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華爾街專欄:透過曾經被炒作的互聯網技術,看今天 AI 熱潮的未來,歡迎閲讀。
作者 | AI 工作坊
來源 |AI 深度研究員 管理智慧 AI+
咨詢合作 |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25 年前,納斯達克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标志着互聯網泡沫達到頂峰。當時,這個指數在五年内暴漲了 500% 以上,但随後泡沫破裂,讓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今天,當我們看到 AI 技術熱潮時,很多人擔心歷史會重演。但互聯網泡沫給我們的最大啓示是:盡管當時許多公司倒閉了,但互聯網技術确實改變了世界。
" 最偉大的想法往往誕生于最瘋狂的時代,只是需要時間才能被世界理解。"
互聯網泡沫的教訓:失敗中孕育的巨變
2000 年左右,許多互聯網公司迅速崩潰。比如 Pets.com,這家在線寵物用品零售商曾在超級碗投放昂貴廣告,其标志性的襪子木偶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征,卻在上市後 9 個月就倒閉了。又如 Webvan,這家在線雜貨配送公司燒掉了 8.3 億美元後破產,當時人們嘲笑 " 誰會在網上買菜?",而現在它的商業模式卻被亞馬遜 Fresh 和 Instacart 成功實現,在疫情期間更成為許多人的生活必需。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 · 貝索斯曾經説過:" 當創新的種子被播下時,人們往往會高估短期影響,而低估長期影響。" 這句話精準地描述了互聯網泡沫的本質。
從長遠來看,那時的巨額投資為今天的數字世界奠定了基礎。如今全球最有價值的七家公司中,有六家都是在互聯網時代誕生或發展起來的:蘋果、微軟、亞馬遜、Alphabet ( 谷歌母公司 ) 、Meta ( 臉書 ) 和英偉達,它們的市值一直高居市場榜首。
"真正的創新不是被一時的市場情緒定義的,而是被它對世界的長期影響所定義的。"
這種現象被經濟學家稱為 " 良性泡沫 "。與沒有實際價值的 " 惡性泡沫 "(如 17 世紀荷蘭的郁金香熱潮或 20 世紀 90 年代的豆豆娃熱潮)不同,良性泡沫雖然短期内令投資者受損,但長期看卻推動了真正有價值的技術發展。
基礎設施革命:看不見的财富種子
著名投資人馬克 · 安德森曾説:" 軟體正在吞噬世界。" 而支撐這一 " 吞噬 " 的正是互聯網泡沫時期建設的大量基礎設施。
互聯網泡沫時期建設的大量光纖網絡,就像早期的電網、鐵路和運河一樣,成為了未來發展的基礎。例如,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公司之一 GlobalCrossing 在 2002 年申請破產,但它鋪設的海底光纜卻仍在今天的互聯網通信中發揮作用。同樣,WorldCom(後來的 MCI)雖然因為會計醜聞倒閉,但它建設的骨幹網絡成為了今天互聯網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創新經濟學家卡洛塔 · 佩雷斯指出:"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經歷狂熱、崩潰和成熟的周期。泡沫破裂後留下的基礎設施,往往成為下一輪技術繁榮的土壤。"
如今的 AI 公司也在進行巨大投資,特别是購買英偉達生產的 GPU 芯片。一塊用于 AI 計算的英偉達 H100 芯片價格高達 3 萬美元以上,實際在市場上的平均售價高達 4.5 萬美元。但 OpenAI、谷歌、Meta 等公司卻争相購買。英偉達因此已經成為全球最值錢的公司之一。微軟僅在 2023 年就投入超過 100 億美元建設 AI 基礎設施。
" 今天看似瘋狂的投資,可能是明天革命性變化的基石。"
AI 能否真正提高生產力?從奢侈品到必需品
關鍵問題是:這些 AI 投資能否像互聯網一樣,真正提高社會生產力?
目前已有一些積極迹象。谷歌搜索引擎通過 AI 變得更智能,準确回答問題而非僅提供鏈接;GitHubCopilot 等 AI 工具可以幫助程式員更快地編寫代碼,有研究顯示它能提高開發效率達 55%;Claude 和 ChatGPT 等 AI 助手可以撰寫求職信、總結會議内容,甚至幫你規劃旅行路線。微軟推出的 Copilot 人工智能助手已經能夠幫助普通用户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有企業用户報告工作效率提升了 20-30%。
OpenAI 首席執行官薩姆 · 奧特曼表示:"AI 将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生產力倍增器。它會讓每個人都能完成以前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不過,并非所有 AI 公司都能成功。以聊天機器人公司 Character.AI 為例,它雖然估值達到 50 億美元,但據報道每月僅在伺服器上就花費約 1000 萬美元。紅杉資本的投資人戴維 · 卡恩警告:" 許多 AI 初創公司面臨巨大的現金缺口,它們的收入遠遠落後于支出。" 他預測,未來将有一波 AI 公司倒閉潮,因為許多公司收入不足以支撐巨大的數據中心成本。
" 真正的革命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當這項技術從奢侈品變成必需品的那一刻。"
失敗中的創新火種:前瞻性思維的勝利
著名風險投資人彼得 · 泰爾有句名言:" 我們想要的是 0 到 1 的創新,而不是 1 到 n 的復制。" 互聯網泡沫期間,許多公司雖然失敗了,但它們的 0 到 1 創新思想卻在未來開花結果。
1994 年,GeneralMagic 公司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機 MagicLink,它擁有觸屏和聯網功能,甚至可以發電子郵件和傳真,但因為當時條件不成熟而失敗——當時移動網絡速度極慢,一個簡單網頁可能需要幾分鍾才能加載完成,一台設備售價高達 800 美元,普通消費者難以接受。
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 · 沃茲尼亞克評價説:"GeneralMagic(通用魔術)可能是硅谷歷史上擁有最多天才的公司,卻也是最大的失敗之一。但它的 DNA 存在于今天的每一部智能手機中。"
該公司的創始人馬克 · 波拉特所設想的觸屏手機概念最終在 2007 年的 iPhone 上實現了。該公司的工程師們後來創造了劃時代的產品:托尼 · 法德爾主導開發了 iPod 和 iPhone,安迪 · 魯賓創建了安卓系統,這兩個作業系統如今占據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絕大部分。梅利莎 · 梅爾(MeganSmith)後來成為奧巴馬政府的首席技術官。
" 創新者的命運就是被當代人嘲笑,被後代人銘記。"
有趣的是,GeneralMagic 當年還有一個未完成的創意:名為 "Portico" 的 AI 助理,它能幫人們管理日程和完成任務。當時負責這個項目的工程師約翰 · 詹南德雷亞如今已成為蘋果公司的 AI 負責人,負責開發蘋果的智能助手技術。20 年後,他當年的構想在 AI 助手的形式中得到了實現。
歷史的螺旋式上升
華平投資集團前副主席比爾表示:" 一個技術是否能產生長期價值,不在于它一開始有多熱門,而在于它最終能否真正解決實際問題。"
無論 AI 熱潮是否最終成為泡沫,專家預計 AI 技術将像電力取代蒸汽機一樣,再次提升社會生產力。就像亞馬遜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股價曾暴跌 95%,但最終成長為全球電商巨頭一樣,今天的 AI 技術也可能在經歷調整後實現真正價值。
"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總會押韻。今天的 AI 熱潮不是互聯網泡沫的重演,而是技術進化的下一個階段。"
大量資金湧入可能會讓一些公司倒閉,但它們的創新理念和技術基礎設施将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最終讓整個社會受益。
在這個意義上,即使今天的 AI 熱潮最終被證明是一場泡沫,它也很可能是一場 " 良性泡沫 " ——就像互聯網泡沫一樣,它将為未來數十年的發展鋪平道路,創造新的生產力工具,重塑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參考資料:https://www.wsj.com/tech/ai/what-the-dot-com-bust-can-tell-us-about-todays-ai-boom-c78482e7
來源:官方媒體 / 網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