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SHEIN估值4000億:頂尖高手,是把一招用到極致,歡迎閲讀。
商業世界,永遠不缺優勝劣汰,成王敗寇的故事。
最近,快時尚行業接連發生兩件大事:一、估值超過 4000 億的SHEIN,再度傳出上市消息;二、曾經近萬店的 " 國内女裝第一股 "拉夏貝爾,正式破產清算。
誰能想到,兩家都被稱為 " 中國版 ZARA" 的快時尚巨頭,如今的處境卻是天差地别:一個是資本、媒體眼中的商界頂流,炙手可熱;一個只能在 80、90 後的青春回憶裏,暗淡落幕。
從拉夏貝爾到 SHEIN,都曾對标 ZARA 模式,但兩個不同時代的王者,在時代的浪潮中境遇如此不同,實在令人唏噓。
這種鮮明對照,更像是快時尚史上的一個縮影。
從快時尚傳統的 SPA 模式,到互聯網時代下的 DTC 模式,即使商業模式的原理一樣,但如果企業只會照葫蘆畫瓢,不懂得與時俱進地創新,最終也會在滾滾洪流中滑向時代的邊緣,走向沒落。
一、快時尚更新,從 SPA 到 DTC 模式
SHEIN 的成功,外界判定有兩個要素:1. 小單快返;2. 供應鏈強大。
尤其是 " 小單快返 ",在跨境供應鏈中,這個詞已經近乎封神。
簡單來説,就是以最少的成本,制作小批量成衣快速測試市場,效果好的話,就利用後端供應鏈快速追加訂單,多批次生產、快速交貨。這種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響應,不僅大大提高了快時尚的爆款概率,還完美解決了服裝行業的庫存積壓痛點。
而把 " 小單快返 " 玩到極致,就是 SHEIN 一躍成王的關鍵。
要知道,在傳統制衣供應鏈中,一件衣服從設計到生產再到上架,至少需要三個月時間,所以季節性批量集中采購,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所以,對于過去的服裝品牌們來説,要麼創造潮流、要麼猜中未來數月什麼會流行,如果市場不确定性較高,就很容易造成庫存積壓,甚至虧損。
直到後來 ZARA 推出了 SPA 模式(Speciality retailer of Private label Apparel,自有品牌服裝專業零售商),即服裝企業全程參與到產品規劃、生產制造、門店運營、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一體化運營模式迅速縮短了企業與消費者距離。
這才奠定了快時尚的早期打法,也成為後來快時尚品牌們争相模仿的标杆。
有了 SPA 模式,ZARA 不用去猜時尚,它可以快速響應時尚。
首先,設計師和買手們會在大牌發布會上尋找新品流行元素,加以組合設計,再以小批量成品推向市場測試。而 ZARA 依靠西班牙總部周邊的工廠,最快 14 天内就可以将成衣送往門店。
再根據全球 7000 多家門店返回的銷售數據和顧客反饋,效果好得單品則快速追加訂單。
潮流變化極快,但 ZARA 總能及時跟上潮流,只留 40% 的基礎款,85% 的快時尚單品都可以原價賣出,剩下的在打折區快速處理。
所以,後來的 DTC 的模式(Direct to Consumer,即直面消費者),也可以看做 SPA 模式的更新版,它在原來的一體化運營模式上,供應鏈更精簡、市場把控更精準、消費者需求響應更高效。
1. 小單快返
為什麼説,SHEIN 是将 " 小單快返 " 玩到了極致?
首先,在潮流預測和把控上,SHEIN 會運用數字化追蹤系統,将各類大小服裝零售網站的產品都抓取下來,總結當前的流行顏色、價格變化、圖案花色,設計師和買手根據各個渠道搜集的線索,再組合元素設計新衣服。
其次,在生產流程上,SHEIN 将打樣到生產的流程縮短至最快 7 天,比 ZARA 最快的 14 天還少一半時間。
而在產品測試上,SHEIN 也做到了更高效、成本更低。由于沒有線下店,SHEIN 一款衣服可以一次最少生產 100 件,根據消費者購買反饋,再決定給哪些款加單。
同樣生產 3000 件衣服測試市場反應,ZARA 至少要生產 500 件,每次只能測試一至六個款式,而 SHEIN 可以測試 30 個款式。這意味着,SHEIN 壓中爆款的概率更高,壓中爆款後續加訂單,單件成本也能大幅降低。
而 100 件的小批量意味着嘗試不同面料、色彩搭配的失敗成本更低。這也是,為什麼,SHEIN 在消費者需求和喜好把握上,命中率更高。
反應在數據上,就是 SHEIN 爆款率在 50%、滞銷率在 10% 左右(數據來自 2018 年 SHEIN 的商業計劃書)。
" 小單 " 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大批量生產帶來的庫存風險,在服裝行業,庫存是永恒的痛點;時尚潮流來去很快,所以 " 快返 " 考驗的則是設計、生產及上新速度,這些将決定用户的購買體驗。
曾有媒體報道,SHEIN 全年上新 15 萬款,平均每月一萬餘款。中泰證券也曾在研報中表示,SHEIN 每周上新的 SKU 高達 4-5 萬款。
2. 強大的供應鏈
SHEIN 能有這麼快的反應速度,離不開背後強大的供應鏈系統。
當然,這個供應鏈體系并非單靠 SHEIN 自身的能力就能達到,尤其是 OEM(代工模式)和 ODM(貼牌模式)這兩種模式下,需要與許多供應商通力合作才能實現。
所以,SHEIN 在供應鏈端的運營,也有幾個特點:
一方面,它會将庫存的壓力留給自己,減輕供應商壓力。假設它覺得供應商做 80 件會虧本,即使下單了 100 件,也會自己承擔庫存,主動給供應商補貼,不讓其虧錢。
另一方面,公司會盡力保證資金鏈安全,從不拖欠供應商款項。盡力做到與供應商結賬的時間非常快,通常 30 至 45 天内就能結款。
而作為回報,SHEIN 要求合作供應商,多做幾種品類。同時,SHEIN 還會要求合作供應商也不能拖欠上遊廠商的工資,一旦有人舉報,就立即終止合作。
SHEIN 與供應商的協作像是一種螺旋上升的閉環:供應商盡可能配合 SHEIN 提出的高質量服務要求,在 SHEIN 發展壯大後,會再反過來扶持廠商發展壯大。例如,當 SHEIN 計劃產量翻倍,加工廠商規模跟不上時,SHEIN 會借錢給工廠買設備、拓廠房。
而這種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好處就是:後來 SHEIN 規模效應逐漸放大的情況下,產業集群甚至随着 SHEIN 的工廠搬遷而遷移,忠誠度極高。
如果把 SHEIN 的跨境出海比作一場戰役,它就是那個打頭陣的将軍,而它身後大大小小的工廠就是後方一個個衝鋒陷陣的将士。
SHEIN 在前方尋找流量和流行趨勢,并據此确定戰略和戰術,供應商則在後方按照前方的指令進行小批量的設計、生產,測試市場反應,這也是市場所説的柔性供應鏈。
二、SHEIN 崛起的時代背景
今天,我們可以把 SHEIN 的成功,歸結為互聯網雙邊效應、規模效應、協同效應的極致發揮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SEHIN 的崛起也離不開時代背景下的天時、地利、人和。
1. 天時:以低價定位優勢,在疫情期爆發
SHEIN 真正爆發是在 2020 年,年銷售額接近 100 億美元(合約 653 億元),而此前的 2017 年 -2019 年,SHEIN 每年的海外市場銷售額分别為 40 億元、超過 100 億和超過 200,接近 300 億元。
除了 SHEIN 大膽抓住服裝行業跨境電商的機遇外,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就是遇到了全球疫情的瘋狂蔓延,線下門店迎來倒閉潮,就算是全球最大的快時尚品牌 ZARA,也在疫情期間關閉了近 1/3 的線下店。
" 過去這幾年歐美受到整體通脹及消費力下滑等影響,平均價格在 20 美金左右甚至以下的產品很受歡迎。" 彬復資本投資副總裁周穎表示。
款式多、上新快、價格還便宜。在 SHEIN 上,服裝大多售價在 40 美金以下,在最便宜的襯衫售價甚至僅為 2.9 美元。
很顯然,這些特點都讓 SHEIN 精準踩中了市場切入點。憑着極致的柔性供應鏈和小單快返打出的綜合優勢,SHEIN 最終快速征服了那些對時尚、價格極為敏感的海外女性群體。
2. 地利:錯位競争,主攻海外市場
當然,SHEIN 能成長為估值過千億的獨角獸,很重要的一點,在當國内快時尚品牌都在乘着互聯網春風卷地盤的時候,SHEIN 選擇錯位競争,直接将目光瞄準了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美國、歐洲和中東是 SHEIN 的主要海外市場,這也是中國消費者鮮少聽説的原因之一。
我們都知道,在賽道的選擇上,市場體量非常重要。這意味,企業未來的天花板能有多高。目前,SHEIN 品牌商品已經能夠銷往 220 個國家和地區市場。
第二點,SHEIN 走跨境電商路線,也并沒有選擇依托海外電商平台謀生,而是推出自有 APP 搶占歐美市場,在勢能逐漸積累後,才開始往自有品牌 + 平台的模式上走。
戰略的定位,也決定了企業未來到底能走多遠。
3. 人和:依托國内成熟的服裝制造業
此外,供應鏈體系作為 SHEIN 的命脈,也是成事的關鍵一環。
我們知道,SHEIN 的生產制造都在國内,下單客户卻都來自國外。
這種模式成立的關鍵,也是基于東莞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之一,擁有着非常成熟的服裝制造產業鏈和生态。
數據顯示,2022 年,東莞紡織服裝鞋帽產業擁有規上工業企業 1076 家,工業總產值 979.92 億元,已經成為準 " 千億產業 "。
目前,SHEIN 的制衣訂單基本是分散在成百上千家中國供應商手中,他們大多集中在廣州番禺的中小型制造工廠。
據了解,SHEIN 能夠觸達的中國供應商數量在 1000+,而真正圍繞 SHEIN 在廣州番禺設工廠的核心供應商大概在 300-400 家。
這些,也為 SHEIN 提供了成熟的供應鏈和低成本控制條件。
三、DTC 模式怎麼用?
SHEIN 的崛起,讓 DTC 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讨論和研究。但對于制造大國、電商大國、消費大國的中國來説,自然不乏 DTC 的實踐。
尤其是近幾年,一大批新品牌以 DTC 模式迅速爆發,如三頓半咖啡、Ubras内衣、專注于水家電的熊小夕、寵物護理小殼等。不僅如此,很多傳統品牌也在 DTC 化上下了工夫,或加大投入,如安踏、Lululemon、adidas。
雖然市面上,對 DTC 的定義各有千秋,但其基本特征并不復雜,可以用直、全、快、久四個字來概括:
直:直接面向消費者,繞開所有中間環節,與消費者零距離;
全:必須直面全網域的消費者,連接并服務全網域的消費者;
快:依托強大的供應鏈網絡,實現柔性制造,快速響應消費者的需求及訴求的變遷,快速設計、快速交付、快速改進;
久:用持續的創新抓住消費者,實現獲客成本合理的長期復購。
在流量紅利期,很多品牌可以通過聚焦某個領網域,憑借單個爆品就可以快速打通到消費者,快速攀升的 GMV 曲線會給人一個錯覺,產品已近完美。
但從單品走向品類,一旦不能持續的輸出爆款,快速冒頭的新品牌,很可能由于缺乏持續競争力,很快歸于平庸甚至沉寂。
而想要實現用户的長期忠誠和可持續發展,首先要 " 反復接觸 ",經驗表明," 消費者記住一個品牌,需要 7 次重復 "。所以,只有持續的輸出爆款,才能不斷地觸達用户心智,形成品牌效應。
問題是怎麼辦?怎麼打?答案就是 DTC。
但要做好 DTC 模式,其實離不開三個要素:
1. 直面消費者:
DTC 品牌的最核心特點就是直接連接消費者。
過去,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貿易鏈條,可能會有五個角色:工廠 - 貿易商 - 品牌方 - 零售商 - 消費者。
但 DTC 品牌是将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極限縮短,砍掉中間商,自己就是品牌方和零售方,不僅降低了產品價格,還可以迅速捕捉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占有市場。
比如,一件衣服的跨境運輸,會涉及到兩個核心鏈條,後端供應鏈和前端供應鏈。
前者指的是衣服從設計到打版、加工成衣,後者則指的是成衣出廠之後,通過何種鏈路送往消費者手中。在傳統情況下,前端鏈路和後端鏈路并不互通,或者做不到實時協作。
但在 SHEIN 模式中可以看到,SHEIN 的供應鏈系統,在前後端鏈路的協作上較為通暢。因為,在 SHEIN 的 App、供應鏈管理系統、智能營銷等核心系統中,直接打通了中間環節,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
2. 基于客户的數據,不斷優化產品:
DTC 往往在產品研發階段就直接連接消費者,通常通過網站或數字化平台對于消費者的消費傾向進行測試,得出最适合消費者的產品。
由于這種測試采集了不少消費者的數據,因此推出的產品往往有不錯的成功幾率。
比如,SHEIN 就是 Google 的大客户,它會借助 Google Trends Finder(搜索趨勢發現器)發現不同國家的熱詞搜索量及上升趨勢,如什麼顏色、面料、款式會火。例如其準确預測了 2018 年夏季美國流行蕾絲,印度流行全棉材質等。
而 SHEIN 的小單快返模式,也是通過小單數據不斷測試市場,優化款式,提升市場接受度和產品銷量。
3. 數字化運營處于核心地位:
舊消費品牌的成功離不開傳統媒體的力量,像寶潔、可口可樂、耐克這樣的品牌借助電視、紙媒等傳統媒體影響消費者。
但 DTC 品牌從一誕生起就沒有在最開始考慮過借助傳統媒體營銷的方式,他們往往借助 Facebook、YouTube、Instagram 等數字社交媒體來做營銷。
比如,SHEIN 早前是趕上了網紅商業化之前的營銷機會,後來 SHEIN 還抓住了圖片社交網絡 Pinterest 的崛起。借用數字化營銷,SHEIN 成功抓住了流量時代的營銷紅利。
此外,SHEIN 已經開發出一套模仿者難以復制的復雜的供應鏈信息系統,其特點是針對不同的供應鏈環節有不同的信息系統。
以生產部門為例,SHEIN 所有的代工廠和供應商都能使用 MES 工藝管理系統,實現對每個訂單的各個環節進行實時和可視化的跟蹤,從而控制生產效率。
數字化運營幫助 SHEIN 從解決銷售端出發,回頭再解決生產端,實現更高效的業務設計。
四、總結:
規模效應,也是商業世界的萬有引力。
以前,規模效應是賣出的商品越多,成本越低,競争力越強,企業規模越大,進而形成正反饋循環。但放在今天,顯然已經過時了。
今天的規模效應是,交易額 / 客户使用量足夠大,之後產生了客户體驗優勢或成本優勢。具體是成本優勢,還是客户體驗優勢,取決于具體的生意模式。
所以,在業務選定的情況下,要識别哪些要素有規模效應,哪些沒有規模效應,哪些要素是反規模效應的。
比如,對互聯網公司而言,想要有低成本,必須由規模化或者效率來解決這個問題。而 SHEIN 正是解決了這兩個核心要素,才完成了對傳統快時尚巨頭的實現彎道超車。
或許 SHEIN 很難復制,但這種抓住核心要素不斷創新、優化,達到規模效應的做法,或許值得更多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