是當一個家庭遇到困難時,封閉在一個小空間裏,更容易焦慮,更可能會陷入絕境。
《住宅區的兩人》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社區互幫互助的和諧圖景,這或許正是我們未來可以去構建的生活環境。
年邁的老人無法自己換紗窗,請野枝和阿奈上門幫忙更換。
70歲的奶奶説:你們55歲還是小姑娘呢!
男人獨自照顧阿爾茲海默症的母親,筋疲力竭,鄰居們來家裏,陪奶奶聊天唱歌。
這個終日愁眉不展的兒子,終于露出笑顏:很久沒見媽媽那麼開心了,感覺我自己也被充了電。
單親爸爸和10歲的女兒溝通不暢,更不知道如何跟女兒講生理衞生知識,隔壁的阿奈出馬,做女孩的青春期顧問。
這讓人反思,如今那麼多家庭,親子關系緊張,可能恰恰是因為缺少外人的"指手畫腳"。
小家庭太容易對孩子過度關注,即使沒有打罵,也可能在無形中施加壓力,給孩子向外伸展的空間,他們更能自由生長。
劇集中還有一段很動人的情節。
森山,是一名同性戀,愛人不辭而别,他被失戀情緒吞沒,每天都很悲傷。
誤以為野枝和阿奈是同性伴侶,森山向她倆尋求幫助,但得知是誤會,他又不敢傾訴了…
可是,他真的多慮了,誰説只有處境相同,才能彼此理解呢?
同理心,是一種品質和修養。
當森山失戀的消息被更多人知道,看上去最不可能理解同性戀的老太太,竟然是給了他最多安慰和支持的人。
奶奶大方分享自己年輕時的戀愛經驗,并鼓勵森山:再去見他一面,説清楚,什麼都不做的話,你最終只會後悔哦!
正因為奶奶的鼓勵,森山的戀愛有了一場體面的告别。
陌生人可以變成熟人,變成可以給你生活充電的人;
年輕人可以幫助老人,老人的智慧可以傳遞給年輕人;
男女之間也沒有對立,可以互相幫助,發揮各自所長…
老實説,這真的不容易。
當今社會正在陷入撕裂,人們越來越自我,拒絕聆聽他人,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互聯網上成天吵得不可開交。
而《住宅區的兩人》讓我們看到,其實人類社會可以有另一條路:
劇中的人們,選擇讓渡了一部分自由、隐私、利益,換取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理解。
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傾聽。
适當妥協,不等于軟弱和退讓,首先釋放善意,也不意味着低人一頭。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松弛而温暖,也讓我們每一個人得以确認,活在世界上,什麼才最珍貴。
一起吃飯、歡聚,彼此陪伴、注視,直到離别…
這些被主流忽視太久的東西,或許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