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上海車展:喧嚣之後,秩序回歸,歡迎閲讀。
原創|Jaden 編輯|Cong
去年北京車展第一天,當雷軍和周鴻祎一大早先後出現在現場的時候,就迎來了當天的流量頂峰,成為所有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這也讓一個專業的汽車展覽,變成了一場全民追蹤的公共娛樂事件,北京車展也因此被很多人批評為失焦。
今年上海車展的第一天,雖然小米展台還在,但雷軍和此前呼聲很高的 YU7 也沒有出現。沒有了頂級流量的加持,也沒有滿場舉着自拍杆的自媒體、小網紅,只有媒體和專業觀眾的第一天,今年的上海車展顯然平靜了很多,甚至在社交媒體都沒有相關話題的熱搜。
上海車展相對的平靜,背後的原因大家自然是心照不宣。今年春節後,比亞迪以 " 天神之眼 " 駕駛輔助系統掀起汽車行業的平權大戰,各大廠商紛紛跟進,市場競争日趨白熱化。
直至上海車展之前,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市面上已有超過 20 家車企陸續推出智能化相關技術、品牌和戰略,以及有超過 30 款智能化的汽車新產品湧入市場,伴随而來的是形形色色的宣傳聲音,喧嚣不已又讓人真假難辨。
就在車展前一周,工信部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體在線更新管理工作推進會,明确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禁止誇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承擔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這一紙規範讓鼎沸之勢的智駕之争急速降温,并帶來了秩序的回歸。
不過,對于整個汽車行業而言,智能化依舊是兵家必争之地。從政府層面,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新一代智能終端及智能制造裝備,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确提及的和鼓勵的。作為新一代智能終端,汽車早已不僅僅只是出行的交通工具,還是面向未來的國家戰略。
作為全球 A 級車展,本屆上海車展同樣是圍繞智能化網聯汽車在展開。此次車展共邀請到來自 26 個國家和地區的近 1000 家中外知名企業參展,不僅規模再創新高,還一舉發布超過 100 款新車。
其中小米汽車、鴻蒙智行、ONVO 樂道、firefly 螢火蟲、方程豹、iCAR、捷途縱橫、廣汽日野、吉利控股集團醇氫科技等都是首次亮相上海車展。
整體而言,今年智能輔助駕駛發展的趨勢也非常的明顯,一是有更多車型搭載智能輔助駕駛,此前車企所宣傳的全民輔助駕駛,将很快實現;
二是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将向 L3/L4 無人駕駛發展,包括華為、廣汽等在内,已經有不少企業給出了 L3 時間表。今年将成為 L3 自動駕駛開啓的元年,屆時将帶給用户更智能、更安全的智能輔助駕駛體驗。
在新能源智能化賽道,合資品牌在迎頭趕上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别完成 318.2 萬輛和 307.5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50.4% 和 47.1%;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 41.2%。
截止 2024 年底,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57%,智能網聯汽車市場滲透率已突破 20%。預計到 2030 年将接近 80%,高速領航為核心的 L2 在 20 萬以上新能源車的裝配率達 65%,成為标配。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正從選配變成标配。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54% 的消費者在購買興能源汽車時會考慮車型的智能化程度,這一因素在所有購車理由中排名第二,僅次于使用成本。消費者對于智能輔助駕駛的接受度逐步提高。
消費者的偏好,也影響了中國汽車工業加速電動化與智能化進程。這不僅決定了中國汽車行業未來,也将逐步影響國際汽車市場,關乎未來 5~10 年全球汽車行業的技術發展、商業模式乃至競争格局。
與往年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的競争格局不同,今年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市場上,已經不是自主品牌在唱主角,很多合資品牌已經從非常被動的局面中逐漸反應過來,推出了自己的電動智能產品或技術,而且表現出相當的競争力。
當然,市場關注度最高的車型,自主品牌依舊占據很大比重,比如已經上市的問界 M8,鴻蒙 OS 4.0 座艙支持多設備互聯,ADS 3.0 智駕系統實現無圖城市 NOA;增程式動力 CLTC 綜合續航 1526km;六座布局 +" 零重力座椅 "。上市 1 小時大訂量就成功突破 2 萬台,讓理想壓力不小。
蔚來面向大眾市場的 L90,基于蔚來 NT3.0 平台,支持換電與 900V 高壓快充。同時新車取消了激光雷達轉而采用純視覺智駕方案,售價或下探至 25 萬元,市場對其期待不小。
小鵬 P7+ 超長續航 Max 新車全系标配 AI 鷹眼視覺組合輔助駕駛方案,全車共配備 11 個攝像頭、3 個毫米波雷達以及 12 個超聲波雷達,搭載 2 顆英偉達 Orin-X 智駕芯片,算力達到 508TOPS,支持高速、城區路段的全場景領航輔助駕駛功能。
極氪首款混動車型 9X,采用全網域 800V 高壓架構 + 四電機混動系統,融合純電、插混、增程三者的優勢。智能化層面還搭載 5 激光雷達與雙英偉達 Thor 芯片,算力将達到 1400TOPS,支持跨層記憶泊車及城市 NOA。
車展前剛剛發布的阿維塔 06,搭載 HarmonyOS 4.0 車機系統、華為乾崑 ADS3.0 輔助駕駛系統,其中純電版本 CLTC 續航達到 650km,增程版純電續航 240km。四驅版零百加速在 3 秒級别。
吉利銀河星耀 8 全系标配 " 千裏浩瀚 " 高階智駕系統,高速 / 高架 NOA,頂配版本還帶有激光雷達;
比亞迪秦 L 等多款搭載 " 天神之眼 " 駕駛輔助系統的新車型亮相,其中仰望帶來了仰望 U7、仰望 U8、仰望 U9 三款車型,目前仰望累計銷量突破 1 萬台,成為國產百萬級汽車品牌銷量首次破萬的品牌。
廣汽帶來了昊鉑 HL、向往 S7、長安啓源 Q07 等多款自主品牌車型,其中 S9 搭載了最新的乾崑智駕 ADS 4 和鴻蒙座艙 HarmonySpace 5,将是今年廣汽的重點車型之一。
合資車企中呼聲很高的車型也不少,比如東風日產 N7,定位純電中高級家庭轎車,預售價在 20 萬元左右,該車将采用與 Momenta 合作開發高階輔助駕駛,支持高速 / 城市 NOA 與全場景泊車,将填補日產在主流新能源市場的空白。
一汽奧迪 A5L 作為首款搭載華為 ADS 2.0 的奧迪車型,将配備雙激光雷達 +11 攝像頭,并支持城區領航。
AUDI 品牌首款量產車型 AUDI E5 Sportback,搭載了适用于行駛和泊車場景的高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将奧迪車型對駕控體驗的卓越追求與全場景數智化體驗融合在一起,智啓純電出行全新體驗。
上汽大眾首款增程式概念車 ID.ERA,搭載 Momenta 高階智駕系統,該車将填補大眾在增程式領網域的空白。
金标大眾首款全時互聯純電 SUV ID. EVO 概念車,配備全新的作業系統、UNYX 人機界面、全新的智能互動系統,以及全新的高級智能駕駛輔助系統。
寶馬新世代駕趣概念車 VDX,不僅擁有全新智能電子電氣架構,還搭載 " 駕控超級大腦 "。據悉,概念車 VDX 将搭載四台電機,總功率将達到 1300-1700 馬力之間,而超級大腦則可以讓駕駛員更精準地駕馭車輛,從而發揮出車輛的最佳性能。
奔馳攜全品牌 28 款星徽座駕亮相,VAN.EA 純電架構平台前瞻之作 Vision V 概念車、" 史上最智能的梅賽德斯 - 奔馳 " 全新純電長軸距 CLA 也迎來全球首秀。
在電動化之後,智能化會成為汽車品牌和產品之間差異性的核心影響因素,此次上海車展各車企新車布局正印證着智能化產業趨勢加速。
供應鏈向 ToC 戰略轉型,将技術優勢轉化成品牌勢能
與往屆上海車展不同,今年車展中,汽車科技及供應鏈企業的規模和數量明顯要高許多。有很多頭部的供應鏈企業,其展台的規模和熱度,也并不遜色于車企,比如鴻蒙智行、地平線、博世、商湯絕影、科大訊飛、寧德時代、Momenta 等等,穿插在各個汽車場館中,展示汽車科技與關鍵技術創新產品和發展趨勢。
随着智能化技術的創新迭代,很多科技企業成為主機廠生态中的重要一環。比如華為通過智能化技術的創新,成為車企產品差異化和提升口碑的重要因素,吸引賽力斯、上汽、北汽、長安、奇瑞、江淮眾多車企加入其智能汽車生态圈,也推動其能駕駛輔助技術得以大規模落地應用。
上海車展前一天,華為攜手 11 家車企,正式發布華為乾崑智駕 ADS 4、鴻蒙座艙 HarmonySpace 5、乾崑車控 XMC 等全新解決方案。
去年北京車展前夕,華為車 BU 發布乾崑智能輔助駕駛 ADS 3.0,以及解決方案品牌 " 乾崑 "。一年時間,華為乾崑合作上市車型已經超過了 22 款,覆蓋中高端不同價位車型,以及純電、增程、混動以及燃油車多種動力形式,包括轎車、SUV、MPV 與越野車多種車型形态等,
目前乾崑智能輔助駕駛 ADS 裝機量已突破 50 萬,預計 2025 年底将達 200 萬。今年還将有數十款搭載乾崑智能輔助駕駛 ADS 的新車陸續上市。
同時,随着輔助駕駛滲透率提升,相關零部件比如芯片、激光雷達、攝像頭、網域控制器等,也迎來出貨量和技術的雙重爆發。
同樣是車展前,地平線發布了地平線最強智駕芯片征程 6P,以及全新的城區輔助駕駛系統 HSD。奇瑞今年 9 月即将發布的星途品牌新車型将全球首發搭載地平線征程 6P 和 HSD。
去年北京車展前夕,地平線發布了征程 6 系列以及全場景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截至今年一季度,地平線征程家族累計出貨量已達 800 萬顆,累計獲得 200+ 量產上市車型采用,累計量產定點車型超過 310 個,2025 年交付量有望突破 1000 萬顆。
黑芝麻智能也在現場展示了華山系列自動駕駛芯片平台 A1000 車規級高性能自動駕駛芯片、A2000 全場景通識芯片,以及武當 C1200 家族智能汽車跨網域計算芯片等。
英特爾發布第二代英特爾 AI 增強軟體定義汽車(SDV)SoC,并披露全新合作夥伴關系。第二代英特爾 AI 增強 SDV SoC 率先在汽車行業推出基于芯粒架構的設計,進一步擴展了英特爾在智能座艙領網域的創新產品組合。同時,英特爾還宣布與黑芝麻智能、面壁智能等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加速建設智能汽車生态。
激光雷達領網域的頭部企業同樣也有不小的動靜。車展前,禾賽和速騰聚創在同一天舉辦發布會,其中禾賽發布了面向 L2 到 L4 的激光雷達感知方案「千厘眼」,以及新一代車規級激光雷達產品 ETX 車規級超遠距激光雷達、AT1440 車規級超高清激光雷達和 FTX 車規級純固态補盲激光雷達。
速騰聚創也發布了 192 線車載高性能數字化激光雷達 EMX。EMX 已獲得多家整車廠定點合作,将于年内量產上車。
目前,激光雷達搭載已經下探至 10 萬元車型,價格則降至千元水平,比如售價 12.98 萬的零跑 B10,搭載高通 8650 智駕芯片與高性能激光雷達。其訂單中超過 70% 為帶有激光雷達的智駕版。
售價 11 萬起的廣汽豐田鉑智 3X 同樣配備了包含激光雷達的傳感器矩陣。長安則計劃于今年 8 月率先在 10 萬元級别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支持 135km/h 的 AEB 避撞功能。
車展前寧德時代發布了三款新產品: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鈉新電池,以及骁遙雙核電池。其中骁遙雙核電池開創了跨化學體系的全新設計,打破單一路線的技術邊界,滿足用户的定制化需求;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憑借峰值 12C 充電倍率,再次刷新全球超充紀錄。
不難看出,伴随整個汽車產業電氣化、智能化的深化,以及整個產業合作模式的創新和更新,不同賽道的頭部供應鏈企業都紛紛走到台前,從 ToB 全面向 ToC 戰略轉型,将技術優勢轉化成品牌勢能,并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其中很多已經像博世、大陸一樣走到了世界前列,還有不少正在趕來的路上。
車雲小結
相比去年的北京車展,今年上海車展,能夠體會到中國品牌在國内競争壓力之下,對海外布局的速度明顯在加快。雖然全球關税戰和貿易戰持續更新,政策環境動蕩多變,各國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劇,但中國與歐洲之間卻有了更大的轉機,讓很多中國車企将重點放在了歐洲市場。
比如上汽集團将歐英市場作為上汽全球化戰略基盤,已建有歐洲設計中心,正在籌建歐洲工程中心,以及探索歐洲本土化方案。
而無論是德系、美系還是日系的跨國品牌,幾乎也都表達了在中國、為中國,堅持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
當然,中國車企在本土和全球市場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了與全球優秀車企同台競技的底氣。比如曾經只能在車展屈居一隅的比亞迪,如今在一個場館中,與豐田這位全球汽車巨頭并立的時候,就能看到中國汽車其實已經走了很遠。
但總體而言,中國車企需要向全球頭部車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一方面是要建設本土化生產基地和供應鏈系統,完善區網域供應鏈體系;另一方面也要探索更多商業模式,包括國際技術、品牌和資本合作模式,更好地實現全球資源的高效配置,這樣才能真正讓我們的汽車產業走向全球化。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