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AI城市躍遷之路,一城一雲一模型提供強勁動力,歡迎閲讀。
工業化時代,電力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動能。科學家們就曾用夜間亮起的燈光,來評估城市規模擴展和經濟繁榮狀況。
而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也讓 AI 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新動能。充分釋放 AI 潛力的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則如同電力基礎設施一樣,與當地 GDP 緊密相連。
過去幾年,很多城市都啓動了雲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等 " 新基建 "。但很快發現,AI 大模型真正落地在城市、政務、民生、產業等各個場景,城市中的各行各業要用好 AI,除了算力之外,還離不開數據、人才、服務生态等一系列支撐體系。
于是,一種算力基礎設施與大模型基礎設施一體化融合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 " 一城一雲一模型 ",就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了。
對于大部分城市來説," 一城一雲一模型 " 還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不同地市如何建設屬于自己的城市大模型?建成後如何訓練孵化 " 場景模型 " 應用?城市大模型智能中心如何轉化為未來城市競争力?這些問題仍處于迷霧之中。
9 月 19 日第九屆華為全聯接大會(HUAWEI CONNECT 2024)召開,其間舉辦了以 " 共赢行業智能化 " 為主題的城市數智化創新高峰論壇,以及 " 一城一雲一模型,加速城市與產業智能更新 " 圓桌論壇。產業各界匯聚一堂,探讨城市與產業智能更新機遇,為城市未來發展之路理清頭緒。
期間發布的《一城一雲一模型發展研究報告》,通過分析城市全網域數字化發展趨勢,提出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發展框架和概念内涵,并進一步剖析政務、產業、民生場景應用,給出了發展模式和落地路徑,信息量很大,值得深度挖掘。
我們就以此為契機,來全面了解一下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新型基礎設施,到底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建,該怎麼建。或許看完之後你會發現,AI 城市躍遷之路,将由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來提供強勁動力。
過去數年來,我國智慧城市發展迅速,已有 500 多個城市落地了智慧城市項目。在大模型、大算力、大數據的趨勢下,智慧城市也進入到了全領網域、全方位、全過程的數字化轉型新階段。
唯有全網域數字化,才能深度融合智能經濟所需要的各種要素,充分釋放 AI 作為新質生產力引擎的潛力。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城市的全網域數字化,需要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作為新一代基礎設施呢?
此前," 一城一雲 " 作為數字城市的基建标配,是重要的算力基礎設施。發展 " 人工智能 +",要建設符合城市發展、產業特色的城市大模型中心,提供面向本地城市與產業的 AI 場景化解決方案,是城市的智能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 + 智能基礎設施相結合,可以讓城市雲底座對城市大模型提供更好的支撐,實現一體化融合發展。
舉個例子," 一雲 " 可以打通存力、算力、運力,全面支持城市大模型的研發訓練和部署。" 一模型 " 在 " 城市雲 " 中增加 AI 算力節點、AI 平台 / 工具和大模型能力,則能夠讓 AI 更好、更低門檻地為城市各行業所用。
因此," 一城一雲一模型 " 能夠滿足城市在大模型時代的全網域數字化要求,并支持每一個城市的個性化、特色化發展,是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新一代基礎設施。
目前來看,中國城市已經為更新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做好了準備。
首先從政策趨勢上,關于新時期城市基建方向,已經有了很高的确定性。
2024 年 5 月,國家數據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智慧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全網域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打造城市共性支撐平台,構建綜合性基礎環境,推進算法、模型等數字資源一體集成部署,探索建立共性組件、模塊等共享協作機制。
可以看到," 一城一雲一模型 " 正是智慧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前瞻布局,也是必不可少的新基建。
接下來,從中國城市的發展階段來看,建設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都已經臨近。
智慧城市再更新,需要基于大模型打造更強大、統一、全局智慧的城市智能中樞,讓城市從局部智能走向整體智能。這就需要雲服務從 " 雲資源集約化服務 " 向 " 智慧應用集約化服務 " 轉變,滿足智慧城市各類應用的需求。
所以,建設 " 一城一雲一模型 ",對于城市來説不僅勢在必行,時間上也刻不容緩。
而随着各行各業對 AI 大模型的需求增加,我們可以從城市產業和技術應用上,看到數字基礎設施的更大價值所在。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不僅能賦能智慧城市,還通過城市雲底座和城市大模型賦能平台,支撐着本地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的發展。目前,大模型的使用門檻和綜合成本依然較高,而城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由政府牽引,可以作為覆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網域的共性賦能平台,為企業降本增效,加速 AI 人才培養和技術滲透,讓 AI 生產力變得無處不在,從而為本地產業帶來質的躍升。
一座城市邁出向 AI 城市躍遷的腳步,必須先夯實腳下的路,也就是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價值明晰,從國家到城市和本地產業的期待也已經就位,接下來,就是将雙腳放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
當城市确定了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更新目标,接下來就應該着手描繪施工圖紙了。
其中,有幾個挑戰和關卡是必須做好準備的:
一是安全可靠。由城市雲和城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構成的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是城市至關重要的 AI 基建,必須構築在安全可靠、開放兼容、通用普惠的國產化技術上,減少供應鏈風險。
二是要素齊備。報告中提到,"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核心是模型,必須基于城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整體推進城市雲、AI 開發平台、行業數據集、基礎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場景模型和應用場景的集成開發和應用。怎麼整體推進?就需要算力資源、開放模型、AI 工程化能力、行業數據集四類服務,來讓 AI 各要素被城市各產業更便捷、低門檻地獲取。
三是運營管理。" 三分靠建設,七分靠運營 ",要在城市當地匯聚起 AI 產業,不是光建機房就夠了,還需要人才、產業、用户等來合力培育發展 AI 新質生產力。所以," 一城一雲一模型 " 必須有效聯接產業、人才、科研和生态,具備城市雲服務和大模型服務的持續運營能力。
發現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半,《一城一雲一模型發展研究》中也提出了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建設框架,包括:
四類服務,一站式獲取算力資源、開放模型、AI 工程化能力、行業數據集等四類服務;
兩大運營,圍繞算力、數據、模型和應用開發部署,開展算力雲服務運營和城市大模型運營;
四方聯接,通過聯接產業、人才、科研、生态,培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生态,助力城市在 AI 時代打造領先競争力。
有了建設圖紙,誰有能力幫助城市完成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高質量建設呢?
此次華為全聯接大會中,城市數智化創新高峰論壇之所以格外值得關注,就是帶來了一些業界已經積累的技術能力、實踐案例和經驗分享。不少城市已經與華為雲攜手,讓藍圖變為現實。
當前,深圳、南京、蘇州、南通、東莞、成都、佛山、珠海、徐州、貴陽、大連、延安、亳州等城市,已經啓動了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先行探索,一系列優秀的實踐經驗與卓越成果。
底層基礎設施方面,依托華為雲 " 南貴北烏東蕪 " 的算力網,支持算力的統一調度,城市企業 / 行業用户可以獲得普惠安全可靠的公共智能算力。
中間層的 AI 共性支撐方面,城市可以借助華為雲的昇騰硬體、ModelArts AI 開發平台、盤古大模型獲得全棧自主創新的 AI 軟硬體,并依托昇騰雲服務和盤古大模型服務的運營能力,更好地發揮算力、模型價值,賦能 AI 城市的技術創新。
應用層 AI 創新方面,華為雲多年來持續助力城市打造智能生态,聯接產業、生态、科研、人才,幫助本地匯聚 AI 生态資源,助力本地企業智能化改造,孵化科創公司和開發者生态,與本地科研院校打造 AI 課程、發力科學計算等 AI 創新。有了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的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華為雲還能幫助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建設方運營好,讓城市真正把 AI 用起來、用得好。
整體來看," 一城一雲一模型 " 已經從一種前瞻設想,在華為雲等 ICT 服務商及大量城市的實踐下,逐漸變為清晰的發展方向,和可執行的落地方案。
" 一城一雲一模型 " 将是城市的又一道風景線,和坐擁數字經濟繁榮的代名詞。一座座城市在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的底座上開始 AI 躍遷,也将合力推動智能中國在此刻躍入未來。